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 jys
  • 2025-07-25 17:40
  • 阅读 16
分享到: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潮州市金山中学  陈煊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考试命题紧扣新课标的要求“以教材为基、能力为本、思辨为魂”,既落实基础知识,又通过文本对比、社会议题探讨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设计尤为亮眼,将文学审美与现实关怀相结合,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全卷100分,设置了18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5道,每道2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1道,共3分;默写题1道3小题,共6分;主观题11道,共81分。

平均分66.7分,选择题9.77分,主观题54.75分,其中作文29.58分。(以金山中学、高级中学、华侨中学、饶平第二中学、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五校联评为样本)

二、试题特点

试题命题严格落实教考衔接,与教材单元目标呼应:《祝福》与小说阅读第4题对比祥林嫂的命题思路一致,强化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联分析。文言文对比阅读呼应必修下册“理性思辨”单元,要求辨析孟子与管子治国思想的异同。第17题要求分析《红楼梦》植物隐喻(如“大头菜”与林黛玉),对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

语言运用贴近现实:以“大家小书”丛书为语境,考查虚词填空(甲、乙、丙)、语句补写(A、B)及病句修改(②⑤句),紧扣“文化传承”与“阅读推广”的现实话题。

主题鲜明,关注人文价值:现代文阅读以“名字”为线索,探讨女性身份认同(孙芸芬)与传统观念冲突(“叫得应就行”),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价值与社会规训。作文题辩证看待“勤奋”与“低质量勤奋”,关注当下时代特征,促使学生思考处于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勤奋?

三、数据统计

全体成绩数据

题目

潮州市

金山中学

高级中学

潮州侨中

饶平二中

潮州暨实

客观分

9.77

10.21

9.95

9.52

9.69

9.24

主观分

54.75

57.84

56.15

52.34

53.42

52.35

全卷

64.77

68.28

66.34

62.1

63.36

61.85

各校各题成绩统计

题目

潮州市

金山中学

高级中学

潮州侨中

饶平二中

潮州暨实

1

1.81

1.89

1.81

1.79

1.79

1.73

2

1.93

1.95

1.92

1.93

1.93

1.9

3

2.99

3.28

2.96

2.9

2.84

2.83

4

3.65

3.87

3.67

3.47

3.66

3.46

5

1.88

1.92

1.95

1.77

1.89

1.84

6

0.78

0.98

0.78

0.78

0.67

0.62

7

1.54

1.57

1.67

1.46

1.57

1.4

8

1.9

2.07

1.95

2.04

1.63

1.74

8

0.97

1.23

1.31

0.82

0.7

0.62

9

2.46

2.85

2.65

2.08

2.46

2.05

10

1.83

1.9

1.82

1.79

1.84

1.76

11

2.17

2.35

2.2

2.02

2.13

2.06

12

4.5

4.98

4.66

3.82

4.29

4.5

13

2.48

2.67

2.53

2.41

2.51

2.2

14

1.15

1.29

1.16

1.05

1.08

1.11

15

1.22

1.33

1.22

1.17

1.18

1.15

16

0.73

0.81

0.74

0.66

0.71

0.72

17

0.94

0.94

1.42

0.59

0.86

0.8

18

29.58

30.15

29.69

29.31

29.37

29.11

四、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现代文阅读

1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手法分析的能力,包括辨析情节的作用、理解人物态度与社会观念、把握线索结构、分析语言风格等。满分2分,平均1.81分。

2题:考查对关键句子“叫得应就行”的分析理解,分析重复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满分2分,平均分1.93分。

3题:小说为主人公寻找名字设置了各种障碍,请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满分4分,平均2.99分。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作用的理解。作答应着眼于“设置各种障碍”,即主人公为找寻姓名而多次遇到障碍而仍不放弃。考生首先应读懂小说中设置了哪些障碍,这些障碍都是由谁造成的,这些人物对主人公行为的态度是怎样的,各方人物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等。本题难度不大,尤其是主题理解方面,选择题选项中其实有多处提示,2分是很好拿的。但要拿满分,则需考生从人物、情节、主题、环境等多角度周全考虑,分点具体作答。

【答题优点】

1)主题理解准确。大多数考生能借助选项,准确解读小说主题。

2)情节作用分析到位。大多数考生能从“多重障碍”的设计中读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效果。

