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3-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科期末统测质量分析
- jys
- 2024-01-29 14:49
- 阅读 5359
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潮州市语文科评卷组
一、试题总体评价
本次期末试卷参照2023年新高考Ⅰ卷命制,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试题注重情境性考查和考教衔接,问题设计和考查方向均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几大阅读模块的考查功能定位清晰,能较好地检验高三教学和复习的情况,引导下一步的教学备考工作。
从评卷情况来看,全市平均87.4分,其中客观题16.9分,主观题70.5分。
二、数据统计
(一)全体成绩统计
学校 | 平均分 | 标准差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优秀率 | 及格率 | 难度 | 区分度 |
金山中学 | 104.14 | 8.9676 | 124 | 3 | 1.03% | 95.82% | 0.6942 | 0.1619 |
高级中学 | 100.28 | 8.2669 | 121 | 43 | 0.19% | 92.12% | 0.6685 | 0.1713 |
绵德中学 | 87.8 | 11.6433 | 110 | 1 | 0% | 47.47% | 0.5854 | 0.217 |
南春中学 | 90.37 | 10.7356 | 118 | 5 | 0% | 58.22% | 0.6024 | 0.2093 |
意溪中学 | 70.8 | 17.2307 | 105 | 0 | 0% | 8.68% | 0.472 | 0.2555 |
磷溪中学 | 74.6 | 12.6264 | 115 | 19 | 0% | 9.96% | 0.4973 | 0.206 |
铁铺中学 | 65.54 | 15.2051 | 96 | 14 | 0% | 1.72% | 0.437 | 0.1963 |
潮州侨中 | 96.03 | 8.3926 | 118 | 50 | 0% | 80.4% | 0.6402 | 0.1784 |
潮州华附 | 90.48 | 10.0872 | 117 | 28 | 0% | 58.44% | 0.6032 | 0.2031 |
瓷都中学 | 89.34 | 10.3335 | 112 | 26 | 0% | 53.02% | 0.5956 | 0.2173 |
松昌中学 | 84.49 | 13.3477 | 114 | 15 | 0% | 38.21% | 0.5633 | 0.2215 |
宝山中学 | 77.57 | 12.0689 | 110 | 17 | 0% | 14.09% | 0.5171 | 0.2257 |
古巷中学 | 58.18 | 16.8498 | 92 | 1 | 0% | 0.83% | 0.3879 | 0.2159 |
凤塘中学 | 74.26 | 13.2812 | 98 | 22 | 0% | 7.14% | 0.495 | 0.2435 |
龙湖中学 | 69.29 | 14.1699 | 102 | 28 | 0% | 6.08% | 0.4619 | 0.2453 |
金石中学 | 67.87 | 13.9869 | 104 | 21 | 0% | 3.17% | 0.4525 | 0.2658 |
彩塘中学 | 73.04 | 15.7455 | 108 | 4 | 0% | 11.08% | 0.4869 | 0.2667 |
东凤中学 | 79.75 | 13.2542 | 107 | 26 | 0% | 22.4% | 0.5317 | 0.2743 |
龙溪中学 | 72.74 | 16.0881 | 105 | 2 | 0% | 11.39% | 0.4849 | 0.2719 |
归湖中学 | 69.86 | 11.2181 | 86 | 47 | 0% | 0% | 0.4658 | 0.2411 |
凤凰中学 | 69.23 | 15.4232 | 99 | 32 | 0% | 2.5% | 0.4615 | 0.2297 |
饶平二中 | 98.32 | 8.8423 | 121 | 10 | 0.11% | 86.66% | 0.6555 | 0.1779 |
饶平侨中 | 90.04 | 10.0483 | 114 | 13 | 0% | 55.48% | 0.6003 | 0.1835 |
潮州暨实 | 98.34 | 8.0696 | 115 | 52 | 0% | 89.35% | 0.6556 | 0.1529 |
田家炳中学 | 88.47 | 11.3889 | 114 | 27 | 0% | 51.79% | 0.5898 | 0.2163 |
饶平四中 | 80.47 | 14.4134 | 108 | 7 | 0% | 27.12% | 0.5365 | 0.242 |
饶平一中 | 65.03 | 22.834 | 109 | 4 | 0% | 7.98% | 0.4335 | 0.2504 |
饶平五中 | 73.88 | 20.4121 | 107 | 0 | 0% | 16.73% | 0.4925 | 0.2835 |
钱东中学 | 73.85 | 19.2634 | 103 | 0 | 0% | 13.92% | 0.4923 | 0.2491 |
柘林中学 | 76.08 | 17.6941 | 107 | 8 | 0% | 17.93% | 0.5072 | 0.2354 |
海山中学 | 65.33 | 20.706 | 100 | 10 | 0% | 4% | 0.4355 | 0.247 |
汫洲中学 | 71.89 | 18.1187 | 106 | 8 | 0% | 10.22% | 0.4793 | 0.2577 |
凤洲中学 | 81.1 | 13.2009 | 110 | 15 | 0% | 23.31% | 0.5406 | 0.2104 |
潮州市辖 | 93.21 | 15.5264 | 124 | 0 | 0.33% | 67.35% | 0.6214 | 0.2871 |
潮州潮安 | 82.98 | 15.7815 | 118 | 1 | 0% | 38.16% | 0.5532 | 0.2796 |
潮州饶平 | 85.93 | 17.6024 | 121 | 0 | 0.02% | 48.76% | 0.5728 | 0.2894 |
全市 | 87.39 | 16.8916 | 124 | 0 | 0.12% | 51.48% | 0.5826 | 0.3001 |
(二)客观题成绩统计
题目 | 分值 | 市 | 金中 | 高级 | 饶平二中 | 潮州侨中 | 潮州华附 | 南春 | 饶平侨中 | 瓷都 | 绵德 | 松昌 |
1 | 3 | 2.27 | 2.62 | 2.59 | 2.57 | 2.47 | 2.34 | 2.31 | 2.31 | 2.16 | 2.12 | 2.28 |
2 | 3 | 2.34 | 2.58 | 2.49 | 2.32 | 2.33 | 2.37 | 2.43 | 2.43 | 2.33 | 2.29 | 2.34 |
3 | 3 | 1.89 | 2.52 | 2.29 | 2.35 | 1.96 | 1.85 | 1.94 | 1.7 | 1.89 | 1.94 | 1.71 |
6 | 3 | 1.81 | 2.03 | 2.22 | 2.06 | 2.08 | 2.13 | 1.96 | 1.99 | 1.85 | 1.79 | 1.54 |
7 | 3 | 2.44 | 2.73 | 2.61 | 2.67 | 2.69 | 2.57 | 2.45 | 2.59 | 2.57 | 2.53 | 2.41 |
10 | 3 | 2.34 | 2.69 | 2.62 | 2.51 | 2.46 | 2.35 | 2.45 | 2.4 | 2.34 | 2.33 | 2.26 |
11 | 3 | 1.93 | 2.33 | 2.36 | 2.18 | 2.16 | 1.89 | 1.99 | 1.87 | 1.93 | 2.05 | 1.88 |
12 | 3 | 1.25 | 2.25 | 1.86 | 1.8 | 1.48 | 1.19 | 1.43 | 1.11 | 1.09 | 1.19 | 0.89 |
15 | 3 | 0.59 | 0.94 | 0.74 | 0.65 | 0.67 | 0.4 | 0.57 | 0.61 | 0.53 | 0.6 | 0.52 |
(三)主观题成绩统计
题目 | 分值 | 市 | 金中 | 高级 | 饶平二中 | 潮州侨中 | 潮州华附 | 南春 | 饶平侨中 | 瓷都 | 绵德 | 松昌 |
