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高一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 jys
- 2022-08-08 16:18
- 阅读 1517
2021-2022学年度高一级统考历史科质量分析
潮州市金山中学 陈绚
一、命题立意和题目解析
1.【命题立意】本题以地理环境、作物、文字为切入点,考察古代文明的特点,意图使学生感悟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考察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基本能力。
【解析】据上表中多种文明类型及其文字的不同,可知为古代文明多元发展,故选A项;上表中的文字都不一样,无法得知彼此借鉴,排除B项;上述文明处于不同地区,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比较困难,排除C项;希腊文明依据海洋,工商业比较发达,排除D项。
2.【命题立意】本题以伯里克利的演说为切入点,考察古代雅典民主的特点,考察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基本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按照伯利克里的阐释,雅典城邦冲破血缘、财产因素的桎梏,赋予全体公民以凭借“真正才能”“担任公职”的权利,可见民主政治制度渐趋成熟,故选D项;雅典城邦居民中包括妇女、奴隶、外邦人等非公民成员,他们不具有参政资格,故排除A项;依据才能选任公职人员,不能说明公民的整体政治素质,故排除B项;平民不会因为贫穷而被剥夺政治权利,但据此不足以说明其政治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
3.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世纪早期西欧庄园的概貌为切入点,考察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政治特点,意在考察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解析】结合选必一第104页所学: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可知作为基层单位的庄园有一定的自治权,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农业在庄园经济中的比重,排除B项;“完全独立主权”不合史实,庄园主作为封臣则需要效忠封君,主权也来源于封君,排除C项;“形成强大王权”不合史实,结合《纲要》下册第16页所学: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排除D项。
4.【命题立意】本题以16世纪末西欧物价变化为切入点,考察这一时期欧洲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小见大,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辨析和对教材的运用能力。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16世纪末西欧的物价上涨,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导致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故选C项;欧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阻断商路使物资紧缺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不是发生在16世纪末,排除B项;葡萄牙人并没有垄断东西方的贸易商路,排除D项。
5.【命题立意】本题以特点描述为切入点,考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突出考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从这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圈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可知他就是牛顿,故选D项;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排除A项;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最早明确提出理性概念的是阿那科萨哥拉,排除C项。
6.【命题立意】本题通过两份图示,对比英国和法国革命中的阶级关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同时对教材知识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考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两大阵营的阶级构成差别不大,但阵营双方宗教信仰不同,分为信奉国教的亲国王阵营和不信奉国教的反国王阵营,因此英国革命宗教旗帜鲜明,故①正确;反国王阵营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亲国王阵营主张维护君主专制,故二者利益不一致,故②错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阶级对抗明显,反革命阵营主要是国王、教士、贵族等统治阶级,而革命阵营主要是资产阶级和劳动者等被统治阶级,故③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基础,二者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无法判断哪一个更有意义,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7.【命题立意】本题以太阳历和太阴历为切入点,考察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题目以小见大,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理解改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考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沿用千年的太阴历通过日出和日落来确定时间,反映自然节气的转换,每天和每个节气的长短都不固定,其准确性远不如西方的太阳历,这些特点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过程中,日本面对民族危机,开展明治维新运动,以“脱亚入欧”为目标,全面西化,其中在历法方面改用西方精确的太阳历,以顺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中日本改用西方太阳历的做法体现的是对西方的学习与借鉴,与增强国民民族认同感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该做法与扫除封建专制思想遗毒无关,且明治维新保留了包括封建专制思想在内的大量封建残余,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明治改历”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8.【命题立意】本题以马克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解该言论中体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考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并结合基础知识,材料中的他们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阶级对立,但他们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其目的,体现了其空想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故选C项;近代启蒙思想家主张以人权对抗神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对抗蒙昧,提出理性主义,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排除B项;工业无产阶级是指在工业领域从事生产的劳动阶级,他们主张反抗资产阶级但因认识不够深刻故主要表现为破坏机器、烧毁工厂及商品等行为,斗争相对盲目,排除D项。
9.【命题立意】本题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为切入点,考察英国工业时代的政策调整。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考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解析】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垄断,因此工业革命后转变对外贸易政策,故选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与材料时间不符,这一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排除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治制度,而材料考查的是对外经济政策的转变的原因,排除D项。
10.【命题立意】本题以棉花的种植为切入点,实际考察的是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化以及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经济主权的控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历史分析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当地耐旱高产的高粱因为无法与棉花种植兼容而被逐渐放弃”,可知殖民主义者的推广和生产的不兼容导致非洲部分地区的粮食作物逐渐被放弃,严重影响了非洲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也使得非洲部分地区的棉花生产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故选D项;“成功地在苏丹、乌干达和马拉维等地……”,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部分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20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工业逐渐取代了轻工业成为工业结构的主导,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的状态,使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性的劳动分工开始形成,排除C项。
11.【命题立意】本题以二战后拉美国家宪法的制定为切入点,考察西方代议制对拉美国家的影响。考察角度较为新颖,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懂得以长时间的维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解析】据材料“宪法”“中央集权制”“总统制”可知,拉美各国独立后,学习了美国、法国的宪法与制度,这反映了代议制在世界的扩展,故选A项;受殖民主义侵略的影响,单凭学习资产阶级代议制,不能保障拉美各国实现繁荣富强,排除B项;“照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殖民主义的野蛮侵略是拉美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并且遗留下边界、民族等矛盾,排除D项。
12.【命题立意】本题以俄共内部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为切入点,为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提供要给新的视角,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性这一特点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俄共(布)不得已实行新经济政策,但“不主张放弃垄断”“不是……社会主义建设路线”表明它只是权宜之计,具有临时性,故选B项;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故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方针确定于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1925年,苏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1年苏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故排除D项。