3)能结合文本中人物的具体行为表现,准确描述人物形象特点。

【典型问题】

1)套路化术语作答。笼统堆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思”“深化小说主题”等术语。

2)对情节作用理解有偏差。不少得低分的考生将情节方面的作用分析为“推动情节发展”“呼应小说标题”“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丰富小说情节内容”等,脱离“设置多重障碍”这一设计。

3)作答角度不全,分点不清晰。不少考生分了多个点,全都在大谈特谈对主题的理解,忽略其他角度。

4)错别字问题突出。尤其是“跌宕起伏”的“宕”字,极多考生写错。

教学建议】

1)加强小说阅读指导,以教材小说文本(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为典例,指导学生真切理解、区分各种情节作用。

2)强化分点作答、多角度作答意识。

3)坚决纠正套路化作答倾向。如“深化小说主题”,应让学生学会具体指出是怎样的思想主题。

(深圳实验教育集团饶平县第二中学  张玲玲)

4题:小说中的“她”和《祝福》中的祥林嫂,都“失去”名字,为了各自的愿望而努力。但两人的结局为何如此不同?请结合文本,从人物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满分6分,平均3.65分。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学生须准确抓住题干要求,关联课内学习,明确小说中的“她”与《祝福》中的祥林嫂各自追求的愿望是什么(祥林嫂求的是封建伦理下的“赎罪”,孙芸芬求的是现代意义的“自我认同”),为此做出了什么努力(孙芸芬找名字、学写字、贴名字,祥林嫂“捐门槛”),在追求愿望过程中作品呈现的社会背景特点是什么(如时代特点),与主人公的愿望实现有何关系(周遭人的态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然后按题干要求分角度作答。

【答题优点】

1)归因较为准确:大多学生能紧扣核心因素,精准地从人物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关键角度,分析“她”与祥林嫂结局不同的原因。

2)大多学生答案能展现一定的因果逻辑: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人物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因素,而是能够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能指出“她”自身的积极主动如何与社会环境中的开放因素相互作用,促使她获得较好结局;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弱点如何在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下被放大,最终导致悲剧。

3)呈现关联文本分析,深入挖掘细节的意识:能依据文本细节进行合理分析。例如在分析“她”时,提及“她”主动向他人询问名字、借助学校档案等具体行为;分析祥林嫂时,能结合她在不同阶段的遭遇,准确剖析人物和社会环境对其结局的影响。

【典型问题】

1)人物形象分析流于表面,未能抓住内因,或归因错误。如①许多学生只看到“她”为寻找名字积极奔走的一面,却忽略了其内心深处对自我认同的强烈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所展现出的自我意识觉醒。②学生错误地认为祥林嫂没有做出任何反抗。他们忽视了祥林嫂在被婆家强行改嫁时“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这一激烈的反抗行为,以及她反复向他人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其实也是一种对不公命运的倾诉和变相反抗。这种理解偏差使得对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分析过于单一和片面。

2)文本细读关注流于片面。如对“她”所处环境看法绝对:有些学生认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完全是友好和支持的,没有看到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比如,周三婶对“她”改名一事的不理解,就体现了社会中部分人传统观念的存在。但学生只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全面客观地看待“她”所处的社会环境。

3)罗列文中情节,未能针对题目要求加以概括。如许多学生在分析祥林嫂时,只是罗列她的具体遭遇,如“丈夫去世”“儿子被狼吃掉”“再嫁受歧视”等,没有将这些具体事件归纳提炼出能体现她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关键特点。

4)答题不全面,只聚焦单一对象或只侧重一个角度。

5)角度混淆,层次不明;没有分点,要点不清。

【教学建议】

1)继续加强文本细读指导,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懂得由课内迁移课外。

2)加强审题指导,审清题干指向,弄清问题本质才能有的放矢。

3)规范答题,按题干要求分角度分点作答。

(深圳实验教育集团饶平县第二中学  沈晓萍)

5题: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的把握、文言语感等。满分3分,平均1.88分。难点在于并列结构(“明名/广誉/厚功/大业”)的辨识。

6题: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注重教考衔接,四个选项都有效勾连教材内容,对照语句均来自统编语文教材。满分2分,平均0.78分。难点在于一词多义(“若”“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未之尝闻”“何厌之有”中“之”的用法)、词类活用(“上”意动用法)等知识点的辨析。

7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重点考查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试题设计大体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次序,从四个方面设置选项,考查对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满分2分,平均1.54分。