4 | 4 | 1.85 | 1.96 | 1.92 | 1.88 | 1.88 | 1.82 | 1.69 | 1.74 | 1.69 | 1.7 | 1.66 |
5 | 6 | 3.57 | 4.29 | 4.24 | 4.2 | 4.19 | 3.86 | 3.88 | 4.02 | 3.76 | 3.7 | 3.5 |
8 | 4 | 2.05 | 2.39 | 2.28 | 2.33 | 2.24 | 2.11 | 2.13 | 2.2 | 2.05 | 2.04 | 1.85 |
9 | 6 | 2.38 | 3.34 | 3.21 | 3.08 | 3.03 | 2.58 | 2.58 | 2.72 | 2.54 | 2.27 | 2.2 |
13⑴ | 4 | 0.28 | 0.62 | 0.34 | 0.42 | 0.3 | 0.24 | 0.25 | 0.24 | 0.21 | 0.2 | 0.2 |
13⑵ | 4 | 1.24 | 2.05 | 1.68 | 1.71 | 1.4 | 1.5 | 1.35 | 1.04 | 1.13 | 0.94 | 0.83 |
14 | 3 | 0.95 | 1.22 | 1.06 | 1.04 | 0.98 | 0.88 | 0.84 | 0.84 | 0.82 | 0.75 | 0.65 |
16 | 6 | 2.29 | 3.2 | 3.02 | 2.8 | 2.76 | 2.45 | 2.15 | 2.52 | 2.52 | 2.28 | 2.08 |
17 | 6 | 2.65 | 4.75 | 4.31 | 3.92 | 3.59 | 2.18 | 2.58 | 2.45 | 2.93 | 2.28 | 2.32 |
18 | 4 | 1.93 | 2.63 | 2.6 | 2.34 | 2.09 | 2.02 | 2.01 | 1.94 | 1.86 | 2 | 1.78 |
19 | 6 | 3.41 | 4.52 | 4.05 | 4.2 | 3.75 | 3.63 | 3.62 | 3.5 | 3.28 | 3.36 | 3.41 |
20 | 4 | 1.81 | 2.41 | 2.37 | 1.99 | 2.24 | 2.04 | 1.99 | 1.81 | 1.84 | 1.83 | 1.84 |
21 | 3 | 1.59 | 2 | 1.9 | 1.8 | 1.85 | 1.6 | 1.71 | 1.64 | 1.62 | 1.58 | 1.58 |
22 | 3 | 1.36 | 2 | 1.85 | 1.7 | 1.71 | 1.55 | 1.57 | 1.48 | 1.48 | 1.59 | 1.42 |
23 | 60 | 43.16 | 46.06 | 45.68 | 45.83 | 45.72 | 44.93 | 44.51 | 44.87 | 44.95 | 44.45 | 43.36 |
客观 | 27 | 16.87 | 20.68 | 19.76 | 19.1 | 18.3 | 17.06 | 17.52 | 17.02 | 16.69 | 16.84 | 15.82 |
主观 | 123 | 70.52 | 83.45 | 80.51 | 79.22 | 77.73 | 73.41 | 72.85 | 73.02 | 72.66 | 70.96 | 68.67 |
全卷 | 150 | 87.39 | 104.1 | 100.3 | 98.32 | 96.03 | 90.48 | 90.37 | 90.04 | 89.34 | 87.8 | 84.49 |
三、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十一校统评)
㈠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Ⅰ摘选自杨建文的《中国古典悲剧史》,设置了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共19分。
第4题:《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试题分析】平均 1.85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况能力。
【参考答案】⑴窦娥虽然是小人物,但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后来也有所变化(1分),西方也有以小人物为悲剧主角的(1分)。⑵《窦娥冤》的结局其实是“团圆”的表象、悲剧的实质(1分),窦娥只能在死后以“冤魂”的身份为自己鸣冤、复仇,大仇得报的表象之下是深沉的悲苦和控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1分)。
【补充细则】⑴“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得1分。⑵西方“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得1分。⑶“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得1分。⑷结合材料分析:“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 “让窦娥自己来凭吊、见证、洒泪”,“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得1分。
【答题优点】大多数学生能分点作答,并对《窦娥冤》表面喜剧内里悲剧的分析比较充分。
【典型问题】学生缺乏审题能力,没能读懂题意,错误理解题干中“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也没能够回到文本第四段中寻找《诗学》的两大原则性界定,答案只体现其中一方面。学生没能有效概况文本信息,只是简单地照抄文本,导致答案内容庞杂要点不足。
【备考建议】信息类文本多数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语言规范,且信息量大。学生阅读时往往存在畏难心理,答题时又容易主观臆断。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常见行文思路等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重视阅读材料时应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文本信息,提高抓住文本信息的效率。同时,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合理整合,规范作答。
(南春中学李哲老师供稿)
第5题:作者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试题分析】平均分3.57分。本题考查“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论证过程、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组织答案。学生审清问题没有太大障碍,接着要读懂文本,然后筛选全文内容,组织答案。本文最大特征为“驳论文”,学生应据此特征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⑴首先指出这场论战由来已久,关键在于确立一个科学标准,驳斥中国无悲剧论者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判断中国古代无悲剧的看法。⑵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⑶接下来举例证明,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的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⑷以《窦娥冤》为例,进一步反驳某些人不正确的看法,从本质上证明了其悲剧性。(每点2分,能根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等围绕“驳论”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补充细则】⑴本文论证结构为递进式。①作者先“提出问题”,提出了“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舆论针锋相对。②接着“分析问题”,作者先指出中国悲剧的评判标准应为中国人自己确定;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再分析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的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③最后“得出结论观点”:中国古代有悲剧。(学生答出“递进式”得1分,答到①③点各得1分,答到第②得3分。)
