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地理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评析及2018年备考建议

  • 2017-10-11 02:49
  • 阅读 1616
分享到:

 

_x000D_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看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

_x000D_

 

_x000D_

综地理试题

_x000D_

 

_x000D_

潮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庄楚金

_x000D_

 

_x000D_

高考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也是拓展、培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育人方式。透视2017年全国高考I卷文综地理试题,寻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地理试题的对接点,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种子引导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本文试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看似素颜貌,内涵颜值高”的高考试题特点,探讨中学地理教学的备考策略。

_x000D_

一、核心素养立意下的试题特点

_x000D_

1.渗透人地协调观,彰显学科价值

_x000D_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永恒的主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价值追求与终极目标。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渗透人地协调观,通过考生解答地理问题流露的价值取向,把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转化为看得见、触得着、可评价的真实行为。

_x000D_

如全国I卷第43题:“‘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利用古村落独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代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开发现代旅游业过程中要重视对古村落文明的保护,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点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使古村落具有的清幽古朴、宁静致远的意境,正符合当代都市人放松心情的渴望和需要。这样的试题设计有利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彰显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_x000D_

2.立足区域析理辩因,突出学科特点

_x000D_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高考试题往往是通过某个特定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区域认知方法,是否养成从区域空间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能否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解决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_x000D_

如全国I卷第1-3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为背景,从小区域、小点位入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辩理辩因。第1题寻找当地的自然植被,关键词在于“自然植被”,要从当地的区域性特点出发找到当地的地带性植被。从区域时空信息“我国东部地区”、“时间为325”、“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以判断当地的春季树木发芽,冬季落叶,所以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常绿灌木是人为栽种的树种,不是当地的自然植被,这是干扰信息,要学会辨别。而第3题“制约常绿灌木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可由第1题当地的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推断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而北方冬季寒冷,常绿灌木由于热量不足,难以生长。常绿灌木在我国北方城市路边种植,冬季均要采取一定措施以确保安全越冬。

_x000D_

36题以非洲坦桑尼亚为背景,以“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为主题,图文结合创设题目情境,设计四个层次的问题。“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宏观尺度把握区域特点)→“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微观比较分析)→“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地理综合思维)→“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区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试题设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养成区域认知能力,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_x000D_

3.关注综合思维能力,凸显素养立意

_x000D_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今年的地理试题依旧关注考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_x000D_

其一,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融入新情境”解决地理问题。试题中出现许多中学地理教学少见的专业名词:如常绿灌木、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等,学生需通过文字、图像信息先理解这些专业名词,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重点考查了学生考试现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_x000D_

其二,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特点。第13题,以“城市绿化问题”为主题,主要考查植物分布与城市管理。在时空维度上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我国东部地区”“时间为325”“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以判断当地的春季树木发芽,由此推断当地的地理位置,运用了最能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植物进行区域定位。第2题由材料“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时间信息“数年前”、“而如今”体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人文因素的变化对地理事物发展的影响。“杂树丛生,灌木零乱”的说法略带贬义,使答案“失管”跃然纸上。

_x000D_

其三,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第68题,该题组以“水循环”为主题,考查考生对内陆地区理论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的关系及地质地貌、植被、水循环、河流水文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与理解。第44题,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天然林的危害”从全面的角度看:天然林的生存空间、天然林的种群结构、天然林的动植物种类;从系统的角度看:柽柳种子多,繁殖快→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柽柳入侵,破坏食物链→减少天然林区植食动物的数量;从动态的角度看:柽柳入侵天然林是一个动态长期演变发展的地理过程。其演变发展的结果是:天然林的生存空间的减少、天然林的种群结构趋向单一化、天然林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_x000D_

4.对接地气再现真实,倡导地理实践

_x000D_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品质。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_x000D_

如第37题,以“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为主题,结合图文信息,探讨四个层次的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问题设计现场感、参与性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功能与应用价值。第1小题寻找特征(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小题比较差异(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说出判据(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低于阴坡最高值);第3小题分析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第4小题深层探究(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增强)。这四个“链式追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无论从地理实践力,还是从学科专业术语都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引导的学科素养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_x000D_

二、从核心素养培育谈新一轮高考备考策略

_x000D_

纵观2017年地理高考命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核心素养立意是地理学科命题的重要主题。因此新一轮高考备考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方面加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_x000D_

1.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_x000D_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走到自然本真的、质朴的、唯美的教育发展道路上来。为此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张显四个关键特征,关注人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漠视人的心灵,感情,忽视人的生命,不能给人的精神的教育是最大的缺德。我们既要分数,又要积德,有多少教育可以重来?关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采用国家相关文件倡导的方法却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情况,如:翻转课堂、大量无效的课堂讨论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关注教学过程:教育本质的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简洁明了的,目标明确的,对象清楚的,没有太多的迂回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关注自然的互动:地理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抛弃化妆的痕迹,追求背后的自然美丽,这才是核心素养所在。

_x000D_

2.立足时空维度,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_x000D_

在地理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来引领学生分析、思考地理问题。从时空维度分析地理问题有助于学生重新组合知识,把握知识脉络,理清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_x000D_

从时空维度看地理问题,要牢牢把握好“尺度”的概念。从不同时空尺度上,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随着时空变化的层次性和特殊性,也要把握同一时间地理事物和现象具有的地域和空间差异。创设不同时空尺度的地理问题训练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如:图示区域地形特征与图示区域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长江三角洲能源短缺的原因、长江三角洲能源夏季短缺的原因、2013年长江三角洲能源夏季短缺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近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好转的原因等。另一方面,关注“区位”,突出地理位置的研究。区位是地理空间研究的核心概念,它是反映地理事物空间位置以及该地理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地理位置的研究要注重研究地理事物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性、因果性、变化性。如深圳濒临珠江口,邻近香港的位置早已存在,但在改革开放之初,将深圳列为经济特区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的显现。扬州、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古代因大运河成为繁荣的商业贸易城市,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后来又逐渐衰落。

_x000D_

3.关注思维品质,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_x000D_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人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方面。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要特别关注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的横向的缜密性、纵向的深入性思考。

_x000D_

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联想到所学内容的平行部分,即横向的知识。引导学生能从几个方面或从几个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促进地理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的发展。例如,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要从高温期、生长期降水量、湿度、气象灾害等方面进行横向拓展。再比如: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要从全年气温、降水量特点;干湿季月份分布、气温、降水特点等方面进行思考。纵向的深入性思考则是理顺地理关系,延伸思维链条,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直至达到事物的内部或中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本质联系的思维。例如: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一是因为人口稀少—河运输需求小—没必要建桥;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水运代替陆地上的桥上运输—没必要建桥;二是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当地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建桥;三是建桥对雨林环境破坏大—造成生态破坏—政府不支持建桥。

_x000D_

4.开展地理实践,提升地理实践力

_x000D_

地理知识从实践中来,地理教育要走向实践。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从生活、生产、生态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疑惑,激活思维,释疑解惑,建构知识,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_x000D_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气象站、气象图表绘制、校园天气预报、星象观测活动、地理模拟实验、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了从“学科学”转换到“用科学”,把从课堂的“教”延伸到课外的“学”。

_x000D_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考试题,让许多老师感觉到似乎“教的都不考,考的都没有教过”。因此只有真正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才能跳出“教的都不考,考的都没有教过”的怪圈。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_x000D_

 

上一篇:关于组织开展潮州市初中地理、生物科中心组 下一篇: 潮州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质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