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 2024-2025 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科期末统测质量分析
- jys
- 2025-01-23 15:30
- 阅读 274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九年级物理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命题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命题能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描述,同时对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命题内容强化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聚焦科技前沿,将古代科技融入其中,重视情景化设计,将抽象物理知识融入有趣情景学生因熟悉或好奇产生兴趣,主动思考求解。考查物理知识结构电学57%,热学24%,力学19%,本次命题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注重导向性、科学性、规范性。
坚持素养立意,全面考查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能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命题较中考试题的题型结构有所变动,但命题框架合理,任务难度都符合要求,内容准确无误,情景问题恰当,语言表达清晰,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有效。
2.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试题中有多个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也有不少涉及高新科技的题目,这跟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保持一致。如“自嗨锅、鸡蛋孵化器”的选材等,从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再比如“神舟10号和我国探月工程嫦娥6号”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科技发展离不开物理,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注重题型结构
试题在题型方面依旧沿用了中考的六大题型,不过,各个题目所对应的题量以及分值有了相应的变动。这一举措着实打破了潜意识里认为物理试题就必须完全照搬中考题模式的惯性思维,这将能更契合教学重点,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有着明确的重点知识分布,此次质量检查依据这些重点内容,巧妙且灵活地对各题型的题量与分值进行了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需要重点掌握的物理概念、规律等关键知识得以凸显出来,这就能给老师们指明了方向,引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聚焦于这些关键知识点,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能真正把精力用在刀刃上,扎实掌握核心知识内容。能全面考查能力,合理的题量与分值变动,使得这次考试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考查,深入了解他们在理解、应用、分析、计算以及综合等各个方面所具备的物理学科能力水平。能适应教学范围,此次考试的范围仅仅涵盖初三上册的内容,倘若一味地死搬硬套中考题的模式,就很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如某些知识点会被反复考查,而另外一些知识点却被遗漏掉了,可能没办法精准地反映出学生们真实的物理学习状况。而通过合理的调整,巧妙地规避了这些问题,使得考试能够更好地适配教学范围,进而为后续的针对性教学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升学习效果。能引导学习方向。对于学生而言,这次考试的变动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知识板块各自的重要程度,就好像给他们绘制了一张学习的“导航图”,引导着他们依据重要性合理地去分配学习精力,不再盲目地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本次试题的设计是注重导向性。命题框架合理,任务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着重考量其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为教学改进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助力。
二、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
此次选择题共8小题,共24分。题目注重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主要有:基础知识考点;针对易错易混概念的辨析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原理的科学思维。题目设计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大部分学生作答较好,得分率较高。
2、填空题
本次考试填空题有10小题,共20分。覆盖初三上册的多个知识点,题目设计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创设。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生作答存在的问题:
⑴一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导致基础问题的作答错误。
⑵幂指数的运算能力较弱,导致在11,12题计算水放出的热量和燃烧天然气放出热量多少时出错。
⑶部分学生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力。导致对14题作答出错把挂档器理解为用电器或变阻器。
⑷表达不清晰,不能将物理现象准确地描述出来,如18题的“液面的高度差”写为“液面的高度”。
3、作图题
此次作图题考查的都是电学的作图,主要考查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实物与电路转化能力。本题的得分率较高,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将实物图画电路图中没有将元件的符号标注,错将干路的开关画到支路上,反映部分学生电路分析能力不足。连接的电路,无法达到题目的控制要求,暴露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认识存在偏差。
4、实验题
本次实验题共三题,难度适中,本次考查的内容有电压表的正确使用及电路故障分析的能力,实验方法的应用、数据分析和图像分析能力等。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错误分析:⑴一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凭印象做题。如20题中电压表指针未对准零刻度线,部分学生没有弄清电路是否通电的情况下,想当然地认为是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⑵作答不规范,出现错别字:比如把“校零”错写成教“较零”。⑶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如21题有部分学生把“加热时间”认为成“升高的温度”,暴露了学生对实验原理不理解,在“加热时间”前再写了“升高相同温度”画蛇添足,原因是将问题如何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和如何比较“吸热性能”混淆。
5、计算题
本次计算题有3题,共19分。涵盖了初三上册力学,热学和电学三个知识板块。从普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表现得相对薄弱一些。鉴于此,这次考试适当增加了计算题的题量,这一改变就如同给学生们设置了更具针对性的锻炼关卡,能够有效强化对他们计算能力的考查,督促学生去补齐自身能力短板,也能让教师更清晰地知晓学生在各能力维度上的具体情况,以便后续因材施教。
题目设计有考查学生对重力、功、功率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对能量转化和效率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能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符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考查了学生对电路知识、电功率公式以及电功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题目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关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错误分析:
⑴计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出现了计算错误,如简单的乘法运算失误、指数运算错误等
⑵解题步骤不规范:一些学生在答题时,解题步骤不完整,跳跃性较大。例如,直接写出最终答案,没有中间的计算过程和公式推导,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且在考试中如果答案错误,也会因为没有步骤分而导致严重失分。同时,不规范的解题步骤也反映出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规范。
⑶对题意理解不准确:例如24题中提到氢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只有60%供给公交车作为有用功,但很多学生直接用热量去计算行驶时间,忽略了能量转化效率这一关键因素,说明学生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不能准确把握题目中的物理情境和条件。
⑷电路分析不深入:尽管部分学生能判断出电路的连接方式,但在具体计算过程中,对于电阻与功率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例如,在求R1的阻值时,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求出R1的功率,导致无法正确得出R1的阻值。这反映出学生在电路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对电路中能量转化和功率分配原理的深入理解。
⑸出现书写不规范:在计算中写220V的平方时不少学生书写为“220V2、48400V”等,这使得计算式“=”前后的单位不符,或整个答题过程没有代入单位运算,结果也没有书写单位,造成失分。
6、综合能力题
本次综合能力题有2题,共13分。试卷中的26题,是一道围绕内燃机知识展开的综合能力题,践行了“无情境不命题”的理念。题目以某物理小组开展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将考生带入真实具体的情境之中。这一情境设置,不仅为考生搭建起一个现实背景,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题目要求考生提出一条减少轿车行驶中能量损耗的建议。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具备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局限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未能将思维延伸到实际生活,导致提出的建议缺乏实用性与建设性。
27题是一道电学的综合能力题,全面考查学生的电路设计与计算能力,充分彰显 “无思维不命题” 的理念。它不单单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着重考量其思维水平。
例如在题目第3步中,给定电源电压与定值电阻,要求学生依据电路最小电功率来设计电路。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电压恒定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进而确定电阻接入电路的方式。本题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思维挑战,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1. 注重情境化教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多引入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经验中概括、提炼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实现从经验常识向物理概念转变;以新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不能局限于理论,要结合生活实例与科技应用,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探究能力。教学中,可选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3.注重实验能力培养: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等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实验,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实验课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机会,让他们多动手。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定位好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应只是旁观者和评判者,而应该起到引导和参与的作用。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涉及的知识点等。鼓励学生在实验前结合现实生活或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假设和预测,实验过程中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注重跨学科教学,提升信息获取能力:跨学科教学在22版的新课标有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应使跨学科实践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学中常与数学、化学、地理多学科融合,如利用数学的函数知识来理解路程时间关系和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等,再比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联系地理知识来讲解如何利用影子来辨别方向。还比如学习比热容时可以联系地理知识解释沿海和内陆的气候特点以及海陆风的形成等。这类题目通常信息来源多方面,有图片、图像、表格、文字等,需要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多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专项练习,培养学生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局限,高效作答。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