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 2024-2025 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地理科期末统测质量分析
- jys
- 2025-02-06 15:53
- 阅读 317
潮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地理试卷分析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卷是对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效果的考查,也是为二轮复习提供备考方向。本次考试参考2024年广东省地理高考试卷模式命题,遵循“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试题设计综合性较强,不仅对学生的图文信息提取能力要求高,更考验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强调对主要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考察,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试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适当的难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更有利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彰显学科价值。现将本次考试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特点
本次高三地理期末考试试卷由潮州市中心组命题,总分为100分,题型包括16道客观题(共48分)和3道非选择题(共52分),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是高中地理的全部内容。总体来看综合性强,难度适中。本次考试注重基础、考查能力,意在引导学生查漏补缺,调整复习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及命题原则,本套试题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本套试题突出对自然地理原理及时空演化过程考试,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考点分布如下:
分类 | 题号 | 考点 | 分值 | 合计 |
自 然 地 理 | 3—4 | 河流水文特征、冲淤平衡 | 4 |
68分 |
5—6 | 植被与土壤、气候 | 4 | ||
9—10 | 植被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4 | ||
10—11 | 太阳视运动规律、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 | 4 | ||
15—16 | 锋面天气系统的判读 | 4 | ||
18 | 海冰间湖形成的过程、海水降温对海洋对流过程的影响 | 12 | ||
19 | 地质构造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风化作用的成因及影响 | |||
人 文 地 理 | 1—2 |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区域转型发展 | 4 |
32分 |
7—8 |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产业的发展与优化升级 | 4 | ||
13—14 | 聚落的发展、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 4 | ||
17 |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 | 20 |
2注重核心素养的考察
本套试题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落实,如选择题9-10题组,以小浪底水库的建设运行,黄河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及河床冲淤特性变化为背景,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冲淤平衡与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主观题第19题,以甘肃敦煌莫高窟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风化作用的成因及影响,继承2024年高考的创新了设问方式,更加入跨学科的知识考查,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另外,命题涉及苏州陆慕老街、青藏高原、粤港澳大湾区、陶寺古观象台、罗斯海冰间湖等国内外多个区域,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理解能力。这些题目很好地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我们下一阶段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选题、练题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
3.关注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不少老师在交流中表示,地质地貌过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物质循环过程机制等内容是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学生理解不到位,答题错误率高。因此,本套试题针对这些难点和易错点做了针对性的考查,多数试题属于高考真题的变式训练,价值较高。如对地质过程的考查,主观题19题说出莫高窟沟谷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并分析千年来莫高窟未曾被风沙完全掩埋的原因;根据区域气候特征,说明岩隙中石膏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岩体的破坏过程。该题与2024年广东卷卷19题,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这一题相类似,重视对地理原料地理过程的考查,11-12题组,陶寺古观象台日常方位以及黄赤交角变小带来的影响,类似于2024年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1-12题。此外,推测罗斯海冰间湖形成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化等题,都涉及到学生做题的易错点,并都能从高考真题中找到影子。
4.结合热点背景,把握高考方向
本套试卷能够充分结合热点背景,把握高考方向。如苏州陆慕老街片区重焕生机、我国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主要油棕产业型园区等,都属于经济社会热点。以热点为背景的命题更有利于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思考常见问题与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和意图。
二、评卷情况及存在问题
本次考试,潮州市地理考生6186人。试卷整体难度系数0.52,选择题整体难度0.6,综合题难度0.46,难度中等。
(一)期末考地理评卷情况
A、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答案 | B | A | C | B | D | B | B | C |
市平均分 | 2.7 | 2.94 | 1.86 | 2.09 | 1.53 | 1.22 | 2.86 | 2.32 |
题号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B | D | C | B | A | D | A | C |
市平均分 | 0.89 | 1.54 | 1.45 | 1.62 | 0.31 | 2.68 | 1.9 | 0.71 |
B、非选择题
17(1)平均分为6.24。
学生回答气候、土地、劳动力、政策这四个得分点的频率最高。
存在问题:极小部分同学审题不清,回答成对中国和印尼的有利的影响,导致失分。
17(2)平均分:3.97。
存在问题:该题一些得分率较低的学生只从“需求量大”一角度去写,如“工业需求大”、“餐饮需求大”,但是未能抓住“供需”关系去分析,也有学生过多考虑交通、政策等因素,而忽略考虑“棕榈油”本身的供应不足的原因。部分学生对我国所跨温度带不熟悉,如只写“我国位于温带地区,难以发展油棕种植”;“我国没有热带地区”;“我国气候不适宜种油棕”等知识性错误。
17(3)平均分:4.35。
存在问题:
①审题不认真,把棕榈油归为能源,要开发新能源;要加大勘探力度;
②概念混乱,把“资源安全”理解成棕榈油使用过程中具有危险性;要加强质检等;
③部分学生认为要限制进口量,减轻对外依赖度;
④采用温室种植,提高产量。
18(1)平均分1.69。
存在问题:
①大部分学生无法根据材料联系分析冰间湖形成过程,只能照抄材料;
②定位出错,无法判断出极地东风,写成盛行西风、冬季风等;
③有些能判断出来,但写成东北风,还有不少写东南季风,东南信风等;
④洋流多数写暖流,小部分能写到离岸洋流;
⑤错别字严重,不少极地东风写成极地冬风;
⑥比较难写出过程类的先后顺序。
18(2)平均分0.77。