⑵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本文以《汉宫秋》《窦娥冤》等为例,证明其符合悲剧的原则性界定,反驳中国古代无悲剧的错误观点。②道理论证,本文使用《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道理清晰。③引用论证,本文引用了杜赫德、蒋观云等人的言论,并对其言论进行反驳。(学生答到一种论证方法得1分,分析解释再得1分。如果仅答论证方法至多得4分,有答论证思路、论证过程、论证结构的,则在此基础上加分。)
⑶论证语言:学生能根据本文,组织出“本文使用了有理有据、科学严谨、充实有力、形象生动等语言,证明了中国古代有悲剧的观点”等内容,酌情得1—2分。
本文是驳论文,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根据驳论文的特征来组织答案,即答案必须有“驳论文、反驳、驳斥、有破有立、反对”等字词,才能在其它答案正确的基础上得4分以上的分数。
【答题优点】大部分学生能审清题干要求,能针对问题较为准确筛选文本内容并组织成自己的答案。基本上能依照“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按照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中国古代有悲剧;举《窦娥冤》为例,证明中国古代有悲剧”的思路回答问题,所以多数学生能得4分及以上。
【典型问题】⑴大部分学生没能看出或注意到本文是“驳论文”,所以答案很少有“驳论文、反驳、驳斥、有破有立、反对”等字词。⑵没有分点作答,答案层次不明晰。⑶有些学生只是堆积术语套词,比如仅回答“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但没根据文本分析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内容来证明什么。⑷文本重难点理解不了,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到“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内容。
【备考建议】⑴教会学生先读文本,读懂文本,应由文到题。上述“典型问题”的①④都是因没读文本或者读不懂文本造成的。本文一直在反驳“中国古代无悲剧”的错误观点,且第1题D选项清晰写到“给以有力的驳斥”,学生有点浪费了出题人的“仁慈”,说明这方面平时的训练有所欠缺。⑵应教会学生通过文本关键字词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比如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到“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内容的问题,对应的是文章第5段的内容,里面有“特别是”“于是”“因而”等强调、总结性的字词,作者意思是明确清晰的,学生如能注意到,就能多得1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强调性”的字词,来帮助自己理解文本。⑶专题知识应该落实,本题是常规问题,是针对“议论文”特征设置的,但仍有不少学生没能清晰准确判断出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掌握了,才能在这基础上更好去回答其它问题。⑷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答题规范。文本阅读题多要求分点作答,如此才能避免无谓失分。且作答的内容一定要结合题干和文本,不可生造。⑹本题有极个别同学留空白,得0分,很可惜。考场上如碰到极个别题完全没思路,也别留空白,确实没办法的情况下,抄文本,还是有得1—2分的可能。
(潮州市华侨中学杨映宇老师供稿)
2.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选自巴金的《还魂草》。设置了两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共4道题16分。
第8题:“我”在文中说到:“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试题分析】平均 2.05分。考查理解句子的内涵。答题思路应包含:“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指什么;为什么要换一个乐观的结局。
【参考答案】⑴体现了“我”对童心的呵护,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⑵以故事中的小人物珍视友情,救助他人,表达“我”对善良、美好人性的赞美。⑶表现“我”的积极乐观,向往光明的理想世界。(⑴点2分,答出第⑵点或第⑶点任意一点得2分。可酌情给分。)
【补充细则】⑴改编了什么乐观结局:1分。⑵为什么要改编乐观结局:3分。①现了“我”对童心的呵护,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②表达“我”对善良、美好人性的赞美。③表现“我”的积极乐观,向往光明的理想世界。④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追求。(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没有从小女孩角度回答最多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题优点】大多数学生对改编乐观结局的原因把握比较准确。
【典型问题】理解不当。对“随改随编”好多学生没有回答改成什么美好结局,缺乏文本内容的表述。审题不当。不少学生直接回答成句子的表达效果。
【备考建议】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强化训练,巩固语法知识。
(瓷都中学李泽芳老师供稿)
第9题: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希里斯•米勒认为:“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本文堪称这一文艺理论的完美注脚,请分析这样重复叙事的效果。(6分)
【试题分析】平均 2.38分。本题考查的是情节要素效果或作用这个大范畴中的情节重复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另外也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考验。其中任何一项有问题,都对答题的思路分析产生影响。问题设置的质量比较高,但答案分析不具体,答题思路也不清晰,需要做具体梳理和调整。情节要素的效果作用的分析应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五个维度思考,具体到这道题,环境维度排除,所以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四个维度思考,具体分析如下:
⑴情节角度:“一个敬爱的年长朋友”讲给“我”和“敏”听的《还魂草》的故事,“我”再讲给小姑娘听,再到“利莎”希望拥有还魂草救活“秦家凤”的现实版《还魂草》的故事,作者重复叙述,以《还魂草》故事本事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形成情节波澜。
⑵人物角度:重复叙事,凸显普通小女孩不仅有纯洁、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更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他人的英雄心灵,并喻示着这种美好高尚、敢于牺牲的道德、精神的薪火相传。
⑶读者主题角度:反复讲述小人小事,凸显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真实苦难遭际,引发读者大众的同情和思考,更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之心,传承故事精神,投身抗争实践,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突出主题。
