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数学

2017年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比赛案例评析

  • 2017-05-12 23:32
  • 阅读 1240
分享到:

 

_x000D_

2017年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比赛

_x000D_

案例评析

_x000D_

 

_x000D_

为加强小学数学教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教材使用的研究,提高广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我市以“聚焦数学素养,探索数的概念与计算教学”为主题举行了2017年潮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比赛,比赛结果现已揭晓(详见《光荣榜》)。本次获奖课例,都是经过参赛教师认真推敲撰写的,所以不论是教材、学情分析,还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抑或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_x000D_

一、关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_x000D_

教材分析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进而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首先要关注教材的呈现,了解教材要“教什么”,教材建议“怎么教”。其次是思考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有什么知识储备?哪些知识跟本节课紧密相关?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哪些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在哪?本节课知识学习后的最近发展区又是在哪?教师应该通过揣摩这些问题去正确把握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_x000D_

当然,教材只是一个载体,知识技能的落实只是教师教学任务的一个部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指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以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分析教材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中显性的知识技能,更要关注教材中隐藏的数学素养(“四基”、“四能”、十个核心词等),并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_x000D_

学情分析是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界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包括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以便找准教学的起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保障学生的经验结构化。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灵活变通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_x000D_

案例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饶平樟溪镇中心小学  陈静芸)

_x000D_

【教材分析】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会列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之后,通过创设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在除法的计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_x000D_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知识,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操作、观察能力,因此,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_x000D_

评析:教师在“教材分析”环节能正确把握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在“学情分析”环节能合理选择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发现并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当然,从数学素养方面分析,教材承载着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培养,教师如果能在教材分析中有相关的体现,那么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会更明确。

_x000D_

二、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_x000D_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建立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和正确解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目标”无论在总目标方面,还是在学段目标方面,都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它跟实验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比,更加细化了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上的要求,更加重视强调“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_x000D_

因此,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一定要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相应地细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越细化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针对性就越强,只有这样,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才能得到保障,而最终作为“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才更加可期。事实上,教学目标越细化具体,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中的“设计意图”也越好把握。

_x000D_

案例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位(枫溪小学  杜漫滢)

_x000D_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_x000D_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1000以内数的概念,认识计数单位“千”,了解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_x000D_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_x000D_

4.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_x000D_

评析: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能体现关于“四维课程目标”的思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理解1000以内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这是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逐步发展数感,这是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的运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是情感态度目标。

_x000D_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_x000D_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做下面几个方面的思考:一、如何基于学情,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创新,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_x000D_

     【教学过程】案例展示(片段)

_x000D_

     案例一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过程设计(饶平浮山镇中心小学  王志伟)

_x000D_

设疑导入:

_x000D_

1.教师谈话。

_x000D_

师:今天老师突然来了兴致,想跟大家比赛比赛,大家有兴趣吗?刚才老师抄了一些题目还没算过,现在请你们选出两名代表(同桌)用计算器计算,老师用口算,咱们来比赛,看谁算得快。

_x000D_

2.课件出示:

_x000D_

34×7234×28        45×101         

_x000D_

58×9958            69×10469×4

_x000D_

3.师生比赛。比赛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有惊讶的,有质疑老师使诈的……)

_x000D_

4.导入新课。

_x000D_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两位同学用计算器都没有老师口算得快的原因吗?是因为老师得到了一个法宝,所以计算非常快。大家如果也拥有这个法宝,那也能跟老师一样,非常快就能口算出准确得数,大家想得到这个法宝吗?好,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寻宝。

_x000D_

评析:师生的比赛蕴含着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初步感知即将学习的知识将会给他们带来简便快捷的计算,学习需求油然而生。

_x000D_

案例二  节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过程设计(潮州市实验学校  林杰)

_x000D_

片段1  继学生通过计算获得等式(4+2)×25=4×25+2×25后,教师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_x000D_

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吗?不经过精确的计算能作出判断吗?

_x000D_

屏幕出示:

_x000D_

    

_x000D_

 

_x000D_

_x000D_

片段2  读一读两组等式:(10+15)×8=10×8+15×8

_x000D_

                       4+2)×25=4×25+2×25

_x000D_

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_x000D_

片段3  师:两道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运算顺序变了,结果却不变,这样的现象是巧合吗?老师写一道算式,你能模仿黑板上这两道等式,写出另一道算式吗?结果相等吗?你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_x000D_

①教师举例,学生回答,得出等式:(515)×3=5×3+15×3

_x000D_

②学生举例

_x000D_

要求:先写符合这种规律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再验证两道算式是否相等,然后建立等式。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写的式子。

_x000D_

③再举反例

_x000D_

师:不管是用计算验证还是根据乘法的意义说理,都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运算规律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这样的算式都能建立这样的等式呢?你能举出反例吗?

_x000D_

④引导学生用文字归纳乘法分配率,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_x000D_

片段4  三年级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25×2是怎样进行口算的?你能在口算过程中找到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中,你知道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吗?(以25×12为例)

_x000D_

评析:片段1,教师通过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4×25+2×25是“254+252,等于“256”,也就是等于“6×25”,因此(4+2)×25=4×25+2×25;片段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初步感知一种规律的存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片段3,通过师生多方举例,验证了片段2所感知的规律的正确性,并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率,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片段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有更好的理解。这些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建构乘法分配率的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与数感。建议教师在例证之后能借助矩形模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率,这样,既能体现几何直观,又能体现数形结合,同时也能让乘法分配率的正确性得到一般性证明。

_x000D_

 

_x000D_

 

上一篇:市教研室组织学科教师参加全省初中数学与信 下一篇: 2017年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比赛评比光荣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