13.【命题立意】本题通过法国、波兰、德国三国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考察一战后凡尔赛体系自身面临的问题。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933年,波兰领导人先后于3月、4月、12月连续三次敦促法国,共同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扩军,说明此时期德国的大规模扩军行为已经使得其他国家产生了警惕心理,据此可知,凡尔赛体系已经面临了严重的危机,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法德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而不是“和解”,排除A项;根据题干中“结果却遭法国拒绝”,说明欧洲并没有建立起集体安全体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33年,法国对德国采取的是“绥靖政策”,其行为并不是严格践行《非战公约》的相关规定,排除D项。
14.【命题立意】本题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流派——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为切入点,实际上考察的是美苏冷战。要求学生结束这一时期的国家局势特点,理解美苏推崇不同艺术流派背后的政治目的。
【解析】结合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此时美苏正在进行冷战,美国推崇现代主义和苏联推崇现实主义、限制现代主义的背后,都蕴含明确的政治动机,因此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只看到了表象而忽略了本质。
15.本题以金融风暴的全球性蔓延为切入点,在讲述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同时,启发学生全方位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考察时空观念、历史结束等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安全倍受威胁,但发展中国家仍然应当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同时也应该保护自身经济安全,因此选D。B、C两个选项不符合现代国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A选项过于绝对化,发展中国家不一定必须加入区域经济政治集团,本题所讲主要是经济方面,和政治无关。
16.【命题立意】本题以不同学者对冷战起源的不同观点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冷战的理解和历史学科基础素养。
【解析】不同学者对冷战起源有不同看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认识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具有复杂性,因此选C。A、D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错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三位学者的立场如何,只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
17.【命题立意】本题以17世纪英国精英人物初始转移及19世纪英国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以数据表格类形成考查学生读表分析数据变化能力,考查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体现了以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表格信息,1601~1700年英格兰精英人物初始兴趣的转移呈现出牧师的倾向明显线下降;律师的倾向基本维持稳定,但是略微下降;科学家的倾向明显大幅提升。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601~1700年英格兰精英人物初始兴趣的转移是当时特殊的经济环境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首先,经济上,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人们对现实世界中社会生产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为这一时期人们初始兴趣的转移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神学和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束缚,使得成为牧师的倾向逐渐下降;最后,17世纪以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渐提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力也随之上升。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英国1801—1861年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表中,从1801年农业产值比重34而到1861年下降到19,同时期,农业就业比重由35.9下降到18.7,得出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中从1801年工业产值比重为28而到1861年上升到41,同时期,工业就业比重由29.7上升到43.6,可得出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801—1861年”可得出这段时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并深入发展的过程,可得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农业部门产值发生变化;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等原因。
18.【命题立意】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划分,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的认识,重点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导致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所决定的。首先,从经济上来说,1929—1933年,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形势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世界经济发展出现衰退的趋势,而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选则通过关税战、贸易战的方式来转嫁经济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恶化;其次,从政治上来说,以德意日为代表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难以有效缓解经济危机的打击,选择通过法西斯扩张的策略来度过经济危机,使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相机形成,人类面临着世界大战的危险;最后,与西方国家面临经济危机冲击的现状相比,苏联通过工业化导致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之间的矛盾对立空前严重,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迎来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全球化史观来看,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9.【命题立意】以“谁挑起了一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必备品格,注重世界观、人生观的考查,塑造健全学生人格,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析】关于“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如下选择:“四国罪责说”、“罪责皆有论”、“罪在德国论”。不论选择哪种观点,其关键是要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来自圆其说,如通过“罪责皆有论”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的战争,它们均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在具体阐释时,我们要结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导火线、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如:19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德等国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后,两大军事集团相继投入战争。最后我们还要对“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升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做出如下表述:对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所有参战国家均对一战的爆发均负有责任。
20.【命题立意】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改革为切入,考查改革措施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在全球化时代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充分认识到改革应结合国情,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厚植家国情怀。
【解析】(1)据材料“依靠私有化扩大财政收入”得出去国有化扩大财政收入;据材料“大量引进外资”得出大量引进外国资本;据材料“小政府、大市场”得出调整收缩政府职能。
(2)据材料“美国利用……时机,以提供贷款为交换条件,为其提供改革‘处方’……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得出根据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据材料“依靠私有化扩大财政收入……11家企业继续由国家控制外,其余都已拍卖”得出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据材料“收人分配严重不公”得出改革红利应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据材料“把平等、公正排除在改革目标之外”得出改革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备考建议
1.训练学生答题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主观题答题规范(答题要点化、序号化、角度多元化等)、选择题答题基本技巧(开始类、绝对化的选项不选等)。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巩固。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校,重视基础、夯实根基都是必要的学习步骤,尤其在高一这一阶段。
3.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反对一味的死记硬背,通过课堂的逻辑建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深入领悟和落实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及实施路径,研究在新教材、新高考形式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5.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核心素养落地。研究核心素养和教材结合的路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