综上,答案组织如下:⑴作者重复叙述《还魂草》的故事,以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形成情节波澜。⑵重复叙事,凸显普通小女孩不仅有纯洁、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更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他人的英雄心灵,并喻示着这种美好高尚、敢于牺牲的道德、精神的薪火相传。⑶反复讲述小人小事,凸显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真实苦难遭际与体验,引发读者大众的同情和思考,更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之心,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传承故事精神,投身抗争实践,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突出主题。
【评分细则】每答出四个维度中的一个方面,且言之有理的,得2分,最高不超过6分。
情节要素中注意:线索、照应、延宕、波澜都归入这一要素。
人物要素中注意:人物得形象必须具体,不能用笼统的“美好”代替。
主题要素中注意:必须有反侵略的主题这一点。(残酷、灾难)
读者要素中注意:引起思考,唤起觉醒,全民族团结抗战,正义必胜的信念。
【答题优点】明确的四个维度的分析,思路清晰;语言组织通顺凝练,有主要关键词体现;分点作答,条理清晰(有的考生直接表明四个维度)。
【典型问题】⑴对情节要素效果分析的维度不清晰,没记忆,问题分析找不到方向;⑵答案笼统,如表现人物的美好形象,突出主旨等套话出现的较多;⑶没有分条作答,不条理清晰;⑷书写潦草(要引起重视)。
【备考建议】夯实对体裁基本文体知识的理解记忆;通过文本阅读训练完成知识记忆到能力形成的转化;加强学生对题干的审题能力,明确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定性,提高答题的针对性。
(潮州暨实高级中学王振林老师、赵丹老师供稿)
㈡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材料二节选自苏轼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设置了三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共20分。
第13⑴题: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4分)
【试题分析】平均 0.28分。句子中的“青朱、金紫、胥徒、舆皂”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化常识,又考查了词类活用、实词词义等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都是出现频率较少的词语,难度很大。
【参考答案】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官府衙役中间,金鱼袋和紫色的朝服普遍加封给地位微贱的人们。(“青朱、金紫、胥徒、舆皂”各1分)
【补充细则】⑴“青朱”译为: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得1分,译为“青色、红色”或译为“青色、红色衣服”不得分。⑵“胥徒”译为:官府衙役、小官小吏、贱役贱吏、地位微贱的人,得1分,译为“平民”、“流亡的人”不得分。⑶“金紫”译为:贵官、高官、爵位、官位、朝服,得1分,译为“金钱紫线”、“金色紫色”不得分。⑷“舆皂”译为:地位微贱的人、下等人、官府衙役、小官小吏、贱役贱吏,得1分。
【答题优点】部分学生能够抓住对偶句去猜测两个句子中相同位置词语的词义,从而翻译出“胥徒”“舆皂”是小官杂役、地位微贱的人、下等人、官府衙役等。
【典型问题】这道题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另外,没能翻译出“青朱”这个名词,“金紫”也没能跟高官爵位联系起来,而简单翻译成“金银珠宝”;“胥徒”“舆皂”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翻译成:无所事事的人、市井无赖之人、无名之徒等,甚至翻译成:伍子胥之类的人、想肥皂一样等等,大意完全翻译不出。
【备考建议】首先,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文学常识的积累;其次,文言文翻译要重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并且应结合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词语的词性。
(南春中学李哲老师供稿)
第13⑵题: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4分)
【试题分析】平均1.24分。本题难度适中,这道题考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文意的把握。大多数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但在具体词义把握上还不够准确。特别是后半句没有很好译出来,句意也不够准确,导致得分较低,满分卷很少,只有157份。
【参考答案】对上,他能纠正君王的错误;对下,他能沟通全国的思想(或:对下,他能贯通天下人的心志)。⑴“上下”译为:对上对下,向上向下,得1分,译为:往上往下、在上面在下面、在朝廷在民间、对君主对百姓,不得分。⑵“格”译为:修正、改正、纠正、匡正,得1分,译为知晓、推究、规劝、格正不得分。⑶“非”译为:过错,错误,得1分,译为是非、非分之想不得分。⑷“通”译为:沟通,连接,贯通,通达,得1分,译为通晓、了解、知晓不得分。
【答题优点】学生基本上能把握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做状语,大多数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在翻译上做到逐字展开翻译。
【典型问题】得分点实词翻译很不准确,能看出大意接近翻译语意,但措辞不十分不准确,如“非”翻译为“非分之想”“是非对错”“想入非非”等;未能根据语境进行推断实词词义,学生未能掌握句中词语搭配,前后互推的方法,以致于学生失分主集中在四个得分点实词上,失分较为严重。
【备考建议】在复习中,既要强调文言文实词的积累,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语境意识,通过分析句内、句外语境和分析内容、结构语境去理解字词句的具体含义。
(饶平县第二中学郑柔昀老师供稿)
第14 题:对于材料二提到的“用人听言之法”,材料一中陆贽有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3分)
【试题分析】平均0.95分。这道文言文阅读主观题,考查文中人物的观点主张,要求学生能读懂文本,并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题干指向概括“用人听言之法”的观点,限定概括角度,“材料一中陆贽有怎样的观点”限定概括的范围,主要由于文言文材料对学生来说存在有阅读障碍,加着学生未能准确把握题干要概括加分析的要求,导致得分率低。
【参考答案】从材料一“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可知陆贽的观点,(1分)他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2分)答案包括两个得分要点,一是观点概括,二是结合材料分析。
【补充细则】⑴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得2分。⑵陆贽认为爵位官职应慎重授予,不能轻易赏赐给人,得1分。⑶陆贽认为要用实际利益来奖赏有功之人,使人心归附,得1分。⑷结合材料“夫诱人之方,唯名与利”或“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分析,得1分。⑸只答认为不应授予赠瓜人官职的,不得分。
【答题优点】学生能对整体文意有一定把握,多数能答对“陆贽认为爵位官职应慎重授予,不能轻易赏赐给人”。