8(1)题: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满分3分,平均1.9分。

本题是课内文言文翻译题,考查对重要课文的重要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其中重点词语“刑”和“罔”课本有注解。难度适中。

【答题优点】

1)满分占比26.07%,2分及以上占比68.29%。

2)绝大多少的学生能准确理解和翻译“刑”字。

【典型问题】

1)联系上下文的意识较为单薄。第一个分句的意思需要从上文推导出百姓如果无恒产因而无恒心之后“放辟邪侈”导致犯罪的后果,很多学生未能结合上文准确理解并翻译。

2)“罔”字是通假字,相对较生僻,很多学生没能记得本义,也没能从字形上推导。有不少学生是从读音上联系联想,翻译为“迷惑”“误导”“冤枉”等。

【教学建议】

1)扎实对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课本重要字词的注释需要牢记。

2)强化语境意识,重视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文中的人事关系和事理逻辑,避免断章取义。

(潮州市金山中学  杨敏)

8(2)题: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满分3分,平均0.97分。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重点在于对文言实词“然则”“利”“教”等的准确理解,以及对使动用法和状语后置句句式的把握。

【答题优点】

1)大部分同学能够将“利”字翻译出动词的词性,能译为“使/让他们获利”。

2)“教”字大部分同学能翻译出“教化、引导、教导、教育”。

【典型问题】

1)“然则”翻译大部分同学未能准确翻译,部分只翻译了一半如“这样的话,这样看来,既然这样”或“那么”,还有大部分同学翻译成“然而”。

2)“利”字使动用法部分同学没翻译出来,而是翻译成“做利民的事/给百姓利益/要对百姓有利/利诱百姓”。

3)状语后置句句式部分同学未能进行倒装,部分同学会翻译成“教他们如何从政/管理好政事”。

【教学建议】

1)落实文言文固定搭配的准确翻译。

2)教学生学会在句子中辨别词性。

3)强化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

(潮州市华侨中学  袁明津)

9题:材料二阐发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作者阐述观点的思路。满分4分,平均2.46分。

题目考查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对选文思路的把握。一方面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即能否借助已有的积累把握选文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进一步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即能否准确把握选文讨论的中心,以及对文本“得人”到“得人之道——教之以政”再到“政不可不慎”这一逻辑思路的清晰度。

【答题优点】

1)大部分学生对“得人”这一中心的把握准确。

2)大部分学生能领悟到第二段“善政”与“不善政”的对比。

【典型问题】

1)未能把握“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与“人不可不务也”这两个句子的关系,直接跳过“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丢掉1分;

2)部分学生未能理解到“善政”与“不善政”对比之后的结论是“政不可不慎”,只是简单认为对比是为了强调“善政”的重要性。

3)部分学生关键句子使用省略号,没有写完整。例如“得人之道……”。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眼把握思路。比如选文中的“故曰”“故以此观之”这些提示字眼,部分学生并没有捕捉到。

(潮州市高级中学  陈秀莲)

10题: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包括首句内容的理解、描写手法的分析、情感把握、用典意图等。满分2分,平均1.83分。

11题:宋代张炎评价这首词“清空中有意趣”。“意趣”指作品要有自己的新意和趣味。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意趣”。满分6分,平均2.17分。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此题难度较大,题干的关键词是“意趣”,要求答诗歌的新意和趣味。不少学生没弄清答题的方向,只是对诗歌进行普通的赏析,还有的学生单纯解读诗歌,导致失分严重。

【答题优点】

1)对于各种诗歌手法,如“动静结合”“比喻”“远近结合”“用典”等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2)对诗歌的主旨把握得较好。

3)答题思路较为清晰,不少同学能按照先写关键词,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的思路进行答题。

【典型问题】

1)审题意识不强,不少学生没弄清答题的方向,只是对诗歌进行普通的赏析,还有的学生单纯解读诗歌,导致失分严重。

2)写景部分的赏析较为浅显,未能突出“意趣”。

3)部分同学思路较为混乱,也没有分点作答。

【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提醒学生遇到没做过的题型更要“三思”。

2)加强思维训练,部分学生宥于已做的常规题型,习惯于用固定思维答题,建议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来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诗歌教学中写景部分的审美鉴赏,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感受力。

4)规范答题思路。

(潮州市高级中学  陈静娴)

12题: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满分6分,平均4.5分。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重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不容易写错字、别字。

