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3-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科期末统测质量分析
- jys
- 2024-02-02 10:33
- 阅读 2151
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八年级地理科质量分析报告
潮州市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 邢广文
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 吴琛
2024年1月15日全市八年级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综合质量检查,通过对全市各校提供的成绩反馈信息与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现将质量检查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试卷总体情况
本次试题考查模式和题型与广东省初中生学业水平测试一致,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分满分100分,折算为30%。考试题型为3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综合题2道,每道20分。
本份试卷考查内容七年级上、下册占35%及八年级上册占65%,知识覆盖面广,基础性较强。试卷重视对地理图表的考查,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特点,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单分析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解决简单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的命制立足地理学科本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生活性等特点,增强考生对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认知。
二、成绩分析
参与此次考试全市共32234人,最高分30分,平均分18.1分。
各 分 阶 人 数 | |||||||||||
≥27分 | 比率 | ≥24分 | 比率 | 21分 | 比率 | ≥18分 | 比率 | ≥15分 | 比率 | 15分以下 | 比率 |
2167 | 6.69 | 7455 | 23.03 | 13010 | 40.19 | 18087 | 55.87 | 22502 | 69.51 | 9773 | 30.188 |
三、考试情况分析
选择题部分考查内容相对而言是比较基础的,选择题8、10、12、14、15、16、19、20、21、23、24、25、28、30考察的内容较基础或可以直接在材料中找到答案,总体完成情况比较理想,得分率高。其中选择题4、5、17考察内容比较综合或学生训练量较少,导致得分率较低。选择题4得分率低的原因是没有从等高线高低去正确判断河流流向。选择题5得分率最低,原因是学生只从地势高、坡度陡去选择,没有从朝南这个条件去选择。选择题17得分率低的原因是考察内容较综合,要求学生要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又能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本次综合题的考查也是常规类型,31题考查方向是世界地理、河流相关知识,32题考查方向是中国地理、农业相关知识,完成情况还是比较理想。
综合题31(1)考察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得分率较低,原因是河流的水文特征平时考察以选择题为主,此类题目考察较少,基础薄弱的学生不会运用流量、汛期、结冰期等专有名词去分析。
32(2)要求分析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会从气候的角度去分析,完成情况较好。存在的问题:①照抄材料;②气候类型判断错误,热带雨林气候写成热带草原气候;③流量原因很多学生没有从气候方面分析,只回答: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没有得满分;④流域面积写成面积。
32(3)要求分析巴拉那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能够从流经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等角度去分析,完成情况较好。存在问题:①很多学生没有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写成“水源充足、地形平坦。②流经多国写成流经各国;③审题错误:问题理解成“发展航运的意义”;④对象写错,写成亚马孙河流流域情况。
31(4)要求写出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这部分是课内的知识,学生完成情况较好。但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词不准确,例如:禁止乱砍滥伐写成减少乱砍滥伐(不给分),不会在材料中加以提炼概括例:加强国际合作(材料有,但很少学生回答这一点)
32(1)该问题属于省级行政区划辨认的读图问题,较为简单,得分率较高。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①审题不仔细。学生写成了图中苹果优势产区所在的省份,所以有不少回答了“辽宁、河北、河南”等。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写产区所在地名称,如写“烟台、洛川”等。②读图识图能力差。部分学生难以从图中辨认准确的省份,张冠李戴,如写“洛川产区--山西”等。③错别字频出。许多学生在写新疆的“疆”字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笔画错误。
32(2)该问题属于说明原因类题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审题不清,没有按要求作答。题目中存在两个原因分析小问,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答成了去分析昭通种植苹果的有利条件,罗列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区位条件,没有回答到点上。②照搬材料,且存在知识性错误。如有学生照抄材料写“苹果喜温凉,主产于暖温带”,然后写“昭通位于暖温带,因此适合苹果生长”。③错别字频出。“海拔”写成了“海拨”,“纬度低”写“纬度底”。④基础知识不扎实,分析原因前后矛盾。如学生写“昭通地处低纬度和地处高原,光热充足”。⑤地理专业术语表达不清,表述口语化。如学生直接写“昭通较南方其他地区比较阴凉”等。
32(3)问的是“洛川种植苹果的有利自然条件”,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问题,学生平常的训练量比较多,所以完成的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懂得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回答,空白卷较少。
32(4)要求为洛川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这类题目平时训练量较多,完成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能从材料挖掘出“加大科技投入”“开拓国际市场”两个得分点。另外,“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这两个点也有给分。
四、今后教学建议
1.心中有课标,眼里有学生
教师必须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熟知内容,把握实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课标”。要理解“标准要求”的含义,并能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理解教学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地理素养和教育价值并积极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落实课标要求。
2.夯实基础,针对性地分层指导
在平时的授课和训练中,要夯实基础,时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养成。加强学生知识点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养成,用地图教,而不是教地图,要掌握读图析图,据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学力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在课后作业中加强基础的训练,查漏补缺;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培优辅导中要增加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训练量,有针对性地指导。
3.注重思维训练,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富有真实性、生活性、思考性的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用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要改变过去教师念教材、学生划重点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如区域位置—区域联系—区域差异—区域发展,使地理学科素养真正落地生根。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4.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答题规范、解题技巧的训练和思想教育
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时不必要的失分,提高学习成绩,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通过解题技巧的讲解和进一步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及术语,在答题书写时做到字体工整、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不写错别字等,切实提高学生在审题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针对题目要求作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以及表述和书写时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通过平时的规范训练,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从而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成绩。部分学生存在综合题放空白的现象,甚至个别学生选择题不填涂,严重拖了平均分,对这部分学生,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心、多沟通,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思想中有改进,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和考试。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