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18年一模政治科质量分析
- 2018-04-04 08:00
- 阅读 2554
潮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广东一模”文综政治质析及备考建议
蔡伟俊、黄红华、陈博、李剑锋、刘楚兰、王明媚、黄仲芝
一、阅卷质析
1.38题质析:考查经济生活
(1)评卷分情况:共14分,平均分5.64分,得分率40.29%,最高分12分,只有7人,11分11人,10分101人,高分层极少(样本数4105份)。
(2)试题思路:本题共有两小问,两问有递进关系。本题较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中国制造取得成功的原因。第二问要求说明我国应如何加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材料的第一段给出的是成功的表现,材料的第二段给出的是与制造强国存在的差距。学生必须从宏观把握,分析中国是怎样做才取得了成功,然后根据第二段材料的质量等问题及品牌、美誉度、知名度、认可度等差距说明应如何加速转变。
(3)评分细则:
第一问: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分或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分
②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分或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2分或鼓励引导产业结构调整2分
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分或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2分
(其他答案,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分、人才强国战略1分。)
第二问:①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分
②加强市场监督2分或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2分
③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2分或采用高的质量标准2分
④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1分,树立中国制造良好的信誉和形象1分
(其他答案,如:弘扬工匠精神1分、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1分、继续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1分。)
(4)存在问题:
第一问:①多数学生只回答材料中的科技的发展,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宏观调控”或“产业结构调整”,极少有学生能回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少数学生由于审设问不清,只笼统回答一个问,没有明确是回答哪个问题。
③部分学生只摘抄第一段材料,而把回答这问的答案写在第二问中。
第二问:①多数学生能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质量”、“品牌”、“认可度”等,但得分也不高。
②部分学生由于没能把握好设问,回答了第一问之后“晕了”,找不着该回答什么了,所以,有的重复了答案,有的改变主体,把主体定为企业或多主体。
③个别学生用政治生活或文化生活模块知识回答。
2.39题质析:考查政治生活
(1)评卷分情况:本题平均4.83分。好的方面:有少部分优秀同学能针对问题利用材料信息准确调动知识有层次组织答案,能拿到10-11分同学约8%。
(2)试题分析: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动宪法修改的,并指出推动宪法修改对建设法治中国有何意义。(12分)
本题完全模拟2017全国1卷39题型(该题已写进2018考试大纲新增题例中),单独一个材料命制《政治生活》主观题,并且问题设置两个问题(比2016年及以前高考题多一个小问),内容关注2018年度大热点“共产党推动宪法修改”、长效热点“依法治国”。
(3)评分细则:
第一问:①中国共产党在宪法修改中发挥领导作用(替代:领导核心作用或政治领导),依据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宪法修改指明方向。(2分)(写执政党1分, 写国家和人民利益1分,抄材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分,总分不超过2分)
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发扬民主(替代:民主执政或协商民主或民主集中制),形成共识。(2分)(抄材料“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1分)
③中国共产党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修改宪法,坚持依法执政,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2分)(抄材料“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1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第二问:①推动宪法与时俱进,更好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进一步引领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分)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替代:法律保障/法制保障)(2分)。
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新高度。(替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分)
存在问题:
①少数同学答错位置,在本题位置答成40题内容。
②一些同学时间不充足,留空白或者写一两句,考试时间监控不足,安排不合理。
③有些同学不能针对问题作答,答非所问,或者不能利用材料信息回答,仅仅罗列党的知识,也没有扣紧话题宪法修改分析。
④有些同学基础十分薄弱,答案完全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纯粹摘抄材料。
3.40(1)题质析:考查文化生活
(1)评卷分情况:本题平均分3.24分,最高分9分,且只有2人,高分层极少。
(2)答题情况:
学生多数能从《国家宝藏》节目通过电视媒体即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形式方面的创新进行分析,说明该做法使文物“活”起来,许多学生能答出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等内容。这一点是答得最好的一点,多数得3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部分学生能涉及,但表述不中肯,学生如答到文物的载体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继承发展等内容,都有适当给分,“民族精神”这一答题点少数学生能提及。
