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部编九年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 jys
  • 2020-02-27 11:44
  • 阅读 765
分享到:

部编九年上册第3课《乡愁》

枫溪区崇礼中学 蔡碧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习掌握以意象为突破口解读现代诗的方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共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以意象为突破口解读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乡愁”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乡的千古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对于咱们十几岁的孩子而言,乡愁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个话题,可能外地的同学有更多的想法可以与大家分享。(学生畅言)

诚如刚才同学所说,乡愁可能是一顿离家的饺子归家的面,也可能是爷爷奶奶倚在门框远眺的身影……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课堂教学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诗人后来回忆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那时离开大陆整整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了,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朗读指导

(全班初读)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班再读)这一遍大家明显进步了许多,节奏和重音都把握得很好!但大家读的还缺点感情,老师给大家读一遍怎么样?

(教师范读)技巧点拨:(1)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2)第三节“啊”读轻声,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3)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自由朗读——推荐2名学生朗读——全班三读,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有不足之处也予以指出。)

三、内容探究(重点)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不少同学反映:现代诗晦涩难懂,学习时无从下手,就像蒙上一层纱的月亮,朦胧又美好,可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我想通过这首诗,教给大家一种学习现代诗的方法,令大家不再对现代诗望而生畏。诗歌就像一个宝藏,而意象就是打开它的其中一把钥匙。我们可以尝试将意象作为一个学诗的突破口,借此与诗人共鸣,挖掘诗歌之美。

知识链接: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换句话说,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

下面,我们紧紧围绕“意象”这一中心词,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示图片)

邮票:母子之情。(教师拿出一封信向学生展示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夫妻之爱。(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丧母之哀。(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恋国之思。(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能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之情升华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2、乡愁是凝重、浓烈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诗人正语反说,轻描淡写地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这种写法,与我们最近刚学的哪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辛弃疾《丑奴儿》中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者都是将浓重的愁写得尽可能轻,却反衬出愁的浓烈。)

3、这四个意象所在的四节诗,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四个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第二个原因较难,重新展示刚才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答出意象次第放大,感情主题逐渐升华)

四、课堂总结   

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思乡

后  来——坟墓——丧母之哀     爱国

现  在——海峡——恋国之思     盼统一

五、小组讨论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以意象为突破口解读现代诗的方法,通过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共鸣。下面,请大家小组讨论,比较阅读另一位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说说两首诗的异同。(相片中右三为余光中,左三为席慕蓉)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提醒学生以意象为突破口,尝试从“笛声”、“没有年轮的树”等去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各抒己见,若回答不出异同,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喜欢哪首诗,原因是什么。)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后作业

仿照余光中的《乡愁》,任选一个词语为对象,创作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择)

思念  母爱  笑容  快乐

坚持  友情  梦想  牵挂


部编九年上册第5课《我看》

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 陈晓妮

一、授课内容:

《我看》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一首诗,是西南联大重要诗人穆旦的作品。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课前能自主阅读诗歌,做好预习笔记,扫清字词障碍;

2、学生在诗歌朗诵中缺乏情感;

3、学生在诗歌鉴赏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四、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思路:

通过诗歌的诵读和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再教导学生赏析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拓展阅读诗人的其他诗作。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笔记,扫除字词障碍;

2、要求学生课前初步了解诗人和西南联大。

八、教学活动:

(一)导入(1分钟)

【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有着关联。他是谁呢?【生抢答】对,就是穆旦。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 ,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他们是同族兄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6分钟)

1、齐读诗歌,明确字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ǎnɡ)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2、再次齐读全诗

【师】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所描绘、赞叹的对象是谁?

