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24-2025学年度数学科高考备考意见
- jys
- 2024-12-17 16:50
- 阅读 298
潮州市2024-2025学年度数学科高考备考意见
(潮州市数学科高考备考中心组)
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正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广大教师也一直在学习、交流,在摸索中前进。那么如何科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这给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各位老师带来了思考与挑战。
高中数学教学应从高一做好备考,也要让学生做好三年备考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学方面
数学教学应该实现“五个走向”——走向真实、走向生活、走向思维、走向过程、走向反思。
走向真实,意味着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注重实效,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
走向生活,强调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种教学方式会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走向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走向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在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探索图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走向反思,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反思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设计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已有经验、认识规律和学习动机。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据、有物、有序、有趣的问题。
问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是设计问题的基础。问题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或数学研究中的真实情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问题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到一定的难度。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从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同时,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启发性的问题则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通过在这四个维度综合考量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低阶思维逐步迈向高阶思维,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打牢基础
急于求成,浮光掠影是学习数学之大忌。只有把基础打牢了再向前走,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数学大厦的基石,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掌握数学方法的原理。同时,学生也要认识到打牢基础的重要性,不能盲目追求进度和难度。要通过反复练习、深入思考,将基础知识学扎实。只有这样,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才能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注重提升
一味求快赶进度,表面上看比别人有进度上的优势,但这个优势一定会被时间拉平。而认知水平、理解层次、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提升。最后的结果大概率是:半桶水再怎么提前学仍然是半桶水。表现为概念模糊不清,公式定理内涵不明,运算法则来历不知道,解题时只知道生搬硬套,还误以为数学是套公式套定理的学科。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数学学习中,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追求进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掌握运算法则的本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也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真正的进步。
五、重点转变
靠“刷题”备考、没有真正理解内在规律的考生将越来越难以得到高分。思维的考查理所当然地成为数学高考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教正确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在高考备考中,学生也要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单纯地依赖题海战术。要通过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六、日常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重点应放在理解核心概念,掌握通性通法,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理性思维上。
理解核心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例如,在讲解函数概念时,可以通过图像、表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掌握通性通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通性通法是数学中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了通性通法,学生就能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时得心应手。教师要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并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
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框架,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理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理性思维是一种客观、严谨、逻辑的思维方式,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七、回归本质
讲解法不讲想法,讲推理不讲道理成为常态,这都是违背常识的。青睐解题招数而疏于理解数学本质、研究教材,只讲教法不讲内容的理解、教材意图,也是违背常识的。
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慢功夫”。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解题招数的传授,而要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从活动中学习
学数学,先从会观察、会猜想、会归纳、会发现规律,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这些数学活动开始。这才是真正在学习数学,而不是刷题。习题和试题均是人类自己编拟的思维产物。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和归纳,发现数学规律,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九、尝试培养学生讲题和命题能力
教导学生会做题不如培养学生会讲题,会做题不如培养学生会创作习题。教是最好的学,学生会不会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最核心的检测方式就是——看他会不会讲解题思路,表述清楚解题过程。“老师讲题一言堂”无论如何是比拼不过“学生做题研究的群策群力”。新高考之下,考题突出了灵活性、生活性及综合性,这些变化都是在迫切要求老师在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自己的思维方法来讲题,相互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讲题和创作习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十、深度思考,提升习惯
数学学习无捷径,想在考场上思如泉涌、算无遗策,必定在平时进行过大量深入的思考。衡量自己数学学习习惯好坏的标准,不外乎是对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范围内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题目的本质,通过本质研究出规律和结论,再通过规律和结论反馈到解决题目上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正确率和速度都会上来了。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求解,而是要先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总之,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数学教学要实现“五个走向”,设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打牢基础,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注高考考查重点的转变,把握日常教学的重点,回归数学本质,培养“慢功夫”,努力做到慢工出细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讲题和创作习题的能力,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