首页 教育资讯

【教坛随笔】林青华:涵养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聚焦新课标语境下初中阶段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潮州市教育局
  • 2023-11-29 22:47
  • 阅读 1164
分享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搭建教师交流展示平台,服务教师学习成长,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潮州教育”公众号开设“教坛随笔”“教学札记”2个专栏,陆续刊发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全市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其中“教坛随笔”主要刊登教师在教育理念、学习成长、职业感悟等方面的文章,“教学札记”主要刊登关于教育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文章。本栏目每周刊发一期,敬请关注。同时,希望全市广大教职工踊跃投稿,互相比学、互相赶超,围绕当前我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工作部署,就教育教学各方面谈思路、想法、举措、建议、体会等等。稿件篇幅请控制在3500字以内,投稿请附联系方式,投稿邮箱:czsjyjbgs@163.com。

图片


图片


涵养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聚焦新课标语境下初中阶段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图片


潮安区韩附实验学校  林青华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从“仁义礼智信”到“天人合一”,从四时节气到民俗风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巨大宝库,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历史深处走过来的,更是深刻影响着我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思维方法,无时无处不在,拥有鲜活而丰富的现实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停留在知识讲解、文字记忆的表面,而是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立足核心素养,拓展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空间,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思践悟体系。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文化生活现象,关注、了解,参加、体验,认同、传承,培育学生文化精神、滋养文化情怀,彰显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语文教育与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核心精神与新课标的理念高度契合贯通。

作为基础性学科,语文课程在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较之于2011年版课标,新课标新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表述,其中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特质的回归。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建立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也是语文课程总目标。

新课标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例如,七年级上册记录东汉、魏晋时期儿童的智慧故事《<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下册启迪学生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的课文《最苦与最乐》;八年级上册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的课文《<孟子>三章》;八年级下册阐述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九年级上册针砭时弊,阐释公理正义的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下册论述舍生取义理性抉择的课文《鱼我所欲也》。

二、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

战国思想家荀子最早提出“文以明道”,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文以贯道”,北宋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首开“文以载道”之说,用以阐述文章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标的出台,秉承着文以载道的精神,载教育之道、成人之道,努力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统编版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编排呈现不同,主要载体形式为汉字、书法,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等。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课标中的体现与渗透,在教学目标上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和观察领悟,也就是要经历具身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新课标对于传统文化主题和载体形式的重视和倡导,启发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进行精心的设计、整合与创造。举个例子,以“雪”为主题,可由北京冬奥会的世界意义“冰雪襟怀映照人类命运”导入,回溯记录“雪中事”的文学作品,如文言散文《咏雪》,古典小说《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体味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雪中情”。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雪”为主线,考查的形式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议论性文本、古诗词默写、名著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等,坚持创新导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去设计。

因此,教师需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紧扣主题内容,丰富载体形式,不断提升整合资源、设计课程的能力,拓展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空间,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开拓出更有魅力的传统文化课堂。

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中保持住特色,就需要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吸取营养。因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性与精神诉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从实践层面来说,通过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魅力,让更多的中国学生热爱中国文化,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贷的。我们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讲好中国故事,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涵养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落实到日常语文教学中,即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与文学中人物进行对话,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日常试题设问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强教考衔接,倾向于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内涵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在课程设计上,加入学生与文学人物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例如,作为以集中方式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代经典白话小说主题,可以指导学生跨越历史时空与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设置“我是经典小说传讲人”单元学习任务。任务一:阅读自己喜爱的古代经典小说,与同学讲述自己认为的最精彩的经典情节或通过绘制手抄报、书签的形式表现经典情节;任务二:在其他文化艺术形式里如绘画、雕塑、戏曲、歌舞、影视、剪纸等,发现经典小说人物与情节并与同学分享;任务三:提取经典小说情节,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样多维度的实践活动,不断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三项任务,引领学生承担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获得文化创造的体验,进而建构对经典白话小说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

课堂教学不应满足于教材,还可以是走出课堂,走出教材,全方位地接纳其他文化载体。比如,在研讨李白的诗歌时,不妨引入热门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与学生共同交流分享。该部电影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热潮,正是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再次焕发活力的缩影。电影中展现的天才诗人李白颠覆了以往认知中天生傲骨的“诗仙”形象,变得和无数平凡人一样,在这人间道走得步步荆棘,从青丝到白发经历了数不清的遗憾。电影的表达,或许能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李白,读懂李白的诗歌人生,体会李白的诗歌韵味。

除此之外,诸如《经典咏流传》、《非遗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寻古中国》等一系列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都是打开文化传承新方式,也是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


上一篇:点赞!潮州市2所学校上榜全国国防教育示范 下一篇: 【教研天地】我市召开2022年度广东省中小学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