【生】大自然。

  【师】是的,在人类出现很久很久以前,山川,海洋,岩石,土地,森林……就已静默存在,大自然知晓所有有关生命的答案。

穆旦的这首诗,作于1938年七七事变后,穆旦跟随西南联大来到自然生态十足的云南蒙自,看到了天地与自然的大美。《我看》写的就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

(三)作者简介(1分钟)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主要译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选》,拜伦的《唐璜》等。

1942年,穆旦加入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苦难和忧患孕育了穆旦独特的诗风,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四)诗歌鉴赏(28分钟)

1、齐读第一、二小节,小组交流。(10分钟)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原野的美丽图画。

(2)诗人通过哪些富有特色的意象,来描绘这幅图画?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朗读第一、二节诗,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教师明确】意象是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生】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交流点拨】春风吹拂着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遥远的湖水似乎荡起了绿潮,飞鸟在天空展翅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夕阳染红的流云映照着红色的大地,天边的夕阳、地上的红土,这是云南独特的红土高原地貌的真实写照,在诗人笔下,流云与大地好像一对痴情的恋人,互相应和又深情款款,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春日夕阳图。

【板书】春日夕阳图

请两个小组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诵第一、二节诗。

【朗诵点拨】应读出诗人对美景的沉醉。

【师】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穆旦从这些有关“春”的意象出发,追问生命的意义。

2、齐读第三、四节,这里的“你”指什么?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思索?(7分钟)

   【交流点拨】这里的“你”指的是大自然。春花秋月,草长莺飞,四时序列,万物荣枯,是大自然孕育的丰润,诗人不禁感叹,人的生命中欢乐也好,忧戚也罢,相对于恒永的自然而言,也只是一瞬,一切都是“枉然”。诗人在天地间读出了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由此,诗人的思绪又飞扬,远古的哲人,也曾怀着热情咏赞生命,但自然始终静默,又以自己的姿态不停息地向前,生生不息,繁衍万物。

【板书】敬畏自然与生命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第三、四节诗歌。

【朗诵点拨】应读出对大自然的咏叹。

3、齐读第五节,诗人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7分钟)

   【交流点拨】这位20岁的青年诗人生命的热情被自然的活力、先贤的吟咏所点燃,生出奔驰和飞翔的欲望,在诗歌的最后一节大声呼唤:“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诗人领悟到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大美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诗人热切地期盼着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欣然接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发出“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板书】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第五节诗歌。

【朗诵点拨】应读出对生命的咏叹。

4、小结归纳(1分钟)

     如果要用一个意象来概括自然生态的云南,那肯定就是“春”了。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一系列有关“春”的意象:“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树木”、“花朵”,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对自我的观照,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从而追寻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5、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3分钟)

   男女分诵、齐诵

(五)拓展阅读(6分钟)

《我看》是诗人穆旦来到风景秀丽的小城蒙自后创作的第一首诗。当时,诗人正在西南联大设在蒙自的文法学院上学。1938年他的另一首诗《园》写的同样是诗人心灵与蒙自美丽风景的对话,我们一起来看看:

园(穆旦)

从温馨的泥土里伸出来的

以嫩枝举在高空中的树丛,

沐浴着移转的金色的阳光。

 

水彩未干的深蓝的天穹

紧接着蔓绿的低矮的石墙,

静静兜住了一个凉夏的清晨。

 

全都盛在这小小的方园中:

那沾有雨意的白色卷云,

远栖于西山下的烦嚣小城。

 

如同我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躲在密叶里的陌生的燕子

永远鸣啭着同样的歌声。

当我踏出这芜杂的门径,

关在里面的是过去的日子,

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

1938年8月

1、全班齐读,思考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一首小诗,用“园”、“燕子”、“红花”和“门径”等中国传统诗歌意象,引发了我们关于时间、成长的联想。


(六)小结(3分钟)

古今先哲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他们大多回到自然间找寻答案,苏轼泛舟赤壁之下,感慨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梭罗步入森林,隐居在瓦尔登湖旁,希望生活得有意义,诗人穆旦也沉醉在云南蒙自的美景中,呼唤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是一首春的赞歌,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诵一遍。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请同学模仿课文的前四句或整首,发挥想象与联想,借助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一首诗歌。

十、板书设计:

我看(穆旦)

春日夕阳图——敬畏自然与生命——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更多优秀教学设计见:

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docx


 

 


上一篇:齐心提质量 教研促成长 下一篇: 部编八年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