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看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地理试题
- 2017-07-01 00:30
- 阅读 1802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看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
_x000D_地理试题
庄楚金
高考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也是拓展、培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育人方式。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起到积极导向作用,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一、渗透人地协调观,彰显学科价值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永恒的主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价值追求与终极目标。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渗透人地协调观,通过考生解答地理问题流露的价值取向,把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转化为看得见、触得着、可评价的真实行为。
如全国I卷第43题:“‘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利用古村落独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代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现代旅游业过程中重视对古村落文明的保护,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点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使古村落具有的清幽古朴、宁静致远的意境,正符合当代都市人放松心情的渴望和需要。这样的试题有利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彰显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二、立足区域析理辩因,突出学科特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它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试题以某个特定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区域认知方法;考查学生是否养成从区域空间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解决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如全国I卷第1-3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为背景,在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上从小区域或点位入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辩理。第1题寻找当地的自然植被,关键词在于“自然植被”,要从当地的区域性特点出发找到当地的地带性植被,而非人为栽种的常绿灌木。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我国东部地区”、“时间为
第36题以区域为背景,以“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为主题,采用图文结合创设题目情境,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为支持,从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设计四个层次的问题,通过提供图文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由浅入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分析性、开放性问题:“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宏观尺度把握区域特点)→“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微观比较分析)→“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地理综合思维)→“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区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试题设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养成区域认知能力,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三、关注综合思维能力,凸显素养立意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地理试题关注对考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其一,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融入新情境”解决现实的地理问题。试题出现的许多中学地理教学少见的专业名词:如常绿灌木、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等,学生需通过文字、图像信息先理解这些专业名词,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重点考查了学生考试现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其二,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特点。第1~3题,以“城市绿化问题”为主题,主要考查植物分布与城市管理。在时空维度上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我国东部地区”“时间为
其三,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第6~8题,该题组以“水循环”为主题,考查内陆地区理论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的关系及区域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命题线索,考查考生对地质地貌、植被、水循环、河流水文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与理解;第44题,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天然林的危害”从全面的角度看:天然林的生存空间、天然林的种群结构、天然林的动植物种类;从系统的角度看:柽柳种子多,繁殖快→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柽柳入侵,破坏食物链,→减少天然林区植食动物的数量;从动态的角度看:柽柳入侵天然林是一个动态长期演变发展的地理过程。其演变发展的结果是:天然林的生存空间的减少、天然林的种群结构趋向单一化、天然林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四、对接地气再现真实,倡导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如第37题,以“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为主题,结合图文信息,探讨四个层次的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认识地理事物、分析地理成因的地理技能。问题设计现场感、参与性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功能与应用价值。第1小题寻找特征(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小题比较差异(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说出判据(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低于阴坡最高值);第3小题分析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第4小题深层探究(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增强)。这四个“链式追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无论从地理实践力,还是从学科专业术语都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引导的学科素养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