【典型问题】⑴对文有阅读障碍,对文意把握不清。如答“贪图名利的人不可重用”“用人应重视德,而不应注重名利”。⑵把题干“用人听言之法”一分为而,主观臆断陆贽“听言”的观点,没有具体依据文本,答“不能听信谗言”“要能听进直言进谏”。⑶审题马虎,题干指向材料一,有部分学生答材料二的内容。⑷审题不准确,只有陈述观点,没结合文本分析。⑸空白卷比较多。
【备考建议】重视文段的整体阅读,既做好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同时也要注意段内语意层次,抓准观点句关键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根据题干,回归文本,划定答题区域,仔细读题,明确题干要求。
(饶平县第二中学郑柔昀老师供稿)
2.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在文本上选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命制了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第16题:有人认为尾联是“劝慰的金句”,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分析】平均2.29分。本题结合他人对尾联的评价,考查对诗歌重要句子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诗歌句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情感主旨,从而把握 “劝慰之金句”的高超语言艺术及深沉意旨。
【参考答案】“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表现杜牧对张祜的推崇之高。(2分)“千首诗轻万户侯”,一个“轻”字表现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赞善他的清高豁达。(2分)尾联含蓄委婉地表达对张祜的赞美、同情、慰勉、敬重之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2分)
【评分细则】
一、劝慰之意(5分)
1.句意2分:每句1分,共2分。第1句,有谁能够比得上才华横溢的张公子。(1分)不得分情况:“得”理解为得到。第2句,可理解为以下任一种:张祜将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张祜以千首诗之才轻蔑万户侯/张祜因千首诗而比万户侯更令人尊敬。(可表述为:以千万诗才轻蔑万户侯、凭着腹中诗华就蔑视万户侯、以上千首诗蔑视权贵利禄、以千万诗才使之比万户侯更令人尊敬、那超凡脱俗的诗篇足以令万户侯自惭形秽、凭借千万诗才不向权贵低头折腰)。不得分情况:理解为不和他人同流合污。
2.深层指向/句意核心(1分):张祜能力强/有才能/诗艺高/才华横溢/清高豁达。
3.感情主旨(2分):表达对张祜的赞美/同情/慰勉/敬重/敬仰/推崇。(1分)对白居易的不满/选人评才不公的批判。(1分)
二、何以成为“金句”(1分)
点出劝慰之法:含蓄委婉/不直接劝慰/反问/对比。不得分情况:借代、夸张、互文。
【答题优点】大多数学生能准确理解“谁人得似张公子”的内涵和情感,如“张公子有才华/才华横溢”、“表达对张公子的赞美”等。
【典型问题】⑴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理解错误,如“得”理解为“得到”、“轻”理解为“胜过/超过/轻薄/轻飘”、“万户侯”拆分成“万户”+“候(等候)”。⑵句意理解:第①句句意少数学生错误理解为“谁要是得到张公子”;第②句句意较多学生错误理解为“千首诗胜过万户侯/千首诗万家户都知道/千首诗轻飘于万户侯之中/诗歌传遍千家万户/作千首诗成为万户侯很容易”。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解释句意。⑶感情主旨解读:一部分学生错误答成“劝慰友人不要灰心和气馁/祝福友人/体现二人的真挚感情/对友人的思念”。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正确回答“对白居易的不满”这一点。⑷劝慰之法,很多学生错误理解为:夸张、借代、设问、直抒胸臆、互文、卒章显志……也有一部分没有回答手法。
【学生答题示例】
0分示例:我们不应因为别人的优秀而看低自己,自己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必处处如同他人一样,做更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1分示例:①谁像你张祜一样是个公子,有千首诗,又是万户侯,还有什么不满足。②你能力强,技艺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2分示例:尾联的意思是谁能和张公子比较,千首诗万家户都知道,写出了张公子才华横溢,不是谁都能比拟,所以要想开点。
3分示例:①尾联用反问语气,“谁人”肯定了张祜的才华,安慰了张祜。②“千首诗”“万户侯”赞扬了张祜的诗大受欢迎,鼓励他继续创作。③尾联意思为,哪个人能够像张公子呢,千万首诗有万户人家在等待,表达了对张祜的钦佩和赞赏。
4分示例:①杜牧对张祜诗艺的夸奖,体现了杜牧对张祜打抱不平的情感。同时安慰了张祜,鼓励张祜要更加努力上进,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诗人对张祜作诗能力的认同,更具形象性。③体现了杜牧和张祜的感情的深厚,张祜诗艺的高超。
5分示例:①运用了反问、设问手法,强调无人能似张祜,能作千首诗,轻视万户侯的职位,赞扬了友人有才且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劝慰友人。②谁人能够像张公子,千首诗作轻视万户侯,表示诗人肯定了友人张祜之才能与品行,替友人抱不平,劝慰友人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③运用对比手法,以其他人来与张祜作对比,安慰友人,在诗人心中无人及他,起到劝慰作用。
6分示例:①尾联“谁人得似张公子”一句突显张祜的才华无人能比,表达对张祜才华的肯定;②“千首诗轻万户侯”写张祜作诗千首,已然超越了万户侯的分量,对声名利禄已不追求,表达对张祜“行歌而返”的豁达、淡泊的赞赏与钦佩,将其与万户侯对比,更突显张祜的超凡脱俗,隐含对权力名贵的不满、唾弃;③尾联称赞了张祜的才华与气节,与张祜共情,贬低权力名贵,切合张祜的落寞愤慨之情,隐含对张祜的鼓励和劝慰,委婉又充满激情,可谓“劝慰之金句”。
【备考建议】指导学生读懂诗歌大意,以读文言文的方式解读诗歌的基本内容,以整体阅读的方式,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读懂诗歌内涵和情感。注重审题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规范作答,避免无谓失分。
(潮州市绵德中学陈彩绚老师供稿)
3.名篇名句默写
第17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 《春江花月夜》一诗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描绘花之美景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艺术特色。
⑶ 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的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满分6分,平均2.65分。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重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不容易写错字、别字。
【参考答案】(1)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有其它答案,符合要求均可得分。)
第(3)题增加的答案版本: 三顾频烦(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或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增加可得分答案:
①课内: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谈笑间 樯橹(强虏)灰飞烟灭∕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亲射虎 看孙郎
②课外: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答题优点】4-6分卷较多,整体比期中考有进步,满分卷1452份,0分卷949份。