存在问题:考察冰间湖表层海水的降温过程对该区域海洋对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分析密度变化对海洋对流的影响。由于冰间湖表层海水降温盐分析出,所以表层海水的盐度有所增加,进而影响表层海水的密度有所增加,在密度的影响下,海水对流过程增强。绝大部分同学关于海洋对流错误理解成大气对流运动,审题不清,答题角度错误;海水结冰析盐表达成海水盐度下降,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海水垂直运动写成海水的水平运动。对温度,密度,盐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知识型错误。
19(1)平均分2.47。
存在问题:①大部分学生无法根据图片的岩层和组成去联系分析沙源和地质构造,分析风沙问题变成抄材料写石膏的可逆反应内容。
②审题不慎没有联系风频图,凭过往经验判断盛行西北风,并且很多写成盛行西风。
③有些能判断出来山体阻挡风沙,但写成沙源的山阻挡风沙。
④地质构造概念非常不清晰,知识基础薄弱,很多写成岩石类型、地貌类型或构造地貌,最离谱的一位写塔斯喀地貌。
⑤错别字严重,如海拔写成海拨。
19(2)平均分2.22。
存在问题:
①气候类型判断错误。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区分季节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
③只注重描述石膏的可逆反应过程,未突出石膏的体积变化或是体积变大还是变小搞混淆。
④石膏体积变化表述不当,表述为石膏量或是面积大小的变化。
⑤错别字:膨胀写成彭涨
19(3)平均分1.91。
得分点主要为昼夜温差大和岩性不稳定。
存在问题:①概念理解偏差: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混淆;
②审题不清,与第二小题混淆;
③冰劈作用(冻融作用)、石膏的可逆作用多数写不出或者表述不清;
④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欠缺,如“脱水”“水合”“可逆反应”“岩性不稳定”等。
(一)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认知能力欠缺
本套试题中没有单独考查区域地理的知识,但是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区域认知能力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考查方向。在本套试题中,通过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将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融入其中。如5-6题关于青藏高原产氧量均值空间变化的理解,9-10题对于德罗姆河上游黑杨种子传播认知,18题关于罗斯海冰间湖形成的过程认知等。部分学生由于认知不清,甚至认错区域,导致答题时关键信息点错误,得分率下降。
2.材料的加工转换能力弱
地理考试中向来不主张学生照抄材料,应该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学科化、规范化的整理加工,转化成规范的答题语言呈现在试卷上。本次考试的第19题,分析千年来莫高窟未曾被风沙完全掩埋的原因一问,由于材料中的内容比较充分,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无法根据图片的岩层和组成去联系分析沙源和地质构造,分析风沙问题变成抄材料写石膏的可逆反应内容,没有分析过程,没有形成结论,导致不能得分。
3.综合思维能力不强
相比于高一高二的考试,高三的试题综合性是比较强的,特别是一轮复习结束以后,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试题考查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明显增多。如本套试题的17(2)题,考查说明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棕榈油进口国的原因,需要学生综合考虑我国棕榈油供应和需要、棕榈油的品质和价格等相关因素来解决问题,该小题综合性较强,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该题一些得分率较低的学生只从“需求量大”一角度去写,如“工业需求大”、“餐饮需求大”,但是未能抓住“供需”关系去分析,也有学生过多考虑交通、政策等因素,而忽略考虑“棕榈油”本身的供应不足的原因。
再如18题(2),简述冰间湖表层海水降温过程对罗斯海海洋对流过程的影响一问,主要是分析密度变化对海洋对流的影响。由于冰间湖表层海水降温盐分析出,所以表层海水的盐度有所增加,进而影响表层海水的密度有所增加,在密度的影响下,海水对流过程增强。绝大部分同学关于海洋对流错误理解成大气对流运动,审题不清,答题角度错误;海水结冰析盐表达成海水盐度下降,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海水垂直运动写成海水的水平运动。对温度,密度,盐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知识型错误。
4.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不透彻
陌生情境、陌生概念的题历来是学生失分的重点,本套试题的19(3)题,概念理解偏差: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混淆,部分学生在审题时根本没有注意到两个核心概念的差异,因此在做题时完全忽略了关键信息。与5-6题中问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15-16题组中的“干线”理解不清,造成这两个选择题组成为选择题错误率最高的题。
三、教学建议与改进措施
1.继续深入挖掘课标评价体系的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我们一切复习备考的核心指南。下阶段的复习中建议老师们继续深入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理解,精准把控复习备考的方向和难度,提高复习效率。另外,在日常复习的命题组题时,也一定要将《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和准绳,把握好评价体系的维度,从高考的评价要求出发,提高命题组题的有效性,习题精选精练精讲,加强学生对高考试题的理解。
2.强化知识储备,完善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结束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储备,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学生的知识条理不清,会影响做题时的知识调用,直接影响成绩。因此,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除了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知识的查漏补缺之外,更重要的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拆分、重组,形成有主线,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明确,知识调用准确,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更加明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碰到陌生情境,也能够通过成熟完善的思维方式,将问题解决,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最重要突破。
3.强化图文转换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地图和各种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识图能力训练、提升图文转换和信息提取能力非常有必要。高考对知识的考查一般都搭载在一定的区域背景上,因此同学们除了要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还需要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差异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从而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可持续开发观念。
4.关注时事和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地理学科是与社会经济及时政热点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地理问题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要用地理思维去解决,这就是我们在核心素养中反复强调的培养地理实践力。近几年的地理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中心,注重考查考生在真实区域、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寻找传统文化中的地理内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复习的小专题内容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提高复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