这次默写,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难度不大,主要问题是错别字;第3小题限定的条件只有“东风”和“古代诗句”,对诗意没有要求,难度不高。

【答题优点】

很多学生能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写出句子。

【典型问题】

1)学生答题时,出现错别字多。第一题:“顷”写成“倾”,“玉鉴”写成“遇见”,“扁舟”写成“偏舟”。第二题:“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的“有”写成“能”。第三题:“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成“放学”,还有“鸢”写错。

2)第三题部分学生只能想起一句,且把上下句的上句写在第二个空,或者下句写在第一个空,都不得分。比如把“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第一个空,或者把“小楼昨夜又东风”写在第二个空。

【教学建议】

继续加强名句默写训练,对容易写错的错别字加以强调。

(潮州市高级中学  谢桂萍)

13题: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满分3分,平均2.48分。

本题考查词语(虚词)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基础等级(Ⅰ)。考生需要根据前后句的意思与句间关系,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文段前后自然衔接。

【答题优点】

整体情况不错,得满分人数较多。

【典型问题】

1)部分学生审题不严,选用词语不是“虚词”,极少数考生选填短语。如在乙处填“这”“那”等代词。问题表现为部分考生对虚词涵义和类型等知识掌握不好。

2)没有严格考查语境,所填虚词与句子不协调,比如乙处填虚词“何尝”,没有考虑“……吗?”句子形式不能与其搭配。

【教学建议】

1)重视词语运用,不能局限成语和关联词训练。

2)弥补关于实词和虚词知识欠缺,强化词性辨识和运用能力训练。

(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  王精华)

14题: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满分4分,平均1.16分。

考查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的具体线索和要求,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精准地“弥合”信息或逻辑的空白,使语段恢复为一个语义完整、逻辑清晰、表达流畅的整体。

【答题优点】

1)答题时大体能够考虑前后文的语境。

2)A空作答情况较好,大部分最少能得1分。

3)B空学生能够体现与前文内容上的衔接(“旧书”)。

【典型问题】

1)关键词是“书”,部分学生写成“文章”“知识”。

2)用词不当,表述错乱,如“观看书”“书阅读的对象是大家”“大家的作者是书”。

3)能够结合语境但考虑不够全面,导致整体得分不高,如A空,很多学生受前文“书的作者是大家”的影响,写“书的读者是大家”,没有考虑后面“是大家的读物”的主语。

【教学建议】

1)加强句子衔接的典型题目的训练,让学生熟悉句子衔接的常见得分点,如前后文主语衔接。

2)日常答题注意用词得当,语句通顺,避免因词不达意、病句导致失分。

(潮州市华侨中学  吴铭红)

15题: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满分2分,平均1.22分。

本题考查语病的辨识与修改。学生需要在原文6个句子中找出2个句子,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答题优点】

1)大部分学生能根据答题卡的设置特点调整答题形式。

2)大部分学生能看出序号⑤的问题,对关联词的搭配比较熟悉。

【典型问题】

1)很多学生选了序号②,将“还”改为“就”或者“反而”,但是序号⑤⑥明显表述不当。

2)学生对句子成分不熟悉,对定语状语的位置及常见语病也不清楚。

3)部分学生不管答题卡设置特点,只按照习惯的“将……改为……”形式进行修改。

【教学建议】

1)加强关联词搭配的记忆和积累。

2)语病类型要增加了解并学会辨识。

3)要充分阅读文段、语句,再进行做题。

(潮州金山中学  陈丹丹)

16题: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满分2分,平均0.73分。

本题要求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具体考查了“(辟)譬如”“病(怏怏)恹恹”两个词。

【答题优点】

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找出“辟如”这一词中的错别字为“辟”字。

【典型问题】

1)部分学生把“辟”改为“僻”,由此可以推断出学生对“譬如”“生僻”“开辟”三个(pi)字的记忆是混乱模糊的。其中“辟”作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干扰性较强,而“譬”字适用场合较少,基础薄弱的学生并不熟悉该字。

2)“病怏怏”难度更高,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意识到了“怏”字有问题,却无法写出正确答案,答错的学生普遍写了“病秧子”的“秧”字。

3)无法找出正确错别字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而这些学生最终选择了“累赘”“熬粥”等词作为答案,将本来正确的字改成了错别字,这说明他们对这些词的写法同样不熟悉,含有不确定性。

