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全国高考地理题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 2017-02-25 00:59
- 阅读 2092
从2016年全国高考地理题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庄楚金
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已经公布,高考大纲是指明高考范围、考核目标和要求的权威性文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更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以2016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来谈如何巧妙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一、关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理解
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关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描述:“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所谓“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是指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获取材料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进行分析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信息,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的能力。
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地理信息是指地理数据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性质、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地理信息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图、表、文字都可能是载体,呈现方式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一般来说,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图像、表格等,文字信息主要是试题的背景材料、图表引文和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它一般指向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找到有效地理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和切入点。我们可以从材料文字、图表、题干三方面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方法一:引导学生从材料“字里行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016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典型素材,考查其中的地理内涵。这些新素料、新情境的材料文字表述 “字里行间”隐藏着重要的地理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案例一、(2016年全国乙卷文综第1-3题)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案例分析:第1题可以采用“时空信息解读法”进行解题。所谓“时空信息解读法”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关注不同尺度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时空信息进行解题的方法,这是解读地理信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本题提供的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刚刚实施;地点信息:广东省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政策优势明显,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与同期的景德镇相比得出,改革开放政策是佛山优势明显而景德镇不具有的。
第2题:我们要从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提取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词。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关键词解读法”,解题中要从材料寻找有用的关键词,以找到解题的突破点,化繁为简,一举切中要害。“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的描述是佛山城市化的结果。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佛山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佛山城市化进程带来地价的上涨,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结合“2003年”这一时间信息,国家政策优势不明显,要求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进而实施产业转移。
第3题,这道题我们也可以用关键词解读法。材料“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这说明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因此景德镇作为曾经的中国“瓷都”,陶瓷产业基础较好。
方法二:引导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信息
图形语言是地理学科的工具和载体,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已经逐渐形成了“无图不成地理”的试题命制风格。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乙卷地理部分共有6幅图,其中四个综合题每题都有1幅图,试题的情景问题设置也紧紧围绕地理图文展开。复习时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素材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
案例二、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