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高三级政治期末统测试卷质量分析(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 2018-02-07 08:00
- 阅读 2278
蔡伟俊 苏仰贵 刘楚兰
一、命题思路
本次高三期末考试政治命题指导思想是遵循2018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以及市期末命题的要求,模拟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突出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命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素养导向和能力立意,贯彻“一点四面”精神,坚持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和学科觉悟四者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时代性、现实性,尽量做到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1.贴近实际,依纲命题。命题遵循2018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按照新课程标准及市期末命题的要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尽可能贴近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际。命题坚持素养导向和能力立意,贯彻“一点四面”精神,注重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渗透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相关内容。
2.直面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凸显学科特色。命题直面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凸显学科特色,如, 党的十九大报告、网购数量急剧攀升、“去杠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施行、“指尖社交”、“工匠精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善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彰显“学以致用、突出价值观引领”的学科要求。
3.既考查基础知识,又强调综合能力。本次命题考虑到照顾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有些题目的设置比较简单,考查基础知识,要求回归课本。如,选择题的第15、17、19题及主观题的第38题。
同时,考虑到全国卷考查的难度,强调综合能力,突出重要概念与原理的深度理解、阐释和应用。如,选择题的第14、20、21、22题及主观题的第39、40题。
4.注重逻辑思维,设置陷阱,着力考查学科思维品质。命题注重逻辑思维,着力考查学科思维品质。如,选择题第12、13、16、22题。设置陷阱,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政治学科中概念、原理、观点等都有科学的界定。高考命题常常通过设置“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逻辑错误和限定性导语的陷阱,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考查考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本次命题也考虑了这一点,如,选择题第18题的“给青年学生的启示”、第21题的选项“④大脑功能的提升离不开有规律的饮食安排”、第22题的选项“④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主观题39题主体“党”的限定、40题(1)的知识范围“历史唯物主义”的限定。
5.模拟高考,引入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进行考查。命题结合时代发展,引入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识进行考查。如第14题的“杠杆率”,模拟2016年高考全国I卷第12题(该题引入“互补品战略”)引入一个新概念“杠杆率”并解释其含义,要求考生即时学习这一新知,并将这一新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基于具体情境提出新的问题,用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质量分析
38.本题共14分,学生平均得分:4.8
第一问情况是:
①学生多数没有记忆,理解好教材对小康社会新要求的论述,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回答或者乱答,不符合设问要求。
②部分学生能够回答,但3个点回答不全、不精确。表现在“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取得重大进展”这些词眼表述不准确;有的3点答其中之一二;有的答案意思相近,改卷时替代给分,例如有的学生回答缩小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提高收入,完善社保、可持续等有给分。
③本题学生有回答的多是3个主要观点,没有细化,故加分部分没有。(即没有拿到4分)
第二问情况是:
①学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些观点回答较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两个观点答得少。总体而言,主干点能写,但分析不够细化。
②学生回答时没能够将教材理论与实体经济挂钩,理论如何应用到实体经济发展,衔接与联系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③有少数学生能提到“供给侧结构”改革,都有替代给分。
④学生提到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财税政策扶持、品牌战略、自主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等都适当给分,最高的有8至9分。
⑤本设问有的学生答题有些偏离,没有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关键答题。
本题总体来说,一是学生教材夯实掌握还不够,在一轮复习方面,全面细化记忆理解下的功夫不够。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能力仍需加强,背好的理论如何契合应用迁移,学生还较欠缺。
39.本题12分,学生平均得分:4.73
①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党的部分理论点,如性质、宗旨、地位、执政理念的内容,也能写到其他时政语言和理论。
②部分学生审题不准确,因为题目没明确写从哲学角度答题,学生写了哲学的知识,如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部分影响整体、抓主要矛盾等哲理,或者写了政府的知识,如政府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职能、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权为民所用等内容,小部分学生写了民族关系、原则的内容,都0分。当然有部分学生写了哲理后发现写错划掉很多改写党的知识。
