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上阵,走出高中地理备考误区
- 2017-01-25 01:15
- 阅读 1650
轻装上阵,走出高中地理备考误区
_x000D_
庄楚金
2017年全国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地理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纵观今年考试大纲的要求,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地理高考依然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市高中学校已经进入高考第一轮复习阶段,笔者从我市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研收集到的情况,来谈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措施。
误区一:教学内容上多多益善,宁多勿少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三级地理科一轮复习从教学内容上:多数学校老师能对各章节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讲解。扎实备考,细化知识点本无可厚非,然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多多益善,宁多勿少,是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种误区。其结果是:台上的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投入非常,讲台下的学生却似懂非懂、昏昏欲睡。表面上看似讲到了就学到了,实际上学生只是一知半解。
改进措施:整合知识,关注命题
2016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明确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能入命题者法眼。与考纲相比,实际命题点很少,有的章节基本没有命题点。所以一轮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时要特别关注命题点,要突出各章节的重点和高频考点。高考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会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一味的讲,达不到学以致用。
建议一轮复习重点放在于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构建地理学科知识的骨架。构建骨架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整合,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部分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学中要结合考纲和教学内容,对各章节知识进行有序整理。要整理出知识的系统、层次、脉络,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对知识进行加工和重组,使各种旧知识在教师引导下,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可以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构建知识点之间的思维线索。如:季节更替—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根据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积平原有关的大河的分布。根据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
误区二:教学方式上急速填压,重“知”轻“能”
当前一些学校高三级地理教学仍采取急速填压、大量知识轰炸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加班加点举办各种辅导班,印发大量的讲义、资料、作业,挤占课余时间,不留给学生任何自主学习的空间,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普遍下降。这种“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中的体现为:课堂教学简单化、程式化。教师重“知”轻“能”,重“背”轻“用”。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讲,没有师生的问答,一讲到底,喊破喉咙。或者有课堂提问但无悬念,抛给学生的问题,往往迫不及待地给出问题的答案,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理由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当学生偶然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教师或回避或干脆就置之不理等等,创新的火苗统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结果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疲于背诵,教学效果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的背诵课本知识,而不注意深入思考,只能被课本知识牵着鼻子走,从而受到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的结合,突出能力培养。使课堂教学逐步实现由“知识立意”型课堂向“能力立意”型、“素养立意”型课堂转变,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由“记忆知识”型向“分析能力”型、“综合素养”型转变。高考答题不是让学生背诵书本地理知识,而是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建议采取“精讲”与“多练”相结合的方式。“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使学生能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基本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理解、掌握的地理问题可以不讲。“多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借助新材料、新情景主题区域背景进行问题创设,启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老师们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三:教学进度上章节独立,猛赶进度
高三级备考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误入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的误区。常常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章节独立教学,往往把地理学科的三大主要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各模块各自独立教学,彼此割裂。必修1、必修2系统地理知识和原理在各尺度区域中的应用基本没有涉及。而在区域地理知识方面则追求大而全,教学模式沦为八股式,即照旧按“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等套路复习“分区+国家”或者中国地理,逐条罗列,不仅内容太多,而且知识陈旧,与高考考纲脱节明显,典型区域的研究和方法的提炼常常被忽略。
改进措施:加强联系,突出综合
在教学中要坚持系统地理区域化,区域地理综合化的原则。加强各模块各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突出地理学科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一方面要把必修1、必修2的地理原理放在各种尺度区域去教学。如讲水循环这一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全球变暖对北冰洋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全球变暖对中国西部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材料,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非洲乍得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这样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的复习通过与区域地理有机整合得到拓展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章节地理知识,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误区四:在案例教学上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的误区。把课本中的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要背诵案例。案例教学过程常常忽视了案例知识的迁移教学与方法的迁移教学,成为“为了教学案例而教学案例”。结果是:学生思想僵化,解决地理问题只会生搬硬套,不懂举一反三,更不会在解决问题时加入自己的思想,从而导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难以形成。
改进措施:巧借案例,引导迁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妙借助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学会知识迁移,可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案例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比较法教学,将所学知识与新案例情境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整合,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借助案例比较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准确把握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借鉴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经验,不难分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科技水平高、技术精良的新兴产业;防治污染,美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善交通,完善交通网。又如在农业地域类型的复习中,我们可以从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迁移到我国内蒙古草场畜牧业,中国内蒙古草场畜牧业可以借鉴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哪些经验。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迁移到中国东北商品基地,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迁移到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从西欧、北美的乳畜业迁移到中国的郊区农业,在知识迁移的同时,学生的地理思维也慢慢得到培养,并学会学以致用。
高考地理学科备考复习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教学误区,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导更多的地理教师走出高考备考误区。希望老师们端正认识,轻装上阵,走出高考复习的误区,提高复习效率和效益。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