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 jys
  • 2024-07-24 15:42
  • 阅读 799
分享到:

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学期期末高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潮州市瓷都中学  李泽芳

 

一、试卷概况

试卷按2023年新高考Ⅰ卷模式命制,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版块,共设置23道题目,其中客观题10,每题3分,共30分;主观题13道题共120分。试卷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作为考查内容,致力于彰显语文试题的核心功能,总体难度适中。试题的设置重视教考衔接,既直接关联《过秦论》《师说》《陈情表》《赤壁赋》等课文,也隐性关联了教材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学习任务等内容。

抽样统计人数888人,平均79.95分,及格率22.75%,最高118分,最低16分,选择题平均17.16分,主观题平均57.87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教学建议

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Ⅰ为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从理解文本主要观点和阐释重要词语、句子内涵的角度共设置5道题,合计19分,包括3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

1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把握文章主旨、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多数学生能选出正确选项BA项,说法绝对;原文有“往往”“基本上”限定。C项,主次颠倒。陶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而良渚文明未能得到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得良渚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D项,曲解文意。一方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已存在,开发只是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东汉农田荒废,是“受战乱影响”。平均得分2.32分。

2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能力。“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错误,不应该将“是否适合地理环境”与“能否守住疆域”对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正确选项D,本题平均得分1.9分。

3题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A项正确,所述内容与第②段中“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观点一致。B项,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第④段强调的是规律的作用。C项,强调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而第⑧段强调的是制度的影响,D项,强调的是偶然性、偶发事件的影响,而第⑨段强调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平均得分1.48分。

4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词语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知识点能力为D级。

本题70%考生能得2分,3分以上只占10%左右。学生答题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出现标签式的套题,没结合文本分析词语含义,脱离具体句子,天马行空分析词语。导致得分在1分之内。二是考生的精准概括词语本质能力较差,70%左右同学丢掉2分。

5题属于论述类文本概括信息内容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这道题的平均分2.4分。题目答案对应区间在文中第4到第8段。大多数同学只根据第5、7段概括了两个理由。有的同学只根据第5段概括答案。有的根据第2段、第9段整合答案。造成答案要点不全或不对。文中阐述的是“河流孕育了文明”,而题干的要求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所以筛选相关信息之后还要适当转换表述。学生的答案很多都是照搬原文的观点句。答案没有要点化、条理化。

教学建议:①加强划分论述类文本文章结构层次的训练②加强根据干要求“整合”和“转述”的训练提醒学生答题要有得分点意识,答案要点化、条理化。

2.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所选用的文本是作家矛盾的小说《报施》。作品写于1943年,发表于《文艺新辑·去国》‌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与家国情怀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张文安的经历,‌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个人选择与道德困境。‌故事围绕主人公张文安展开,‌他因病请假回家,‌师长给了他一千块钱让他买药。‌张文安原本打算将这笔钱用于给父母买一头牛,‌以表达孝心和对父母的报施。‌然而,‌在面临是否将这笔钱用于更有意义的方式时,‌他最终决定把它送给一个在前线抗战的战士陈海清的家属。‌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张文安对国家贡献者的尊敬,‌也反映了他对家庭温暖的珍视。本题的文本材料是小说的节选,试题包括2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主观题分值分别为4分和6分,共10分。

6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艺术魅力。C“张文安并没有把师长的训示当回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身体很快就会好的”错误。张文安请长假也是为照顾身体的需要,并不是没把师长的训话当回事,“省下这笔钱来”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的身体自信,还感觉与其花钱放在买药上,不如省下这一千元钱做他心目中觉得更合算的事,孝敬父母。选项因果不当故选C。平均得分2.19分

7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C“表明父亲病体沉重”错误。文中只有一处写道父亲咳嗽,并不能表明父亲病体沉重,另外,张文安买牛和父亲咳嗽也没有关系。买牛是父亲老早的愿望,而且几次努力都未成功,比较着修房和给自己娶媳妇,买牛更有意义,更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能“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平均得分2.21分。

8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题目呼应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内容。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审题能力较差,题干本来没有什么审题难度,但还有一些学生回答成“原因”和“作用”概括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只是简单抄原文的内容,或者概括得不准确,或者只概括出其中两个小点没有分点作答的试卷不少,答案的条理性较差。平均得分2.31分。

教学建议:从本题反映的问题,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得分点意识,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

9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文本材料安排及其效果的分析鉴赏能力。

题目呼应教材对小说写作材料安排及其效果的鉴赏,探究小说的主题等知识内容。本题要求学生能读懂题意,提问作者设置张文安做梦的情节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许多学生审题不准确,理解方向错误,简单误作为概括梦境的内容;直接抄搬乱用鉴赏术语,不得要领;只是简单运用相关鉴赏术语,而未能够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缺乏规范答题的意识,没分点作答,梦境对刻画人物形象、勾连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思想及产生艺术效果,没能分开来各自分析;对梦境的理解错误,脱离文本,过度延伸。平均得分2.5分。

