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 jys
- 2024-07-24 15:42
- 阅读 886
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潮州市华侨中学 杨映宇
一、试卷概况
课内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促织》)和语言文字运用(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简介和“学习任务”),课外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和作文。命题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测评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为目标导向,力求较好地反映出高一学生的学习效果。
全卷100分,设置了17道题,客观题8道,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文言文断句题,其中单项选择题7道,每题2分,共14分;断句题1道,共3分;主观题9道,共83分。
潮安区最高分85分,平均53.82分,客观题平均10.2分,主观题43.62分。潮州市华侨中学高一级最高分85分,平均64.11分;客观题平均11.84分,主观题平均52.27分。
二、试题特点
试题命制严格落实教考衔接,难度适中,适合高一学生。
现代文阅读选用了俞敏洪的一篇演讲稿《大学励志演讲》,内容为作者对大学生的鼓励和建议,对高中生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命题参照近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试题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设置,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判断论证方法等能力。共4题16分。
文言文阅读采用双文本阅读形式,考查了课内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蒲松龄的《促织》和课外、同样出自《聊斋志异》中的《鸮鸟》。依次考查了断句、文言实词解释、文化常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句子的翻译,共5题17分。
诗歌考查了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7分。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赏析;主观题仿照近年高考试题设置,根据诗歌情景进行内容分析。
情境式默写考查的是必修上册必背的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下册必背的重点篇目《阿房宫赋》以及依据“登高”的文化内涵设置的开放性题目。
语言文字运用题紧扣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的《红楼梦》的内容,摘录课本中有关《红楼梦》的简介和“学习任务”作为文本设置题目。考查了修辞、补写、表述不当和札记等内容。
作文立德树人取向明显,体现思辨性,学生应围绕“英雄”的材料主旨,并强调“让民族有希望”写一篇叙述经历或抒发议论的文章。
三、学生答卷情况及教学建议
下面以潮安区高一级学生和潮州市华侨中学高一级学生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第1、2题为选择题,分值各为2分,第1题潮安区平均分为1.87分、侨中1.95分,第2题潮安区平均分1.29分,侨中1.33分;第3题为主观题,分值4分,潮安区平均分1.63分,侨中1.99分;第4题为主观题,分值6分,平均分潮安区为3.57分,侨中4.16分。
第3题考查“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但是,我要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关口,我就没有创业的心态,我就不会把北大老师的面子拿掉’”。评分标准:①本句为转折复句和假设复句,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②强调“难为情”经历的重要性,表明不需要过度看重面子,应有创业心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句和手法、句式掌握的能力。1点2分,答对2点得4分。第①点学生回答到“转折、假设”也可以得分。
存在问题:复句句式和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薄弱,学生答成“反复、排比、递进、对比、举例”等手法;没有结合文本分析句子,纯套用理论术语;文体意识淡薄,分析时套用小说诗歌鉴赏术语,如“主旨、故事情节、插叙、补叙”,甚至以读后感形式作答;答题思路较乱,不懂先明确手法(句式特点),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没有分点作答等。
第4题考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俞敏洪对毕业后要找工作的大学生提出了哪些建议”。评分标准:①应先工作,先工作,才有开始往前走的基础。②别难为情,应有忍辱负重的能力,要为自己争取时间,争取未来,要有理想。③要有水的精神,可用水洗净自己;要像水一样积蓄力量,冲破障碍。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审题,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如学生回答在大学应做的事,不得分。学生答对1点得2分。答案之外,言之有理,可斟酌得分。
存在问题:①阅读不细致: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忽略关键细节,导致信息遗漏。如第1段的“我给大家一个建议”、第6段的“我建议大家”“所以我会建议大家”。②缺乏明确的筛选标准:不清楚哪些信息是重要的、符合题目要求的,从而在众多信息中迷失方向。如有的学生答案为第1段的开头“每一位同学在大学的时候,要做四件事情:第一……”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是“对毕业后要找工作的大学生……”。③对文本结构和思路理解不清晰:不能将筛选出的分散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和重组,表述混乱缺乏条理。如分点的答案出现重复,或者反反复复只答一点答案。
教学建议:①应该让高一级学生初步了解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特征。②明确题目要求,帮助学生仔细剖析题目,理解问题的核心和重点,明确需要筛选和整合的信息类型。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熟悉各种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选文为蒲松龄的《促织》和《鸮鸟》,文言文双文本,课内外结合考查。
第5题为断句主观题,共3分。设置了7处断3处的格式。本题得分较高,平均分潮安区为2.36分,侨中2.66分。问题分析:句意不明是断错的主要原因,如部分学生错断“B”处是因为忽略了句子的语法结构。
第6、7、8题为选择题,各2分,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解释、文化常识、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潮安区和侨中的平均分为1.6分和1.81分、0.57分和0.67分、0.74分和0.94分。
第9题翻译题8分,平均分潮安区为3.52分,侨中4.7分。
第9⑴题是课内句子翻译“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得分点:“无何”,不久;“卓异”,(才能)优异;“闻”,上报;句意1分。
存在问题:很多学生脱离课内文言文语境,断章取义,胡乱翻译,缺乏采点翻译意识;关键词错译漏译,多义词生搬硬套,脱离语境,主观臆断。“以……闻”译作“以/凭借……而闻名”,可酌情得分,但是超过一半的学生把“闻”译作“听说,听闻”,这就不能给分。“卓异”译作“卓越,才能突出,能力优秀”等表示赞扬意思可得分,但是大多数学生脱离语境,译作“奇异,奇怪,怪异”等表示与众不同的意思,就不能给分。平均分潮安区0.98分,侨中1.45分。
