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试卷评析及2018年备考建议
- 2017-10-11 02:47
- 阅读 2337
用唯物史观指引2018年历史高考备考
_x000D_——2017年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_x000D_潮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少平
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试题,从宏观上看,注重了基础性,加强了综合性,突出了开放性,体现了时代性。既保持了以往风格,又适当调整了难度,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继续体现了考试对教学的引领功能和作用。
一、试题结构和知识点分布:稳中有变
纵观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稳中求活”。“稳”主要表现在试题主体稳定,岁岁相似,无论是命题思路、试题风格、试卷结构,还是分值分配、题型等都基本稳定;“变”主要表现为考查内容侧重年年不同,考查方式年年在变。今年的选择题侧重于必修二经济史,主观题侧重于必修一政治史,必修内容中政治史的比重相对高一些。
二、试题难易程度:难易适中
今年的历史试题总体感觉难易适中,作答时比较得心应手。其依据是:
1.阅读障碍较少。试题选用的材料浅显易懂,阅读时不至于艰涩困顿,举手无措。
2.能力考查没有过分拔高,比较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是在对学生水平精准判断的基础上而作出的标高,有效控制了试题难度。
3.命题以考纲为依据,未超出考试说明内容。考查的都是教材主干知识,试卷中没有偏题、怪题出现,审题和做答没有陌生感。
4.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处设计题目,关注现实,联系实际,紧跟时代主流,所考知识点不仅都是课本重点,大多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三、试题特点分析
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回避核心考点
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完全符合考纲要求,未超出考试说明内容,主体鲜明,重点突出。以基础知识为依托,注重问题的探究性,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看似容易,实则易错,平中显奇。如第31题,该题隐性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指导思想的演变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障碍的突破。
今年文综历史试题,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并不回避核心考点,如第32题人文精神的考查。该考点为考纲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题的频繁考点之一。
2.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情境化命题彰显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来考查新问题,这种命题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有利于规避一纲多本下易出现的公平性问题。
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特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是新情境题,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综合思考后才能作答。尤其是第26题历史事实的考查,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
3.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今年的历史试题,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及要求为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考查全面,“能力要求”层次性强。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第25题,以汉代郡国并行制的演变为命题点,考生只有在认真分析题干材料和仔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4.显性考查热点问题,重视学科教育功能
2017年的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问题,加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链接,直接或间接地大面积考查一些重要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借鉴”的特点,凸显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人文情怀与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跃然纸上。如40题民族主义的考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难度适中。试卷具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第二,重点考查近代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如第45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20世纪80年代工资制度的改革,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第三,完善考查途径,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如第42题,要求考生从题干中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第四,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后的考查内容,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如第26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关于唐初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
四、教学建议
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开放性,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区分选拔、教学引导和价值导向功能。从评卷场答题的总体情况来看,考生对中国现当代史的掌握程度较好,对概括、比较、评述等学科方法的把握亦较为准确。相对而言,考生对世界史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运用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对上述这些领域的教学宜适当加强。同时,还应充分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将高度概括的历史科核心素养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1.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全国Ⅰ、Ⅱ、Ⅲ卷的命题状况,借鉴彼此的命题特点。如全国卷新课标2历史试题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学科能力和素养考查的主要载体,找准命题材料与主干知识的契合点,避免出现纯粹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甚至是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结论。“关注缺失者的立场”、“打捞沉没的声音”作为学术研究当然必要,但高考的考查还是应当以主干知识为主。如试卷第26题,就是根据教材所学,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现象;还有第32题的雅典民主政治,正确选项与教材主干知识高度一致。
2.突出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突出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关注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读,以此作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发点。“让历史照进现实”,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一直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突出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命题材料鲜活生动,丰富多样;从考查方向来看,关注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材料的选择和命题的导向,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另一方面于潜移默化中表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纵深感。
五、2018年备考要点
1.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形成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认识。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进程主流趋势的知识。历史作为过去的现实,本身是丰富复杂的,就历史现象来说,有些是必然的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有些是偶然的不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甚至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应当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就要求历史学科在备考时尽量少做那些偏离主干知识的试题,避免造成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上的混乱,从而在高考时对于一些根据教材知识较容易作出选择的试题举棋不定,对自己的正确选择产生怀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明确历史的内在关系,明确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历史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2.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复习备考中,要进一步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增强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材料,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对篇幅较大的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归纳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现象差异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把握“能力为立意,知识为载体”的命题方向,关注历史学基本能力的提高。培养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比被动接受知识更有意义。
3.考生必须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知识。通过构建体系,中外对比分析等方式,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高考试卷的“平实”风格需要我们在备考时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理清教材知识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网格状知识结构,把握每一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提升,学科能力和素养还是应当在对课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加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解决热点和现实的问题。
总之,追求“高大上”的好看形式,还是不如扎实地“接地气”的教学更有效果,更能在高考中获得肯定和回报。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