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实验中学

>学校首页>教师园地>教师文章>内容详情

以美促学,以美育人

发布时间: 2017-12-31 10:39 发布单位: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实验 浏览量: 683 【公开】

——浅谈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审美教育

城南实验中学    苏莹

       [摘要]语文教学是美的。教育者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渗透审美教育,“把美感、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变为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1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文育人”搭建语文教育新平台,更有益于以情作为激发点教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缘文释道引导学生鉴赏美、表达美;教学生常怀“心灵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意向,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 多媒体教学 发现美 鉴赏美 以美育人  

       审美能力是指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智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 2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能看到和感受到美;教会他们判断和鉴赏美;教会他们保持“心灵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去表达美和创造美。

       一、情景启导,激发发现美的需要

       由于受到自身社会阅历和情感经验的制约,初中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发现;理解与领悟,创造和表达都存在相当的难度。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直观而形象地让学生在形、色、声、情兼备的条件下接触和接受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让一颗颗至诚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开启时触发思想的光辉和情感的火花。
       1、披文以入情,直观中感知情韵
      
情是语文的基点,自古以来都是以情发文,以文生情。如无郁愤之情屈原就写不出《离骚》;无豪迈之情,苏东坡就吟不出《赤壁赋》;无对生命的感恩之情,冰心写不出《谈生命》;无对父爱的惦念,朱自清写不出《背影》。可想而知,情在语文中是多么重要3。如何在进入一篇课文的开始便迅速“搅动”学生的情致,导语设计的作用不可或缺。
       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不同的文章可以设计不同的导语:有时可以是一幅幅优美、逼真的图画,有时可以是一段幽默风趣的flash,有时可以是滴水藏海的广告画面,有时也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不管是何种导入形式,触发学生进行审美,只有情才能让学生有真切感受,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
       教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的时候,我细细地分析了教材:一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批评父母的,因为父母忽略了孩子之间真挚友谊的可贵,无情地伤害了孩子美好的心灵;但从“我”的角度去想,也有教训可吸取,因为学会和父母沟通,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我把教学的重点定在教学生学会通过沟通,正确处理与父母间的矛盾。为了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在阅读体验中融情入事,提高审美理解力。我事先设计并录制了一段“我”的心理独白,把木雕送出又被迫需要向好友拿回那种矛盾和委屈的心理刻画出来。通过播放这一段“我”的心理独白的录音,使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由此导入新课。一段心理独白的录音,看似一个无关要紧的导入环节,却很快地触发了学生的成长心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和学会通过沟通,正确处理与父母间的矛盾。
       2、审美由情感体验开始,做美的发现者
      
我们常说:生活中到处有美,特别是那些积淀深刻情感的作品,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社会阅历和情感经验的制约,未必能够很好的感知其中的情韵,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浅薄的认知变得更为深刻。
       教授名篇《背影》,恰好我搜集了中央台电视散文《背影》,作为上课教学的辅助材料,这段视频资料在学生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让学生们更迅速地进入“以情带读”,“以读悟情”的审美体验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美的教育。进而,我适时向学生推出了自读课文《台阶》,同写父亲的题材,学生们迅速展开小组研读,父亲的坚韧、执著,极力想摆脱低下社会地位,迫切期望得到别人认同的形象特点在讨论中由模糊慢慢转为清晰,也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缘文释道,增强鉴赏美的能力。