【典型问题】1.错别字严重:本次考试答卷出现学生写了6句诗句里面有4-6个错别字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例如:第⑴题:“宛”写成“婉”,“甸”写成“殿、佃、多加个草字头”,“花林”写成“花明”,“似”写成“是”,“霰”写得模糊不清。第⑵题:“指”写成“旨”,“极”写成“及、其”,“迩”写成“尔”,“义”写成“意”,还有漏字多写等情况。第⑶题:①“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长”写成“常”,“襟”写成礻字旁;②“遥想公瑾当年”的“瑾”写成“谨”,“小乔初嫁了”的“初”写成礻字旁或“出”。③“樯橹灰飞烟灭”的“樯”写成“墙”。“出师一表真名世”的“名世”写成“名士、明世”。
2.对语句的理解未落到实处。如第⑴题较多学生错填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或“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对题干理解不到位。第⑶题是情景式命题,题干体现了三个要求,即“古诗词、作者评价与三国人物的故事”,三者缺一不可。较多学生错填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周公的典故,并不能表现曹操的故事与作者的评价);“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不在同一个句子内);“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无评价);“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句子中间是句号,而试卷中用逗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不属于三国人物的故事)等等。
【备考建议】加强指导性背诵,抓好易错字、难写字的落实,进行循环训练。强调书写,特别是名句默写更要一笔一划认真书写,要严格做到字体端正,字迹清晰。
(潮州市金山中学陈煊老师供稿)
㈢语言文字运用
1.语言文字运用Ⅰ
语言文字运用Ⅰ版块采用语段综合方式命题,设置了两道主观题,考查补写、病句修改,共10分。
第18题: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考题分析】平均分1.93分。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A处语境:(上文)刘姥姥见多识广,竟被自鸣钟唬住→钟表不多见;B处语境:(下文)凤姐的话“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凤姐的话信息之一“贴身随从都携带钟表,以利于按时办事”→凤姐的要求:办事要依时完成
【参考答案】A. 可知其(钟表)稀罕的程度∕可见钟表的珍贵(稀少)
B.工作(办事)都有时间限制∕大小事须按时办理(每句2分。符合上下文语境,没有语病即可。)
【评分细则】结合参考答案,对得分点拆解如下:
A处:陈述对象为“钟表”“自鸣钟”均可得1分;体现陈述对象的特征“稀少”“珍贵”“稀罕”均可得1分。
B处:陈述对象为“办大小事”“办事”“大小事”均可得1分;体现陈述对象怎么样,如“有时间限制(要求)”“按时办理”均可得1分。若答成“配备钟表”“钟表起重要作用”“时间要求”等可酌情给1分。
字数:每处不超过10字,超出2字扣1分。
【答题优点】学生总体能结合语境进行答题,A处得分情况较好,基本上能体现陈述对象为“钟表”或“自鸣钟”及其特征。
【典型问题】一部分学生忽视上下文语境,随意填写,导致答非所问;辞不达意,表述出现逻辑错误;错别字:稀有→惜有、稀奇→惜奇;取舍不当,轻易留空白。
【备考建议】补写作为传统考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准确把握上下文语境、学会抓标志,并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内答题。就历年高考来看,该题得分均较为理想。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准确表达,确保多拿分。
(松昌中学陈育岗老师供稿)
第19题: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考题分析】平均3.41分。考查学生结合语病特点,找出存在语病的句子并加以修改。本次考查的语病有主宾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多余。
【参考答案】语句②:而是一个实用工具(或把“的展现”删去)。语句⑤:绝对不会让一堆人围在一个上房看时辰的画面出现(或把“让一堆人”放到“围在”前面)。语句⑥:《红楼梦》通过对小小的钟表的各种描写和记述(或删去“在书中”)。
【评分细则】结合参考答案,确定的评分细则如下:
⑴每处2分,找出存在语病的句子并填写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⑵两种表述方式均可得分,即:把存在语病的句子修改正确后填写到答题卡;直接对存在语病的位置进行修改。如:
语句②:而是一个实用工具;把“的展现”删去。
【答题优点】本次考查的语病(主宾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多余)特征均较为鲜明,学生总体能从语病特征入手,找到存在语病的句子。得分情况总体良好。
【典型问题】在修改时,表述不够规范;留空白,错失得分的可能性。
【备考建议】就命题趋势来看,表述不当的句子在语病上的特征均较为明确,学生若能熟悉各种语病的特征,基本上能在该题得高分甚至满分。因此,在备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典型例句的解析,帮助学生形成语病判断的规则,以便更高效答题。
(松昌中学陈育岗老师供稿)
2.语言文字运用Ⅱ
语言文字运用Ⅱ选用了一篇人物传记作为语料,设置了三道主观题,共10分。
第 20题:对实用类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冒号,有时也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请分析其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试题分析】平均1.81分。本题考查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冒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句子中的冒号引出了下文的内容,解释说明上一句“壮烈一幕”的具体情况,震撼感更强。(2分)②该句冒号讲“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置后,有强调的作用,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其中的原因,突出了郭永怀及其警卫员把国家绝密看得比自己重要的爱国精神。(2分)
【评分细则】①句子中的冒号引出下文(冒号作用1分)“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的内容(引出的具体情况1分)。或者①句子中的冒号解释说明(冒号作用1分)上一句“壮烈一幕”的具体情况(解释的具体情况1分)。(第一点冒号的作用二选一)
②该句冒号讲“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置后,有强调(形式效果:点出强调作用1分)的作用,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其中的原因(这一点与“强调”同一个得分点,二选一,但基本学生都能答出“强调”,不重复给分),突出了郭永怀及其警卫员把国家绝密看得比自己重要的爱国精神。(内容效果:突出人物精神1分:点到爱国精神1分,只答奉献、无私、英勇,但未分析是为了保护国家机密这个情境不给分。)
【典型问题】很多学生未分析人物精神;一些学生不知道冒号的作用,乱写一通;“引出下文”写成“引用”
【答题示例】
4分示例一:
①解释说明(1分)“壮烈的一幕”使读者清晰明了。(1分)
②突出强调(1分)郭永怀为国家奉献,未保护重要数据而牺牲自我
的精神,(1分)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分示例二:
①冒号引出下文“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的画面,更有冲击力。
②突出强调(1分)郭永怀不惧牺牲、爱国奉献、为国献身的英勇形象。(1分)
3分示例:
冒号起到了解释说明(1分)的作用,解释了“壮烈一幕” (1分),使句子起到了强调(1分)的作用,增强了表现力。
2分示例:
①该句中的冒号表“解释说明”; (1分) ②句中的冒号有停顿之感;读者好奇冒号之后的内容;③冒号使后部分内容更为重要,有强调作用,(1分)强调了这壮烈的一幕,使语文文字紧凑有力,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分示例:
①对前文“壮烈一幕”起到强调作用。(1分)②着重突出了冒号后面的内容,给读者强烈的冲击感。③起到了停顿作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①冒号强调了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这一幕的壮烈,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1分)②冒号的使用使句子更具气势,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③冒号使句子的句型更加活泼。
(潮州市高级中学谢曼老师供稿)
第21题:从语义上看,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并入上一段中,但独立成段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3分)
【试题分析】平均1.59分。本题难度不高,首先需要看清题干所问,问的是为什么独立成段效果更好。独立成段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段落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二是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准确回答出画横线的语句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独立成段所要强调的内容。
【评分细则】“强调绝密文件的重要性”得1分,“使两人誓死保护文件的行为符合情理”或“表现二人爱国之情(牺牲精神)”都可以得1分,“如果并入上一段会大大削弱句子的表现力”或“独立成段整体表现力更强”“感染力更强”“段落层次更灵活”“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印象更深刻”等从整体效果来谈的均能得1分。
【答题优点】大部分同学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二个得分点,即能贴紧文本去答题。
【典型问题】⑴部分同学按小说主观题来答,堆砌术语,密密麻麻,不知所云。如回答成“反衬”“递进”“铺垫”“突出文章主旨”“延诞效果“首尾呼应”“埋伏笔”等。⑵部分同学三个点都围绕“文件的重要性”来回答,只得1分。⑶不少同学回答承上启下,考虑到合并成一段也可以承上启下,且下文的内容依然围绕这一事件来写,并没有开启一个新的话题,承上启下并不明显,故统一不给分。⑷部分同学从长短句句式参差灵活来回答,不给分。
【备考建议】备考时需帮学生理清各知识板块的术语,扎实基础知识建构,让学生能精准答题。看菜吃饭,3分的题目实在不必洋洋洒洒写三四行,浪费了其他题目的答题时间。
(潮州市高级中学谢桂萍老师供稿)
第22题:该文段属于一篇人物传记,请为其拟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试题分析】平均 1.36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体特征、文章概括以及修辞手法等能力的掌握程度。试题难度适中,具开放性。
题干中已提示文段属于“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主要以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因此需要先对郭永怀的事迹进行概括,通过临危受命开展研究、以生命守护国家机密等事件表现郭永怀“爱国、勇于担当、不畏牺牲、不辞辛劳”等精神品质。其次,为文章拟标题,标题的作用在于揭示人物、事件、主旨等,因此在所拟标题中需要涉及人名或人物的身份,体现主要事迹或精神。最后,题目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双关等,只要合乎文意,皆可使用。
【参考答案】 郭永怀:丹心报祖国,烈火中永生∕烈火涅槃,丹心永怀
【评分标准】涉及人名或身份1分,概括人物事迹或精神1分,使用修辞手法1分。
【补充细则】⑴人物事迹如果泛泛谈核弹研究不给分,具体写到主持试验导弹之类就给分。⑵字数超2字以上扣1分。⑶出现错别字或标点符号书写不规范(如破折号写一格或写成“- -”),不给满分。
3分示例:
郭永怀:以血肉之躯筑成保护机密的厚实外墙
郭永怀不惧死亡,以血肉作铠甲护公文
两弹元勋国永怀,舍身护据世长记
以血肉之躯保护绝密文件的雄鹰-郭永怀
郭永怀:核导弹绝密文件的“护盾”
如火般的爱国情——郭永怀以身护绝密文件
烈士科学家郭永怀-以肉体护明珠
丹心似烈火,永怀报家国
郭永怀:铁肩担国器,赤心护数据
郭永怀——把国家希望紧抱在怀中
郭永怀:血肉之躯护文件 坚盾一般卫国宝
两弹元勋郭永怀:烈火中的血肉长城
【答题优点】大部分学生能审清题意,根据文体特征从人物及其事迹(品质)对内容进行概括,并运用比喻、引用(化用)、对偶、反问、设问等常见修辞手法。
【典型问题】⑴部分学生没有抓住文段的主要内容,把陈述对象理解为“公文包”,或者“郭永怀和牟东方”。如:被保护于血肉之躯下的新生命——公文包∕一只肩负重任的公文包∕一场大火,两具尸体,一个公文包∕郭永怀和牟东方以血肉护绝密∕公文包说:“在他怀里,我不痛。”
⑵比喻不恰当,主要表现为喻体的使用不符合语境。如:保护“鸡宝宝”的“鸡妈妈”∕郭永怀——热核导弹的冲锋衣/守门员/引火索/
郭永怀,像袋鼠一样/如飞蛾扑火/像蜜蜂辛勤……∕中国的防火带——郭永怀
⑶表述上问题较明显,病句、错别字层出不穷。如:郭永怀:壮烈伟大的公文包∕原子弹的救命恩人∕披着人皮的神∕凡人身躯,比肩神明∕
郭文怀、郭永安、敦永怀……刚铁般
⑷答案格式不像一个标题,虽有给分,但不提倡。如:两弹元勋中唯一获烈士称号的人是谁∕若无郭永怀热核导弹实验会如此顺利吗?不会。
⑸标题要素不全,缺“人物”或“事迹(品质)”。
⑹空白卷不少。
【备考建议】继续落实语用题的基础知识,如新闻压缩等,巩固传统题型。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做足题目要求;要抓结合点,激活知识储备,连接社会生活。强化学生扣题规范作答的意识,尽量避免写病句、写错别字。
(潮州华附张敏粧老师供稿)
第23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唐代魏征面对君王,大义凛然,勇于进谏;新冠疫情期间,白衣天使临危不惧,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中国外交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敢于亮剑,勇于斗争……真正的勇敢是无所畏惧的。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平均43.2分,最高分55分。
本题仿照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思路和形式,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高考命题评价体系,聚焦语文学科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材料以“勇敢”为核心,从古及今,从个体到群体,阐释“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暗含了对青年价值观的引领,意在引导当代青年要有勇敢的精神品质,争做心系家国、行有担当的时代先锋。材料中提供的事例“魏征”关联教材《谏太宗十思疏》,关注当下疫情背景和外交部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表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深入理解“勇敢”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为总说句,引出话题“勇敢”,强调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第二句列举三个方面的事例,对“勇敢”的内涵加以具体阐释。勇敢包含三层含义:魏征的大义凛然,勇担责任;白衣天使的临危不惧,主动请缨;外交部的敢于亮剑,勇于争斗。三个事例从古及今,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国家,对“勇敢”的内涵加以阐释。省略号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勇敢”的内涵的基础上,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加以拓展。第三句为评价总结句,真正的勇敢是无所畏惧的。“何为真正的勇?”该句引导学生要辨证看待“勇敢”。
