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地理

潮州市高三级地理期末统测试卷质量分析(2017—2018年第一学期)

  • 2018-02-08 08:00
  • 阅读 1828
分享到:

 

庄楚金   陈晓东

 

一、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命题按照高考的考纲要求,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注重必备的生产和生活常识与表象的积累及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考查。

二、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参与全市集中评卷的学校有潮州市金山中学等9所学校,本文采用的数据是这九所中学的样本。从九所中学考试结果看,全卷平均分52分,选择题平均分23.3,主观题平均分28.8,最高分94分。本次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image.png

    三、学生综合题答题出现的主要问题

36题第(1)小题

(1)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理解有误。如:学生把西风对应到风化作用,把多冻土对应到土层厚,把盐渍化对应到土层薄,把入海口对应到冲积扇。这是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的理解不清造成的。

(2)审题不清,答案不完整。不少学生只回答了土壤“厚度”,而没有回答土壤“肥力”。

(3)用词不当。如:土壤厚度用“高”“浅”形容,肥力用“厚”“弱”表述。

    第(2)小题

(1)审题不精,答非所问。如未能从土壤方面回答“品质好”的原因,或答成苹果“产量高”。

(2)因果逻辑错误。如:分析土壤肥力高,认为是冰川、洋流、风力或风化带来的;污染少,认为是该岛远离大陆,远离人群;有独特营养成分导致果蝇少;火山灰带来独特营养;大气、果蝇少、水质洁最终未能回归到土壤上;植被茂密,保持水土,导致土壤肥力高;人类破坏少导致土质纯净;矿物质多,土壤肥沃等

    第(3)小题

(1)表述不规范。如:有的学生回答肥沃下降、肥力减少、肥沃不足等。

(2)缺少主语。只写营养物质减少。

(3)因果不清、不全,经常是只写“因”或只写“果”。

    第(4)小题

(1)题目审题不清,针对“土壤变薄”的措施写成“增加土壤肥力”的措施。

(2)把“苹果种植”等同于耕地,写成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3)死记硬背,照搬教材上“水土流失”的措施。

(4)游客行为多数能从“控制数量”上回答,但有学生极少能写到“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

(5)“对土层进行人工修复”,许多学生写成培养人工土等。

    37题第(1)小题

   (1)方位判断错误,如学生写成由城区“西南向东北扩展”、由“中部向四周扩展”。

(2)用词不当,不会使用学科专业术语。填海造陆写成“围湖造陆、围海填土、填海建城/楼、屯土造陆、屯海成地”等。

(3)“变化特点”理解成“变化速度”,回答扩大速度快。

    第(2)小题

(1)部分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较差,有效解读和获取信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材料明确注明的土地利用类型“淡水区域”,学生表述成“淡水资源、水产用地、渔业用地”等。

(2)审题仓促或不细,题意审题不清,文字阅读理解能力欠缺。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答成某种用地利用的减少;只强调总体面积的变大,而没有具体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总体概况成生态用地或农业用地减少;“淡水区域”、“滩涂”只强调变化不大,无说明下降的趋势;只描述两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状态,而无说明变化的趋势等。

(3)答题过程缺乏整体思路,导致答案组织无序,答案逻辑混乱等。

第(3)小题

(1)审题能力差,把“地形类型”理解成“土地利用类型”。

(2)获取信息能力差,无法依据图表资料去获取有效信息答题。如“低山丘陵”却判断成“山地、高原”甚至“湖泊、湿地”。

 (3)错别字多。如“丘陵”写成“丘林”等。

    第(4)小题

   (1)表述不规范。如有的学生写“风力资源旺盛、雄厚,风力好”。

(2)概念混淆。如有的学生写”中纬季风,西南信风”等。

(3)答案重复出现。

  4344两道选做题有些学生选做题涂卡的题号与答案不匹配,甚至没有涂写题号而胡乱作答。选择44题环境保护的学生作答的学生较多。

三、复习策略和建议

1.加强近几年全国高考地理试卷研究和指导,向学生灌输“拿可拿之分”的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读和获取的理信息的能力。本次考试中反映了学生这方面能力比较薄弱,在二轮复习中这方面要加强。使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3.要教会学生审题和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题目讲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学生答题方法和技巧,这也是学生得分的关键。在试卷讲评中注重题干的分析,关键词的判断及对应图文信息的联系,整理出答题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

4.在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答题规范。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要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地理学科语言去表述。本次考试反映出不少学生答题没有针对性,用词不当,缺乏关键词,或者语言不简洁,往往答了很多内容,但实际上文不对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训练学生规范的答题与书写

5.培养学生表述的技巧,对学生进行表达方法指导。(1)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担心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答案点以多为善。(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爪哇岛多地震的原因可答为板块交界处,但不能答为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3)条理段落的技巧。回答要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逻辑性要强。做到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但若实在没把握,或担心抓不住要点,则可以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你认为最精彩,最重要的内容易尽可能放在前面,争取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上一篇:关于组织开展潮州市初中地理科中心组下校调 下一篇: 潮州市初二级地理期末统测试卷质量分析(20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