【教学建议】

①多写: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打字”而不是在“写字”,这让我们对各种汉字变得不熟悉。学生在听课时对汉字的学习也仅停留在“听字”阶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强调书写、落实书写。

②强化各类词语使用的语境,加强学生记忆。做到把字放在词中学,把词放在句中学,把句放在情境中学。

③在教学中要注意追本溯源,讲清楚词义、字形之间的演变情况。

(潮州暨实高级中学  张越宇)

17题:请另举《红楼梦》中一个植物隐喻人物形象或命运的事例,并简要分析。满分4分,平均0.94分。

考查学生《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落实情况,文本的细读和信息的提取能力,概括能力。象征,隐喻的关联,能否从植物特性到人物性格到人物的命运建立起关联。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否从例文中得到启示。

【答题优点】

1)能答对植物和对应人物的学生,大多数都能合理地分析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取得满分。

 2)部分同学对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落实比较好。对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的了解比较全面,所答的人物也比较典型,如金陵十二钗的许多人物都有学生作答。

【典型问题】

1)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答非所问。只是在复述人物经历。

2)零分卷比较多,大量出现空白卷或者随意杜撰植物和对应的人物。

3)人物名和植物名出现错别字。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加强提高关键字词的解读。

2)迫切落实指导部分学生扎扎实实地去精读《红楼梦》,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热爱阅读。可通过从书中的人物形象切入,来整体深入了解《红楼梦》。

(潮州市华侨中学  黄延青)

18题:古人云“天道酬勤”。但也有人说,比懒惰更可怕的,是低质量的勤奋。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满分40分,平均29.6分。

材料围绕“勤奋”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辩证思考,先提出传统观点:天道酬勤,只有勤奋才能有回报。然后转折,提出“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的观点,否定了“低质量的勤奋”。二者合一,即写作核心为:真正的“勤奋”是什么?

行文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议论勤奋,需辩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古人所说的“天道酬勤”有何合理性,勤与成功有何内在关联?②“低质量的勤奋”有何内涵和外延,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其比懒惰更可怕,弊端是什么?③“高质量的勤奋”和“低质量的勤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④处于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勤奋?

【答题优点】

1)大部分考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勤奋”并围绕“勤奋”进行联想和思考。

2)大部分考生能够由“低质量的勤奋”联系到“高质量的勤奋”,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做法。

3)作文内容比较充实丰富,完篇率较高。

【典型问题】

1)关键词

①全文只写“勤奋”,忽略材料表述时的行文脉络。

②全文三个分论点都是围绕“高质量的勤奋”或者“低质量的勤奋”,缺乏辩证思维。

③置换关键词,写成“勤劳”、“努力”、“奋斗”“勤劳奋斗”、“方法与原则”、“选择”、“高效与低效”等。

2)论据

①用例比较随意,不够典型,没有说服力,如“我听说……”“我有一个同学……”“我自己……”“前段时间……”。

②缺乏论据,空洞说理,缺乏形象性。

③论据不当,牵强,没有紧扣观点。如“爱迪生做了非常多的实验是低质量的勤奋”、“鲁迅一开始从医是低质量的勤奋”、“凿壁偷光其实是低质量的勤奋”、“守株待兔比懒惰更好”等。

④堆砌故事,全文除了中心论点,主体段落没有分论点,只是详细地举了几个例子,没有剪裁意识;没有点出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叙代议的现象较为严重。

⑤事例论据较为陈旧,存在同质化现象,没有灵活运用课本素材或引入当下热点事件。

3)现实意义

大部分考生没有联系当下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缺乏当下视野,只是一味地强调要“高质量的勤奋”,没有站在现实的角度去谈及必要性和青年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

4)审题立意

①未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含意和逻辑,确立符合题意的中心。

②未能准确理解并处理好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5)结构

①文章结构不合理,谋篇布局欠缺整体考虑,对非重点问题论述篇幅过长。

②段落功能较为庞杂,重点不突出。

【教学建议】

1)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训练学生通过梳理材料行文脉络分清层次,进而提取出写作关键词的能力。

2)强调写作过程中扣材料和扣关键词的重要性,对关键词进行多层次地分析。

3)增材素材积累,强化学生“联系课本素材”和“一材多用”的意识,培育学生的当下视野。

(潮州市金山中学  温欣)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 智领备考新航向 赋能教育新生态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