第9⑵题翻译“鸮所至,人最厌其笑,儿女共唾之,以为不祥。”得分点:“所至”,到的地方;“唾”,唾弃;“以为”,认为;句意1分。
存在问题:得分情况较好,主要是多数学生能坚持“直译”原则,对“所到”、“唾”、“以为”的意思能翻译出来。问题为所字结构未能落实和错别字方面,错别字方面如把“唾”翻译为“睡觉”,“不祥”写成“不详”,“征兆”写成“征召”等。
教学建议:①夯实基础,熟记知识。无论何种题型,都是在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等基础知识点。老师讲透,学生熟记。②强化文本意识,准确地理解原文,不可脱离文本做题。
2.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考查了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第10题为选择题,分值2分,平均分潮安区为0.84分,侨中为1.19分。
第11题5分,平均分潮安区为1.71分,侨中为2.3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还间接考查了赏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存在问题:学生读不懂诗歌。为降低难度,题干已经明确写作情景为“杜甫与友人裴迪的唱和之作,裴迪向杜甫表达了‘没有折梅相送’的歉意”,但学生多没注意到。
教学建议:要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近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多为“内容”分析,难度较以往实为降低,要教会学生多抓取诗中重点字词以助赏析,比如本诗中的“岁暮”“乡愁”“白头”等。
3.名篇名句默写
第12题名篇名句默写,平均分潮安区为2.27分,侨中为3.34分。
存在问题:学生对背诵的内容落实不到位,不能做到能背且能书写正确。错别字较多,集中在难写字;前后句组合错误,出现随便组合同篇或不同篇章的句子
教学建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反复巩固,避免写错别字;弄清情景,审清题干要求;学生多动笔,教师多检查。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设置4小题,共16分,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13题为选择题,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平均分潮安区为0.93分,侨中为1.28分。
第14题: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本题有两小题,每题2分。平均分潮安区为1.52分,侨中为1.76分。参考答案:A.文化内蕴极其丰厚;B.你一定会不虚此行。A得分点:陈述对象为“文化内蕴”“艺术内涵”等得1分;体现陈述对象怎么样,如“极其丰富”“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等得1分。B得分点:写出主语“你”得1分;写出怎么样(阅读成效),只要言之成理,得1分。若没有出现主语,但句意通顺,符合逻辑,也可得2分,如“才能读懂其中的意味”等。问题为一部分学生忽视上下文语境,随意填写,A处上文“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不少学生继续把“内容”作为陈述对象,没有联系下文语境;有些学生不能结合上文句式特点从文段中去提炼要点,随意填写,句意不同,如:“看清封建社会的腐败”“引人入胜”“引起读者兴趣”;B处主要问题是没有主语,造成语句不通顺。另外辞不达意、表述出现逻辑错误、错别字现象不少。
第15题: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本题满分4分,平均分潮安区为1.25分,侨中为2.09分。存在问题:①考查成分残缺或赘余。学生缺乏对病句主干的梳理能力。本题第一处错误是主干成分残缺:如果修改为“《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一部……作品,一部……书”等都能得分。很多同学把“一部”改为“一本”,或者把“艺术化”、“文化百科”等修饰词去掉,或者把“古代社会”改为“封建社会”等,忽略了对句子主干成分的梳理。②考查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学生缺乏对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第二处错误应该修改为:先“一读再读”,再“常读常新”,很多同学是删除“一读再读”和“常读常新”其中一个,那么就违背了句子原先要传达的逻辑关系。
第16题:本题重点考查对《红楼梦》的赏析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本题6分,平均分潮安区为2.15分,侨中为3.02分。存在问题:①角度单一,仅概括王熙凤的一个性格特点就停笔,碎片化作答,未能从优点或缺点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争取多得分。②基本常识错误,出现如王熙凤出身贫寒,害死贾珍,毒死秦可卿、和贾宝玉成亲等一大堆不符合事实的内容,生搬硬造,甚至张冠李戴,把其他人物的事件套用在王熙凤身上。③审题不细,未能扣紧“人物札记”,分析人物形象,而是以作用题的形式作答,如“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抨击”等等。④无中生有,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根本不了解,胡乱猜测,编剧加戏,随意发挥。
教学建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的要求,应多注意新题型,既要注重稳定性、基础性,同时也在创新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等方面下足功夫。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掌握成语积累、修辞辨析、语句补写、病句修改、分析标点的表现力和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等能力。
(四)写作
作文40分,平均分潮安区为26分,侨中为28.91分。
作文试题材料的解析:
材料第一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第二层:为理想信念英勇牺牲的革命者,为国家富强无私奉献的改革者,为百姓免受灾难奋不顾身的普通人……第三层: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英雄。英雄不一定都是取得丰功伟绩的大人物,英雄也可以是默默奉献的平凡人。
第一层交代了主题,学生写作应紧扣“英雄”这个关键词,而且要写明“英雄”的作用就是“让民族有希望”。第二层提示了诸如“革命者”“改革家”“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让民族有希望的“英雄”。省略号提示学生“英雄”还可以是有其它品质、做出贡献的人。让学生感悟思考联想,给学生论述空间。第三层小结第二层的意思,再次提示学生“英雄”不一定是“大人物”,也可以是“平凡人”。这要求学生在论述(包括举例论证)时,不能只有“取得丰功伟绩的大人物”这一类人,还应有普通人、平凡人。
存在问题:①观点不明确,没能准确理解“英雄”的内涵。②思辨性不强,不能分析到“大人物”和“平凡人”都可以是“英雄”。③不能将“英雄”和“民族希望、民族复兴”的情景相结合。
教学建议:①明确“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基本要求。②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学生的写作内容应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景与任务、要求。③提高学生摆论据、行论证的能力,学生应掌握好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知识。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一定要积累多练笔,让学生具备有词语丰富性、语法准确性、逻辑严谨性等语文素养。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