       “缘文释道”是于漪老师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教学理论。所谓“道”,于我浅薄的理解,既可以指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又是指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的组合,既承载着作者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知识的层递性;也展现了作者所要宣扬的“真、善、美”。
       1、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寻踪结构形式之美。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好的结构,教师授课需要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全方位驾驭课堂的能力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易学、好学中,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解决问题和相应创新的能力。
       朱自清先生的《春》描写得细腻,富有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颂春”是全文的收束,画龙点睛;而全文的核心是通过五幅春景特写图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把描绘春天的各幅景致割裂开来,逐段研读,虽然这样的授课未必会抹杀其语言的精致,可对于文章整体结构美起到了破坏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板书设计上动了脑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捕捉重点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以美学方法设计艺术造型板书。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精炼的概括性,清晰的条理性,鲜明的形象性,深刻的启发性,显而易见的直观性。我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让其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以一朵花的形式勾勒文章结构:花蕊部分是“绘春”,五幅春景图设计成五片花瓣,而“盼春”和“颂春”分别就是两片绿叶衬托着这一主体。这个板书正好呼应文章的基调,隐含着春景那充盈着越冬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使语文和艺术二者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课文的结构美、意境美、语文美,这种形象化的手法,清楚地呈现全文的脉络,明晰的主次,而学生也乐在其中。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这里所说的“自由的整体”指的就是结构,它是作者主体创作意图与文章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既集中和谐,又变化多姿。它不仅可以通过板书的匀称平衡去表现,还可能是说理的层层深入、情节的跌宕起伏、说明的准确有序。
       2、升华情感体验,开拓美的感染力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开发和引导,使学生明白教材的用意并掌握认知事物美的方法。
       在学习语文知识,促使学生高尚情操得到培养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借鉴教材进行审美活动。教会他们利用已有的审美积淀,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去表现美、创造美。在听、读训练和听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和人物画卷;在说话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将所学课文的形象美、结构美,所见的景物意境美,所见人物的性格美、心灵美,以富有美感的语言表达出来,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意境,让其余学生受到感染和陶冶。表现美,创造美,是美育的最高培养,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传统教学的单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要教会学生发掘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美,在生活中能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践证明,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起了很关键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往往能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感染力强,且能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取材,全方位地调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的潜力。
       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我将课文的重难点锁定在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培养,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们两幅图片:一幅是满地的落叶,另一幅是一个小孩子的笑脸。图片刚放映出来,立即有学生在下面喊,“秋天来了”“盛开的花朵”,我抓住时机,即刻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两者间是“因果”或“相关”的关系,就是联想;为了讲清楚联想和想象之间的不同,我通过电影《黑衣人》片尾的一个片断:通过镜头的推拉,从地球上的一个人,到整个太阳系都成为一个外星人手中玩弄的玻璃球来激发起学生对于想像和联想这种创作方法深刻理解和极大的兴致。
       寓教于娱乐。许多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止步于教科书,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甚至影视作品都可以找出语文元素痕迹,我适时推出了几幅图画,让学生自主合作,或联想或想像,创作一段文字,许多学生大胆调用了自己的感性思维,有许多平时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都写出了让人眼睛一亮的文字。不仅如此,甚至还有学生在该节课后向我提出,要以图画的形式把诗人描绘的图景和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来,要选取曲风清新淡雅的孟庭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曲来唱《天上的街市》。
       赞可夫曾经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确实是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指引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多从生活中发掘材料,也教会了学生如何以情之“真”以意之“善”去表现现实生活之“美”。

       三、文道统一,培养美的思想和人格

       “文以载道”。对作品的学习,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不仅仅只是直观地领略文章表层的美感。教师可通过先让学生了解内容的前提下,对感情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怡情恰性,陶冶在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愉悦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中判断美、感知美,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人说,散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初中低年级的教学,侧重于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普遍存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景,叩击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引起他们情感与审美的共鸣。
       《散步》一课,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散步遇到走大路和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作为一家之长的“我”选择照顾“我的母亲”走大路,而母亲却最终为了成全小孙子的愿望而改变心意走小路。三代之间的这种互爱的感情,以及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与家人和谐相处,学生未必能够从简单朴实的文字中透彻理解。
    在组织课堂时,我采用背景音乐配以一幅切题的“三代郊野散步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在语气语调、节奏轻重等方面选择代表性段落指导学生诵读,利用了录音朗读再点拨,营造一定的情境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这个三代四口之家,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学生在老师所营造的这种学习情景氛围中,通过自己的设疑讨论活动,自觉把自己的思维和审美情感调动起来,融合了他们以往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向纵深处发展,真正实现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后以一则学生在网络上招来的、熟识的广告作为全课的升华:一个女儿为母亲端洗脚水,为母亲洗脚;他的孩子效仿母亲,也为母亲端来洗脚水。……学生马上领悟到,文章的意义不仅在表现一个家庭的和谐,更在于教导读者,如何和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和谐共处。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有因读者的积极性参与才能最终实现,要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化到课文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体会其作品的真正内涵4。这篇散文美感的触发,正是凭借审美主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被有效地唤起,并交相运作而得的。文章的审美,不仅在于把握文章感情,还在于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判断美、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离不开审美,审美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情感的归结,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的培养都是如此。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在引领初中学生审美的道路上起着“化坎坷为坦途”的巨大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激发他们常怀“心灵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的品质;训练他们的理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不仅在品德上得到美的熏陶,在思维上受到美的教育,在心灵上接受美的净化。从而到达文道统一,以道育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立体化施教 全方位育人  ——于漪语文教育改革评介》作者:戴前伦 《当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名家评介》。成都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2《简论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作者:孙淑芳 中图 分 类 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6) 07-0026-02
        3《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三美”》 作者:王威 中圈分类号:6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一2560(2004)03一0070一03
        4《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 作者:孙霞 (理论研究) 200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