教学建议:①提高学生审题意识,抓住关键词审清题干要求;②强化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做好知识储备③注重答题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题目参考2023年高考卷的双文本阅读,分别来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两个篇目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讨论了君主如何治理国家以及君民之间的关系。‌这部作品通过孟子的对话和论述,‌传达了其政治哲学思想,‌强调了君主应以民为本,‌与民同乐,‌以及如何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几位著名思想家的事迹,‌包括孟子、‌邹子、‌淳于髡、‌荀子等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通过记载这些思想家的生平和学术观点,‌展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和各家思想的交流碰撞‌设置了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共20分。

10题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平均得分2.07分,多数学生能正确作答。

1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平均得分1.46分。四个选项从文本中考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以及词的用法,将它们在文段中的意义与教材中的含意和用法加以比较,学生需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中的重要实词,方能答出正确选项。

12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平均得分1.12分。文中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错误类型为张冠李戴。

13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和翻译能力。翻译题共设置两小题,每小题4分。

小题的平均分为1.18,倒装句式,于水火之中拯己介词短语后置1分,词类活用:箪、壶,名词作状语;食,浆,名词作动词2分,句意1分

小题的平均分为2.27,给分点:

①富,使……富裕,1分;“彊”通“强”,使……强大(强盛),1分;弱,形容词活用,削弱 / 使……弱,1分;句意1分。)

②“富国彊兵”笼统译为“富国强兵”1分

③“战胜弱敌”译为“战胜弱小的国家”不给分

多数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于水火之中”是“拯己”的后置状语,学生翻译时普遍没有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前移。“箪食壶浆”中“箪”“壶”都是活用做动词,有七八成的学生译成“美食美酒”“好菜好汤”“简单的食物和糊浆”之类名词忽略上下文语境。比如主语写的五花八门,把主语“民”(燕国百姓)译为“孟子”“梁惠王”“齐国的人民”“商汤”“农民”;“将”(将要)译为“将军”“将领”。没有按照“直译为主”的原则,没有字字落实,文白参杂,表达不规范。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把“王师”(大王的军队)一词翻译出来,而是直接照抄下来;还有很多学生译为“商汤”“军师”“君王”“您”;“箪食壶浆”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也是直接照抄,没有翻译出来。

14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概括归纳能力。平均得分0.73分。题目的设置基于文本的内容,随文设题,答题要点: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列举两个例子得两分,表述准确得一分。)

存在问题:①对题意把握不准确,拆题能力差;②绝大多数学生不提观点,直接举例,举例多举商汤,较少举周文武王;③缺乏历史常识,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宣王的朝代时间和人物概况没概念,乱说一通;④答题时不少人举例直接引原文,更甚之,有的学生大篇幅引用,并用省略号代替原文。⑤部分学生答题区域写错;⑥不少学生出现错别字,如“怜”写成“伶”或右边写成“今”等。

教学建议:高二教师可结合《古文观止》,加大学生文史知识的积累;要进一步提升审题能力和提高答题准确率。

2.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文本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9分。

15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和理解的能力。本题平均分0.68分。该题B项设错点在于“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多数学生未能结合全诗内容,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16题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满分6分,平均分2.01分

存在问题:①许多同学两首诗中只分析《春中田园作》而漏分析了《插秧歌》;②没能具体针对两首诗对应的诗句进行分析,直接对整首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部分析;③未能区分颔联和颈联;④两首诗统一分析,都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没能分开来各自分析;⑤对诗句情感理解方向错误;⑥对诗句中动词的理解错误;⑦直接抄写选择题15题的A选项作为答案只是简单的回答描写了一个农民劳作的画面,而未能够具体展开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

教学建议①提高审题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抓住关键词,能分析诗词的意思与情感②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③对比两首诗,应学会分开各自分析,而不是笼统混为一谈

3.名篇名句默写

17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三道题目共6分,每道题目2个空格,每空1分。平均分2.01分。平均分和得分率都较低。学生答题中错别字较多,或选答诗文不正确。

错别字如“孤鹜”写成“孤鹭”,“愍”写成“悯”等。第三小题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答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末能角正确理解题干中“水天相接”的含意。

教学建议在背诵的基础上多动笔书写,防止提笔忘字;多训练学生具体情景下的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版块提供了两个语段,设计了五道主观题,共20分。18题满分4分,平均分2.21分

18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语义内容进行准确判断和表达。能力层级属于D级。

 存在问题: ①审题不清:部分学生未能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没有把握好“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这一关键,导致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缺乏联系,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内容不贴切:学生在补写语句时,没有充分考虑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导致所写内容与语境不符逻辑混乱: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有理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所补写的语句在逻辑上存在矛盾或不合理之处语言表达不准确用词不当、语法错误、表述啰嗦,甚至错别字层出等问题,影响了语句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教学建议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语境特点;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规范用词、优化语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19题:满分6分,平均分2.44分本题考查学生会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结论能力层级属于D级。

