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3-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生物学科期末统测质量分析
- jys
- 2024-02-06 15:24
- 阅读 2374
潮州市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八年级生物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潮州市初中生物学学科中心组
市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八年级生物学科测试于2024年1月15日举行,通过对各学校提供的成绩反馈信息与部分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现将质量检查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试卷概况
(一)试题特点
本次考查的内容为八年级生物学上册,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难度略高于中考。试卷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通过设置灵活、综合的试题,考查理解和应用层面上的知识并注重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每道题基本都会设计一定的情境,并尽可能加强情境与题目的联系。从情境创设来看,试题关注生活、生产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试卷结构
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分为3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4道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
(三)试卷知识点的分布情况
表1:选择题分布表
考试内容 | 题号 | 分值 | ||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 一、动物的主要类群 | 腔肠动物 | 1 | 16 |
线形动物 | 2 | |||
软体动物 | 3 | |||
环节动物 | 4 | |||
两栖动物 | 6 | |||
爬行动物 | 5 | |||
鸟类 | 7 | |||
哺乳动物 | 8 | |||
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 动物的运动 | 9、10 | 10 | |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 11 | |||
社会行为 | 12、13 | |||
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14 | 2 | ||
四、细菌和真菌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 15、17 | 12 | |
细菌 | 16、18 | |||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19 | |||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 利用 | 20 | |||
五、病毒 | 21 | 2 | ||
微生物综合 | 22 | 2 | ||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 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 23、24、25 | 12 |
从种到界 | 26、27、28 | |||
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 29 | 2 | ||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30 | 2 |
表2:非选择题分布表
题号 | 题型 | 考试内容 | 分值 |
31 | 读图理解 |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 10 |
32 | 资料分析 |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 10 |
33 | 实验探究 | 细菌和真菌综合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 10 |
34 | 综合应用 | 动物的运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 10 |
二、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共有32385名学生参加,最终成绩经折算(试卷分值100分折算成最终成绩30分)全市平均分18.7分,各分阶人数及比率如下:
表3:各分阶人数及比率
≥ 27 分 | ≥ 24 分 | ≥ 21 分 | ≥ 18 分 | ≥ 15 分 | 15分以下 | ||||||
人数 | 比率 (%) | 人数 | 比率 (%) | 人数 | 比率 (%) | 人数 | 比率 (%) | 人数 | 比率 (%) | 人数 | 比率 (%) |
4475 | 13.82 | 10195 | 31.48 | 14779 | 45.64 | 18837 | 58.17 | 22401 | 69.17 | 9949 | 30.72 |
三、考试情况分析
(一)得分率较高的题目及其原因分析
1.选择题部分
第1、7、8、11、12、17、19、25得分率较高,其中第1题考查水母属于哪种生物类群、第7题考查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第8题考查哺乳动物的分类依据、第17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实验、第19题考查肠道益生菌与人类关系、第25题考查被子植物特征,都属于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且考点比较单一;第11题虽然需要判断情境信息及选项中的动物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而第12题虽然从题型上来说属于难度较高的组合选择题,但正确组合②③④都较明显体现出“社会行为的特征”,以上题目对能力层次要求不高等原因,学生的得分率较高。
2. 非选择题部分
31题及32题,本部分考查内容相对基础、常规。
(二)得分率低的题目、典型错题及原因
1.选择题部分
第5、14、29、30的得分率较低。失分原因包括:
第5题首先为考生提供一段材料,说明新物种——英德睑虎为爬行动物,主要考查爬行动物的特征,学生失分原因是没有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惯性思维认为“虎”是哺乳动物,从而选错答案。
第14题考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选项把三大作用转换成具体的例子,需要学生较好理解知识点并与课本案例相结合,对能力要求较高。
第29题该题考查的是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判断,学生需要在理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情景描述判断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学生主要是错选为“基因多样性”,应该是在审题时忽略了关键信息“华南地区四个堇菜属新种”(忽略了“属”和“种”的关系)而误认为四种堇菜是不同的品种。
第30题考查生物多样性,B选项将课本内容“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改成“每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丰富基因库”,但学生并不能认识到其中的差别。
3. 非选择题部分
(1)错别字较多。例如31题中涉及的“鳍、鳃、肺、囊、翼”这几个字、34题中“肱,缩,囊”。
(2)表述不规范。如非选32题,生态系统写成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生物”、自动调节写成“自我修复”、“调节”“净化”,平衡状态写成“稳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写成“外部形状”和“生理结构”;34(2)题,“支点”写成“支撑”、“辅助”,“关节软骨”写成“软骨”;34(3)“变形”写成“错位”、“侧弯”、“突出”、“发炎”、“硬化”、“酸痛”等错误表达。
(3)审题能力欠缺。学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概念认识不深刻等原因,导致审题时不能够抓住预设的关键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如32题(3)“每胎1~2只,幼仔靠母乳生活”可判断穿山甲是哺乳动物,但学生凭印象错答成爬行动物;再如“桫椤”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属于“蕨类”,很多学生只承接了“用孢子繁殖”这一语境填了“孢子”植物,而没有考虑前面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这一分类特征,需要填写“蕨类”植物。
(4)综合能力不足。如第33(4)“霉菌使市售酵母面包腐烂,体现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种提问要求学生能够有知识迁移,而部分学生错写成“分解动植物的尸体”。
四、今后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只有牢固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才能落到实处。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课后练习题等板块,建议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出结论,通过主动思考、动手实践,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知识点,强化读图、读表、读资料的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前提下,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系统化,及时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建立知识脉络。
2.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概念教学。
生物学中的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讲解生物学概念,不是简单地介绍概念,应多注意引入更多的形象生动的生产、生活例子。要重视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是怎么形成的、需要注意的要点,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能做到触类旁通。同时可将将教材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概念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对于一些较为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引导学生从字义、词义上对它们进行比较,有效降低记忆难度,提升学生复习兴趣。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分析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生物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必要的基础,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这样既明确了实验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的理解,也有利于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结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实验思维。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