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潮州市23-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科期末统测质量分析

  • jys
  • 2024-01-29 14:22
  • 阅读 187
分享到:

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潮州市南春中学  李哲

 

一、试卷概况

试卷按2023年新高考Ⅰ卷模式命制,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版块,共设置23道题目,其中客观题9道(多项选择题1道,单项选择题8道),每题3分,共27分;主观题14道共123分。试卷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作为考查内容,致力于彰显语文试题的核心功能,总体难度适中。试题的设置重视教考衔接,既直接涉及《庄子·五石之瓠》《劝学》《老子》《大学之道》《春江花月夜》等课文,也隐性关联了教材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学习活动等内容。

抽样统计人数975人,平均86.67分,及格率31.28%,最高110分,最低45分,选择题平均17.18分,主观题平均66.56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教学建议

㈠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Ⅰ为信息类文本阅读,提供的材料摘编自车瑞《<红楼梦>脂批的现代阐释》,从人物塑造的角度阐释《红楼梦》和脂批中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关联《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设置5道题,合计19分,包括3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4分的主观题。

1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多数学生能选出正确选项A。根据文本第②段“作者简单的‘仪容不俗,眉目清朗’八个字顿时使一个平凡的丫鬟显得清新脱俗非同寻常……而不是第一次见到娇杏居然‘看的呆了’并意淫地以为遇到红颜知己”,可知这是作者的观点,不是脂批。平均得分0.73分。

2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能力。选项中“动作描写”,表述错误。文本以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为例,是肖像描写;文本以香菱之美为例,是语言描写,并无动作描写。题目难度较低,多数学生能发现D选项表述的不当之处,选出正确答案,本题平均得分1.72分。

3题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学生作答时,首先需要明确材料中“陌生化”的概念,再与各选项所提供的论据进行匹配,从而选出不能作为论据的一项。平均得分2.38分。79.38%的学生能正确作答。

4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论证思路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本题考查行文脉络,大部分学生能抓住观点句就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但少数学生没有注意到第5自然段的“但是”,而把观点句定为首句。部分学生不懂得行文脉络题的答题模式,答成概括段意。小部分学生答成论证结构或论证特点。本题平均得分1.89分。

5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概括信息和探究文本观点、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把一般作者对贵族小姐的描写和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憨”进行比较,点出了史湘云的率真豪爽、不拘小节,从刻画人物的“真“、“和而不同““打破传统”“不拘俗套”等的角度体现人物塑造的陌生化;或者从侧面描写人物的角度来刻画史湘云的美,结合了文章中“反程式化”的观点进行分析。但能两方面都涉及的只有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分析时没有结合文本观点。本题平均得分2.9分。

教学建议:阅读Ⅰ所选的文章多数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语言规范,且信息量大。学生阅读时往往存在畏难心理,答题时又容易主观臆断。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常见行文思路等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重视阅读材料时应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文本信息,提高抓住文本信息的效率。同时,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合理整合,规范作答。

2.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所选用的文本是作家王蒙的小说《杂色》。作品写于1980年,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小说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意识流的写法、隐喻的语言、象征的手法和含蓄的风格较为突出,字里行间流动的是经历苦难岁月的诗化哲思和苍凉奔放的生命绝响。本题的文本材料是小说的节选,试题包括2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主观题分值分别为4分和6分,共1分。

6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学生作答此题时,需对读懂小说整体内容,从而判断出“从而改变了对这匹老马、破败的马鞍子,乃至周遭一切的看法”这一句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当,改变看法的,并不单单因为这一套“气功”动作。平均得分2.28。

7题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判断题目中“爱憎立见”的表述不当,文章对枣红马和老马的对比,没有体现出“爱憎”的倾向。平均得分2.02分。

8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表述入手,由表及里去理解小说的主题。从答题情况看,要求学生写出句子的表层义和深层义,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写出表层义,拿到2分,只有个别学生拿到3分。平均得分1.89分。

9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手法的分析能力。题目呼应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对小说写作叙事手法的鉴赏,以及单元研习任务中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探究小说的主题等知识内容。本题要求学生能读懂题意,理解“意识流”手法,深入文本探究曹千里的心理变化。很多学生概括不全面,只能拿到3分,少数学生到4分。甚至个别学生将这道题和作用类题型混淆,答非所问,拿不到分数。平均得分2.24分。

教学建议:现代文阅读Ⅱ所提供的文本为文学类作品,读懂文本是关键,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文本细读。另外,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多为因文设题,教师当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特色,感受不同文本的特别之处,进而才能答好题目。此外,所选文本并不直接来源于教材,但是经常与教材有隐性关联,甚至一些题目要求和教材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当用好教材,并利用教材作为典型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提升阅读能力。