存在问题: ①语言概括性不强,不能概括整段内容,摘抄文段句子作答或答案完全不着边际②用问句形式写结论③语言不够简洁、啰嗦。

 教学建议夯实基础,加強训练,逐步提高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20题:满分2分,平均分0.59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积累和语言连接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存在问题: ①许多学生成语积累不足,不能很好的理解本题,0分的学生占比较高,平均分只有0.62分部分学生看题不仔细,写成词或者句子部分学生乱写成语部分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备选答案)基本一致,但出现错别字。

教学建议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成语积累能力加强成语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22题:满分5分,平均分1.51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词语、观察顺序、结构作用等方面分析,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能力层级属于D级鉴赏评价。

存在问题:答题不规范,没有分点列序号;没有按照分值分角度答题的意识,仅从一个角度重复作答;没能识别“排比”修辞,不理解“排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结合原文内容鉴赏语句;分析删除“使”后的具体效果;错误理解“使”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

教学建议夯实基础,加强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指导学生规范答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晨的一句温馨问候,可以成全一天的好心情;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可以带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书里的一句劝诫,可以给予青年成长的启示或警省;互联网上的一句评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

有时候,一句话很轻,轻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一句话又很重,有着无穷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次作文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引导学生重视一句话的力量。作文平均38.39分。

第一部分由两段话构成。

从第一段材料可知,“一句话”可能来自熟人、陌生人、书中、网络……可以是不同的内容,如问候、鼓励、劝诫、评论等等;“一句话”带来结果是多样的:可以是温暖他人、治愈心灵、鼓舞人生、反思成长、启示未来、影响认知与判断……总的来说,即“一句话”具体是什么?“一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的“一句话”能够具有积极作用?如何对待“一句话”?

这一段给出不同生活情境下“一句话”带来的不同作用和影响。话语的功效,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境不同而不同。话语的力量,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与说者有关,更与闻者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感性与理性兼具。

第二段给出写作的题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这则材料不同于常见的二元思辨关系,重点不在于论述一句话“轻”与“重”、一句话“微不足道”与“有无穷力量”的逻辑关系,而重点强调,一句话是有力量的。关键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一句什么话,产生了怎样的力量,为什么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一句话的力量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为了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写作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一句话的力量。以真善美之心,说温暖的话,给予他人真诚的鼓励与关怀;而不是让某句话成为伤害的利器;懂得从不同的话语中,学会明辨、判断与警省,以积极的人生姿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形成和谐、美好,一起向上的话语力量,引时代之风,从而体现 “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第二部分“你”体现身份意识,写作时应立足写新时代青年这一身份与立场,联系社会时代构思行文。“联想和思考”,即可以由材料引申,由此及彼,拓展开来,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维度展开或切入,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体现时代精神风貌。文体选择,既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

存在问题:

1.审题方面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对“一句话的力量”的理解有误,写成“一篇文章”“一番话语”的影响②偷换概念,将“一句话”换成“文字”“语言”“他人的评论”“他人的评价”“他人的质疑”等③未能把握材料中说者和听者的关系,把“一句话的力量”理解成“自己的一句话,成为自己的目标,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④不能立足于材料整体,仅看材料的只言片语就立意,缺乏整体性理解材料的意识,部分学生抛开“一句话”,单谈“轻、重”⑤偏题离题,写成“互联网利弊”“文明上网”“辩证看待事物”“心态的重要性”等。

2.行文方面泛泛而论,“一句话”是什么话,没有出现具体的内容②用例牵强附会,一些例子与“一句话的力量”关系不大,或强行套题,或不点题比如“袁隆平不顾外界的声音”“江梦楠的成长离不开亲友的鼓励”“苏炳添的成就离不开观众的鼓励”等③部分学生记叙文内容低幼化④文体不明。

3.思辨性方面思辨能力弱,论证乏力。“一句话的力量”有正反、积极消极两面,不少生未能从思辨角度入手写,未能在行文中合理安排对两者的论证,或平均使力,或只从单方面进行论述,未能体现思维的严密性。

另外,本次作文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较多,不完篇的也较多。

教学建议

要学会读懂作文题,材料、导语、要求三部分均要关注,对作文材料做整体性的理解。学生可以借助作文材料的内容、表达逻辑等写作。而写作内容的根源就是材料,只有解读好材料,才能正确立意。所以,作文教学当在作文材料的解读上下功夫。

其次,写作导语指引了写作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启示意义”“联想和思考”等表述的特定指向,方能使作文符合题意。

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结构意识和说理意识,在日常的写作中,通过梳理优秀作文的提纲、自己写提纲等方式做好结构训练,通过主体片段写作的方式训练各种说理方式的运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做好深入的说理和阐释。

 


上一篇:教研有道勤求索 专家引领明方向 下一篇: 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级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