《国家宝藏》节目让人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理解文物的价值,激发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这一表述学生没能答到,但学生能答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自信,有适当给分。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进入人们的心灵,这一点有部分学生能从精神层面回答,但表述不够精确,如答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有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从改卷情况看,该题反馈出学生在材料分析、知识灵活精准运用尚显欠缺,现行高考模式答题的特点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但要结合材料调动运用,精确契合,这是能力的提升点,也是难点。这道题的答题情况正是反映这一实况,学生书本理论读了、用了,但不中肯、不精准,特别是该题“走进现实、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这样的思维层面,学生没能较好展开阐释。故今后在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方面要再下功夫,再提升解题能力。
4.40(2)题:考查生活与哲学
(1)评卷分情况:本题平均分3.18分,最高分为11分,共1人,0分卷多,达521人,基本得分为3—6分区域。
(2)答题情况:本小题主要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入手,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问题却从文化的背景要求考生从《生活与哲学》的对立统一的知识回答问题。从4015份考卷统计看,仅有207位考生能够正确按照考题要求回答问题,占5.04%,其他考生基本上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回答问题,其中最多考生是从对立与同一辩证关系回答问题,此类卷给予2-3分,还有一部分考生是将矛盾观的所以知识搬上去,但基本没结合材料,此类卷给予1-2分,另外部分考生是从《文化生活》的传统文化知识组织答案,此类卷给予0-1分;在全部考卷,还有508位考生是空白卷,占12.38%。
(3)存在问题:从改卷中发现,本小题答卷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错用知识。第二,卷面不洁。第三,要点不分。第四,层次不明。
5.40(3)题:开放探究题
(1)评卷分情况:本题共4分,学生平均得分:2.18。本题共有4105份有效答卷,平均分为2.18分,标准差为0.88;在有效答卷中,0分的共329份,占8%;1分264份,占6.4%;2分1883份,占45.9%;3分1607份,占39.1%;4分22份,占0.5%; 高分层极少。
(2)答题情况:本小题题目要求考生围绕《国家宝藏》的播出引发人们对文物“活”起来的讨论,提出两条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建议,共4分。本小题难度不大,大部分考生能够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或大众传媒等手段创新文物展现的形式,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大如博物馆等文物资源的开放,让文物科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卡通文物形象的工艺品”等方面回答。
(3)存在问题: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述逻辑性差,拋离“文物”这样一主体机械照搬文化创新途径或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而得分不高;空白卷有329份,1分卷有264份,占总考生的14.4%,反映考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科素养不高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
1.答题方面:
①审题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地把握设问的方向,特别是38和39题均设有两个小问,学生的论证阐释、分析、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尽管赋分原则踩点和踩意相结合,关键词与整体表达相结合,但得分率还是较低。
②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能准确地获取材料蕴含的跟设问有关的知识。例如39题,不能利用材料信息回答,仅仅罗列党的知识,也没有扣紧话题宪法修改分析。而有些同学基础十分薄弱,答案完全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纯粹摘抄材料。
③答案的组织缺乏逻辑性和联动性。如部分学生答案只有课本知识,不懂得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语言表达不够精炼,口语化较多。
2.课本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把握方面: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四个模块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和提升。体现在作答时用错模块知识回答;难以结合材料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精确作答;学科素养不高等问题。
3.做题时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时间分配不合理,题做不完。体现在空白卷太多。
三、教学建议
1.关注年度大热点和长效热点。
从课本知识点出发,关注本年度的重大会议,特别是十九大新修订的内容,更新课本内容,并学会运用学科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对专业术语的积累和使用;课本相关知识的调动与运用,如课本中有关宪法的表述。
2.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及近三年高考真题分析。
根据本次一模的情况以及考纲的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政治生活》关注全国1卷高频考点、高频主体等相关知识复习、归纳体系与针对训练。对比2017、2018考试大纲分析变化题型及题例,强化考试大纲题例题型尤其新增题例题型训练。
3.加强审题能力提升训练。
引导学生准确审题,答什么不答什么一定要紧扣问题与材料,不能采取大包围的做法。讲评要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40(2)题中,有些学生连矛盾双方是谁都弄不清楚,甚至认为文物与未来构成矛盾双方。指导学生看清题目的设问方式,切忌脱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时,用笔画好关键词,对应教材的知识点,根据设问要求分点作答。或者教会学生收集高频答案要点,如:现代传媒、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等。
4.加强对材料的研读和思维逻辑的锻炼。
对材料逻辑和关键信息的提取和使用;加强解题逻辑思维锻炼,学会答案必须忠于材料,做到理论与材料紧密结合,且要有逻辑;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一模后加强限时训练,特别是主观题。
通过限时训练,更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解题题型、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老师评卷和讲评时可模拟高考补充评分细则和替代点,鼓励学生尽量能多写点,最好能写完,减少空白卷。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