㈡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题目参考2023年高考卷的双文本阅读,分别来自《墨子》的《公输》和《非攻》两个篇目,节选了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和论政二事,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墨家“非攻”的思想,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自身品德和语文素养。设置了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共20分。

10题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本题为全卷得分率最高的题目,平均得分2.85分,多数学生能正确作答。

1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平均得分1.51分。四个选项从文本中选取了四个文言实词,将它们在文段中的意义与教材中的含意和用法加以比较,学生需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中的重要实词,方能答出正确选项。

12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平均得分2.15分。题干中的“想借助公输盘的力量杀掉这个人”有误,需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墨子去见公输盘的目的,才能准确辨析。

13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和翻译能力。翻译题共设置两小题,每小题4分。第一小题的平均分为1.6,三个采分点:文轩、敝舆、窃,各1分,文意1分。其中,“窃(偷窃、窃取)”“舍(舍弃、放弃、抛弃)”多数学生能翻译出,“文轩”、“敝舆”多数翻译错误,“文轩”错误地理解为“华美房子”“美丽衣服”“才华”等,学生词义推断能力弱。第二小题的平均分为1.39,采分点为“数于万、寡、郭”各1分,文意1分。“数于万”多数学生把“数”错误理解为名词,失分严重;不少学生不能由上下文文言推测翻译,把 “寡”错翻译成“寡人”“寡妇”“孤寡”等,“郭”:“城郭”酌情1分。“且”基本没学生翻译出,古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该题平均得分2.99。

14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概括归纳能力。平均得分0.96分。题目的设置基于文本的内容,随文设题,答题要点:国家所缺少的是人民,得1分;发动战争,是以缺少的百姓去换取富余的土地,得1分;这不是治国的要务,得1分。部分学生直接抄原文,不做解释分析,不得分,另外,对“非攻”也存在误解,理解为不发动战争,巧计夺城,其他人先争斗,再渔翁得利之类。

教学建议:高一高二的文言文教学除了教材篇目的授课外,还应做好几点:第一,多加诵读,培养语感;第二,重视实词、常见句式等知识的积累,总结并掌握阅读规律;第三,文言文训练不局限于人物传记,重视国别体、纪事本末体、杂史等多种体裁的阅读训练,掌握不同文言文体裁的阅读方法。第四,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等思想精髓,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文本为程颢的《郊行即事》,设置了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9分。

15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和理解的能力。本题平均分1.53分。该题C项设错点在于“由落花想到友人的离散,顿觉感伤”。面对落花,诗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感悟到要珍惜友情、把握当下,没有感伤。多数学生未能结合全诗内容,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16题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题目分值6分,平均分:0.71分。该题失分严重,绝大多数学生把握主旨时受惯性思维的影响,理解成“朋友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未能领悟该诗的内蕴。同时,本来应得的2分句意分,许多学生均未能答出。本题因难度较高,出现较多的空白卷,学生放弃作答。

教学建议:古代诗歌阅读向来是一大难点,字词的障碍、语序的调换、内容的跳跃是难以深入理解诗歌的重要原因。基础年级的古代诗歌教学首要是利用教材的典范文本,积累必备的诗歌鉴赏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打好基础,扫清读懂的障碍。其次是训练关键能力,尤其是读懂诗歌的能力,实现对古代诗歌内容的成功解码,并形成古代诗歌阅读的独有思考模式。

3.名篇名句默写

17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三道题目共6分,每道题目2个空格,每空1分。平均分:4.56分。考查的篇目《大学之道》位于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则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单元,第⑶小题为开放性默写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第1小题不少学生没能理解默写篇目的相关内容,失分较多。第3小题虽是开放性题,但大多数学生能得分。

教学建议:在平时教学中,首先,应加强指导性背诵,抓好易错字、难写字的落实,进行循环训练;其次,强调书写,特别是名句默写更要严格做到字体端正、字迹清晰。

㈢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版块提供了两个语段,设计了五道主观题,共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的语段长征中两位红军掉队都相互帮忙相互鼓励的一个小细节,考查点涉及词语的理解和叠词的表现效果,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能力。语言文字运用Ⅱ选用一个科普文语段作为考查文本,分别考查:语病、逻辑推理、语段补写和标点符号的用法。