③表述不准确,如写党的宗旨与执政理念混淆,写成宗旨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或者写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小部分学生错别字,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
⑤个别学生不分点作答。
⑥一小部分学生空白或写一二句。
40(1)本题12分,学生平均得分:4.29
①部分学生审题不准确,答题范围不明确。有的学生用唯物论的原理方法论作答,用得比较多是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由于这道题的材料一些内容和文化生活有关道德建设的知识一样因而有的学生甚至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如所用的主要观点有: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作品要以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要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等。
②部分学生审题时没有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关键词。因而没能很好地答题所用的主要原理,方法论依据。如:人生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人生价值要提高自身素质;甚至有学生用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多学生作答时只是罗列课本观点没有根据材料具体回答应如何做。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④很多学生没有把原理方法论和材料分很好地结合起来即没有较详细地说明应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只用一句话说明了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要求文艺创作要符合人民的利益;文艺创作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等。
⑤部分学生由于时间紧促在原理方法论的表述上不规范。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作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⑥空白卷较多。
40(2)本小题考查文化生活,共10分,平均分3.1分,最高分9分,只有9人,得0分的考生较多,共475人,占12.3%。
本题从设问“在全媒体时代,《等着我》栏目的推出为什么能带给广大观众更多的泪水和感动”可以大致分析出主要围绕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考点展开。学生基本能答出“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大众传媒”等知识点。
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的答案大篇幅从文化作用角度答题导致分数不高。
②学生审题不准确,知识范围界定错误。回答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继承与发展,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等等,都不给分。
③未能准确表述或无答大众传媒的特点。
④答案中的第三小点“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给人们传递了重亲情、讲友善的正能量,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大部分学生没答。
⑤材料分析能力较差,理论与材料结合不紧密或只有课本理论知识。
⑥理论知识混淆不清,如“文化传播的手段与途径混淆”。理论知识表述不准确,如: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坚持的信念,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⑦个别考生错用哲学、政治模块的知识。
⑧高分人数较少,零分人数较多。
40(3)本题共4分,学生平均得分:2.99
本小题题目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围绕发展先进文化角度写出两条建议,共4分。本题共有3853份有效答卷,平均分为2.99分,标准差为1.03;在有效答卷中,0分的共226份,占5.9%;1分75份,占1.95%;2分465份,占12.06%;3分1816份,占47%;4分1271份,占33%;
本小题难度较小,大部分考生能够从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民,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借助多种形式发展先进文化等方面回答;但空白卷还有226份,1分卷有75份,占总考生的7.95%,反映了考生当中还有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的现象存在;其次,本题答题亮点极少,即结合19大报告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建议很少,反映了考生对时事热点融入答卷的能力还是较差。
三、存在问题
1.答题方面:
①审题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地把握答题范围及问是什么如学生答题的观点不符合答题的范围要求
②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能准确地获取材料蕴含的跟设问有关的知识。如38题不能把握材料所提两个目标跟设问中小康社会有关的信息;没能把握中国工业与实体经济中“大而不强”蕴含了什么信息,因而不能正确选择有关的观点加以作答。
③答案的组织缺乏逻辑性和联动性。如有的同学只是罗列一些课本观点或只概括材料而不能把两者有效地联系起来。
2.课本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把握方面:
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四个模块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或记不好。体现在很多学生作答时找不到课本与本题设问有关观点;作答时不能规范地叙述课本的观点;作答时对设问要求的答题范围有好些观点不清淅。
3.做题时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时间分配不合理,题做不完。体现在空白卷太多。
四、备考建议
1.对于学科知识点,学生应不断查缺补漏,做到能熟悉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还要把握好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升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要继续加强对于曲线、图表、漫画、传导等题型的训练。
2. 对于灵活多变的设问,学生要加强自己的审题能力,和精抓关键词、对应知识点的能力。对于小切口设问方式,学生应首先从知识点出发,力求用知识点将材料中实际出现的问题解释透彻、解决完整。
3.学生必须增强时事的敏感度和熟悉度,尤其在十九大以后,应把握好国家大政方针,并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对国内外时政热点进行分析。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