写作提示“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表明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围绕话题,展开个性化的想象和思考。
写作时,考生可以围绕“何为勇?勇的价值意义如何?当今我们需要怎样的勇?如何才能做到勇?”展开。把“勇敢”这一核心概念放在历史文化语境和当下时代背景中思考,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写出针对性和现实价值是立意的关键。
㈠评分标准
1.本次改卷平均分控制在45分左右。
2.题意理解正确,观点明确,并扣“勇敢”展开议论,语言较为流畅,结构较为完整,字数够,就可以45分为基础上下打分;能对“真正的勇敢”进行思辨分析,48分以上;对作文材料扩写,若只是简单扩充材料,一般不超过45分;若有加上自己的看法,逻辑合理的,一般不超过48分。思想不正确如“勇敢是要勇于去享受”之类的要降级处理。
3.有亮点的,往高分打(①对“勇敢”的内涵理解准确,能用充实的材料加以阐释;②对于“勇”的深度,可在“需要怎样的勇”和“如何才能做到勇”去深入拓展;③能紧密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国内外形势,挖掘“勇敢”精神内涵的现实意义;④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勇”并非失去理智的莽撞,并非不顾后果的死扛,并非自私自利的勇夺,“勇”应该是充满智慧、富有正义感、有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勇,应该是战胜由固有观念组成的自我,获得境界的升华的勇,"勇"不只是身体上的强壮勇猛,更在于内在精神的果敢,在于发自内心的豪气。……⑤例子的精妙印证,语言的出彩,结构条理的清晰都是高分必不可少)。
4.力避打保险分,要有差异性,好作文分数要打上去;问题突出,也要给低分。分数要有区分度。
㈡评分细则
一类文54~60分:
1.中心观点鲜明,能准确结合材料,精准理解核心概念“勇敢”的内涵;
2.能结合青年身份表达联想与思考,紧密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国内外形势,突出“勇敢”精神内涵的现实意义;
3.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论证充分,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能体现“真正的勇敢”所包含的思辨性;
4.卷面整洁,文章有亮点。
有亮点(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二类文48~53分:
1.中心观点明确,能围绕“勇敢”行文,较准确地理解核心概念“勇敢”的内涵;
2.能结合材料行文,联系现实,围绕“勇敢”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有一定的思辨性;
3.阐述较充分,有论据及运用较准确,分析较合理;结构完整,字数满800字。
三类文42~47分:
1.基本能结合材料并围绕“勇敢”写作,立意正确,观点态度较明确,不偏离主题,较准确理解材料;
2.对“勇敢”的内涵理解不够清晰;现实意义不够突出;
3.有论据但略有偏差,运用基本准确;分析基本合理,有一定思路但逻辑思维不够强,思辨性思维不明显;结构完整。
四类文36~41分:
1.基本能围绕“勇敢”写作,与材料结合不够紧密;
2.对“勇敢”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
3.未能体现现实意义及思辨性思维;结构基本完整。
五类文35及以下:
字数不足,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偷换话题,偏离题意,结构不完整。
㈢其他
1.错别字扣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 个字扣1分;每1 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扣分
⑴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 个字扣1 分)
⑵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⑶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⑷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⑸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⑹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⑺完全空白的,评0分。
3.套作与抄袭判定
套作的,适当扣分;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机械地理解作文题,生硬地套用。判定为套作是比较严重的,不应将套作的判定扩大化。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判定为抄袭要有依据。
【答题优点】
1.文风端正,思想积极向上;
2.绝大多数学生能抓住作文题目材料中的关键词“勇敢”进行表达,极少出现审题严重失误的;
3.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完篇,文体意识较强。
【典型问题】
1.对核心概念“勇敢”的理解不够精准和深入,表达贴标签式的情况较多。很多学生只从勇敢的内涵或价值作用或怎么做到勇敢入手,然后分三段论证,如:“勇敢是…,勇敢是…,勇敢是…”“勇敢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我辈青年应敢于…,应敢于…,应敢于…”。很多都是在罗列勇敢的各种表现,然后用-些例子简单印证而已,甚至只是对题目材料的简单扩写。缺少对“勇敢”进行辩证思考,未能从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为什么针对“勇敢”要提“真正的”进行思辨。49分及以上的只有723人,占比过低。
2.现实色彩和青年担当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学生能由古及今,写出当下青年有关“勇敢”的较为切合时代及自身身份的思考。
3.论证方法较为单一,理例结合不紧密,甚至以叙代议,强拼乱凑。大多数学生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但是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且部分素材较为老旧,如举哥白尼地心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例。
【备考建议】
1.提高学生对基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2.借助考场优秀作文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3.提高学生对作文题目所供材料的利用意识,注重对材料概括和提炼观点能力的培养。
4.强化对多种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假设、正反对比……)的运用训练。
(潮州市金山中学 饶平华侨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联合执笔)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