18题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解读词语、理解语义的能力。平均得分1.15分。学生基本能理解例句中“好像”一词的含义(“指的是王瑞和那个人的长相相似”),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描写对象、主客观、听视觉、虛实等角度去比较不同语境中“好像”一词的含义,将文中“好像”错误理解为“对天气变化的不确定性”“主观臆想”“虛写”等等。

19题考查考生对重叠带来的语义变化的把握能力,引导考生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平均0.93分。答题情况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悄悄”一词的理解比较恰当,能答岀“舍己为人“关爱”“关心“无私奉献”等。部分学生能点岀“冷冷”体现了“环境的冷清”、“环境恶劣”“处境艰难”“长征的艰辛”等。存在的主要问题:1.套用术语(如“推动情节发展”“增强表现力”“形象生动”等),未能结合语境去分析。2.未能弄清描述对象,将“冷冷”误认为小何的眼神,答成表现“小何的冷漠”。3.混淆手法,答成“反复”“拟人”的作用。

20题考查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平均分:2.8分,难度适中。第一个句子,大部分学生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这个大方向写,表述也通顺。第二个句子,可以写出“不如……”这个句式。但是,第二句相当一部分考生没读懂文段的中心,没能写出“思想创新”这个点,大多数从“应该利用人工智能”的角度来写。

21题本题考查学生发现语言表述问题并进行修改的能力。平均分2.43分。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有语病的句子,其中第5句修改情况最好,能将“回馈”修改为“回复或者回答”;其次是第八句,能够看出7、8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2句绝大多数学生没能看出“只不过”这个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应该调到句首,跟上句构成转折,也没能看出“机械重复的话语和“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之间的并列关系。本题考查了语序、搭配和逻辑三种语病类型,其中第二句的修改难度最大,也是亮点,学生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修改。

22题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平均分:1.56分。大多学生能答出省略环境描写和多种功能,部分学生能写出第一个引号引发读者想象作用,有关第二个引号简略的作用,写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教学建议:语用所选用两个语料一般主题不同,文体不同,引导学生会读和读懂是前提。其次也考查到关联两则材料两个文段的试题,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辨析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第三,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包括词语、常见病句类型、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等。

㈣作文

23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能力。总分60分,平均39.52分。

作文材料由三句话组成。材料第一句话引用俗语,以铁匠打铁、绣花手巧为喻,强调了向内审视,锤炼自身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第二句话是《淮南子·主木训》里面的句子,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借助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借助天下人的耳力聆听声音,凭借天下人的智慧考虑问题,依仗天下人的力量争取胜利。它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一个人只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走向成功,不管是谁都需要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第三句阐释第二句,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强调要想成功,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辨证统一,无论是锤炼自身还是善用外力,这都是青年人生成长必不可缺少的双向努力。锤炼自身是基础,在自身够硬的基础上来借助外力,才能如大鹏乘风而起,翱翔于九万里高空。只懂得锤炼自身而不懂借助外力,努力必然是事倍功半。同样,只借助外力而不思进取,只能成长为投机之辈。行文过程中应该两者都要兼顾,而不能单纯只写一者,最好能够写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次作文学生们能在材料范围内作文,大多数人都能审题正确,从材料出发,抓住“看似矛盾,实则浓缩着人生成长的经验”这句话,阐释论证向内审视,锤炼自身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辨证统一的关系,或结合个人学习的经历进行论述,或引用名人事迹开展论证。但学生在写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审题能力不佳,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部分学生会将锤炼自身和借助他人之力分开各成一段,最后才做总结,审题有所偏差的,主要是只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全文只注重了借助他人之力,或者只写锤炼自身,偏离题意的,把借助他人之力理解为团结协作。其次,思辨能力弱,论证乏力。不少学生没能阐释清楚二者关系,只是将其简单分成两个部分展开论证,二者割裂,行文混乱,未能很好地论证中心。

教学建议:对于作文题,学生动笔前首先要学会读懂作文题,材料、导语、要求三部分均要关注,对作文材料做整体性的理解。学生可以借助作文材料的内容、表达逻辑等写作。而写作内容的根源就是材料,只有解读好材料,才能正确立意。所以,作文教学当在作文材料的解读上下功夫。其次,写作导语指引了写作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尤其关注“启示意义”“联想和思考”等表述的特定指向,方能使作文符合题意。最后,在明确写作内容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树立结构意识和说理意识,在日常的写作中,通过梳理优秀作文的提纲、自己写提纲等方式做好结构训练,通过主体片段写作的方式训练各种说理方式的运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做好深入的说理和阐释。


上一篇:潮州市23-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科期末 下一篇: 潮州市23-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科期末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