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历史

以教研员的思维介入教师培训的尝试

  • 2018-05-14 08:00
  • 阅读 2263
分享到:

 

按教研计划,2018年5月9日,潮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科教研员和潮州市方庄澈名师工作室在潮州市金山中学联合举行“部级优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加强历史科组建设,培养有效教研能力为目标,针对市方庄澈名师工作室成员和金山中学历史教研组教师这个学科素养较高的特定群体,采用“课堂观察”模式,尝试以教研员思维介入教师培训,引导参训教师对部级优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教学研讨。

 

人人都是教研员

刘少平(潮州市历史教研员):该课亮点在于教师能抓住《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主题,围绕改革主题层层深入地展开剖析,这种提炼主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和高考应试所必备的,尤其是对于全国卷那道12分的开放题来说更加显得重要。该课史论结合好,但也存在个别细节问题,例如,对苏联历史上的领导人的罗列,缺失了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使学生容易误以为勃列日涅夫后执政的就是戈尔巴乔夫。

丁和熙(潮州市方庄澈名师工作室成员):该课成功,能抓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晓敏(潮州市金山中学教师):这课我特别观摩了课堂的双边活动,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学生的投入态度看能举行有效的双边活动,但双边活动还可以做得更好,因为课堂上不少提问的内容其实在课本上都有,还缺少自己的东西,创造性不够。

赵焕熙(潮州市方庄澈名师工作室成员):该课思路上有突破,有联系中国改革,三个讨论设计比较好,提高了高度,如能加入辩论方式内容更好。

王锡澍(潮州市金山中学教师):该课深有历史味道,史论结合好,有理也有论,课中概括简略,思路清晰,讲课内容能联系现实与时俱进。但从新课标的要求看,精髓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课堂上虽然有讨论但没有发给学生讨论的材料。

胡志刚(潮州市方庄澈名师工作室成员):觉得该课史料运用比较好,而课堂讨论则流于形式,历史解释显得不够。

郑岳然(潮州市方庄澈名师工作室成员):觉得本课中分组活动是亮点但又显随意,在情绪调动上有点被动,学生合作精神不够,师生交流也有不足。

2.jpg

方庄澈(潮州市方庄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观察该部级优课,从录像和课堂观察效果上看,拍到学生正面和面部表情的几乎没有,这皆因没使用两部摄像机所致,今后老师参加各类录像比赛应当注意到这一点;该课中规中矩,又有历史味道,双边活动和课堂讨论都有,现实也有联系。但该课在内容升华上还可进一步,因为教材编排关系,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放进选修一改革史(那样会重复),但它本来就是改革史的重要内容,如能将苏联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总结归纳二者一成一败之深刻原因,则学生在学习中能进一步达到知识的联系与升华;有基于此,课堂观察当先带着目的,做好准备,观察老师又观察学生,探究课材又探究教法与学法,带着一个问题举行课堂观察,那就是:“如果我上这一课,我将怎么上”。

1.jpg

上一篇:用善意观察与评论教学问题 下一篇: 冲刺阶段教学心法磨合――――市高中历史中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