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教材·新教法—潮州市2018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专题研讨会
- 2018-05-28 08:00
- 阅读 2798
简讯:
2018年5月15日,潮州市2018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专题研讨会在潮州市城南中英文学校举行。此次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新时代?新教材?新教法”为主题,以研究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契机,以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一课为依托。本次活动由潮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潮州市、湘桥区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心组成员、湘桥区每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共92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研讨会分为青年教师教学探索课、观看部优课、评课、统编教材教学交流研讨四个部分。
首先,城南中英文学校一年级的陆晓萍老师带着102班的孩子们为与会人员分享了一节探索课——一年级下册第15课《分享真快乐》(第一课时)。教学经验丰富的陆老师运用小学德育课程生活教育理念,以活动为教学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活动体验法、心灵沟通法、思辩分析法等进行教学。整节课,陆老师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四部曲:“魔术激趣感知分享”、“合作体验分享方法”、“回归生活体验快乐”、“课外延伸共享快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直抵孩子们的心灵、撬动了孩子们分享的乐趣。陆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她的循循引导下,孩子们非常投入,既活泼又懂礼、既自信又淡定的“谦谦君子”风范,赢得听课老师们啧啧称赞。许多老师忍不住拿起手机拍照发送朋友圈,把快乐实时分享给更多的人。
研讨会的第二环节是全体参会老师一起观看一节人教版的《分享真快乐》的“一师一优课”2017年部优优课。这节部优录像课执教者是新疆的任丽红老师。版本虽不同,但主题相同,教学要求一致,教学的目的都是重在激发学生愿意分享、懂得分享的技巧,引导学生感受分享的乐趣,养成分享的习惯。任丽红老师的课堂注重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探究,关注学生的精神品质培养,教学有深度。而陆晓萍老师课堂则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心灵与生活体验能力的培养。同课异构,但异曲同工。正所谓“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这两节课给参加研讨活动的老师们,送上别样的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及法治意识培养如何在课堂给予落实的精神盛宴。
课间十分钟,听课老师们顾不上休息,对两节风格各异的课例进行热烈讨论。许多老师体悟良多:教材在完善,教学必须从不同学情出发,勇于创新,才有实效。
研讨会的第三环节是本次活动重头戏:评课。评课在市中心组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评课观点集萃:
庵埠小学陈燕生老师:陆晓萍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能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活动”为教和学的主线,力求做到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探究,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能力,内化成他们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生动性。
枫溪小学吴淡玉老师:陆老师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一条主线,四个版块,点面结合,层层推进。以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展开,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1.灵活处理教材,老师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巧妙地安排活动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快乐。2.创设体验情景,激发情感。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多种情景,通过真情体验展开对话,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刻板的说教,自然地把分享很快乐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内心。 3.回归生活,实施有效德育。老师根据“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个理念,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本节课由分享有魔力作为基石,给孩子们一个分享的机会,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中一些记忆深刻的快乐的事,围绕着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和其他的小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很快乐,和同学们一起玩比自己一个人玩更快乐,感悟和体验各种各样的分享带来的愉悦,树立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习惯的道德情操。本课的一点思考:课堂偏重于学校、家庭方面,缺少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教学的深度可再挖掘,宽度可再拓展。
饶平师范附小张少宇老师:陆老师的课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发自内心深处感受分享的快乐。张老师向老师们抛出两个问题:一年级学生要怎么去分享?人有两面性,什么是分享的合理性?”张老师的问题,也成为活动当天午后中心组成员对教材使用的深入研讨主题。
饶平师范实小詹素梅老师:陆老师能根据教材特点与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采用了以活动与游戏这一主线下的体验法、心灵沟通法、交流汇报法等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与成就感,养成愿意分享的好习惯。同时也通过教学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交流、感悟,知晓分享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该节课重难点突出,师生双边活动活跃,教学效果好,是一节很成功的课。想与大家探讨的是:导入能否不要扣紧魔力这个点,而是扣紧分享这个点?
市绵德小学谢昭鑫老师:陆晓萍老师利用“分享的魔力”为导入,揭示了分享的意义;整个教学设计合理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陆老师能根据小学低年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通过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明晰分享的概念,初步感受分享的乐趣。并能及时捕捉课堂上现场生成的情景作为教学资源,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本课个人的一点看法:是否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可以分享,哪些不可以分享,知道生活的正负面,提高判断能力。
研讨会的第四个环节是统编教材实施研讨交流。这一环节分集中学习和分组研讨两段进行。
集中学习先由城南中英文学校校长、德育中学高级教师李健就统编教材的使用,以《探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与法治〉“和”课堂》作专题讲座。李健校长认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实施以来,城南中英文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实践研究中总结出“对学情的深入了解是‘和’课堂的前提”、“师生的平等交流是‘和’课堂的基础”、“生活德育理念是‘和’课堂的关键”、“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和’课堂的亮点”、“法治意识的逐步养成是‘和’课堂的落脚点”、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和’课堂的助推器”这六个基本共识,坚持以课例及课题研究为抓手,明确要求任课老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作为每一课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构建了有本校特色的师生和谐共振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课堂模式。
潮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蔡伟俊老师对听评课活动作了总结,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要把握两个逻辑。一是要尊重学生生活逻辑。要认识到学生生活圈的逐步扩大,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随着学生生活圈的扩大,朋友圈也在逐步扩大,从父母到同学到其他社会关系,随着生活圈、朋友圈的扩大,学生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要了解到学生的生活历程,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经历(教学资源)、体验现在生活(活动核心)、准备未来发展(教学目标)。要将教材内容变为教学内容,一定要加入学生因素,引入学生生活,更充分地在学生身上挖掘教学资源。二是要理清教材知识逻辑。要了解教材背景(课程标准、编写意图、价值导向),把握教材结构(感知、体验、探究、导行、拓展)。
第二,要处理一对关系(内容和形式)。要明确新旧课改变化,上一轮课改更侧重课堂形式的创新,新一轮课改更侧重学生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转移教学重心,深度解读教材。道法教材在一定意义上是新教材,如何过好教材关,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统编教材的逻辑结构比较严密,把握起来不是很容易,比如《分享快乐》这一课,从感知体验、认识提升、角色转换层层递进,碎片背后有逻辑,你只有把握这种逻辑关系,才能理清教材线索。教学中要站在更高高度把握教材逻辑结构,抓住教材的道德、法治教育点(触及学生灵魂)和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思维辨点(引发学生思考),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要追求学科价值,实现教学意义。激发兴趣、唤醒主体,调动学生学科兴趣;活化思维、挖掘潜能,启迪学生学科思维;浸润思想、点化生命促成学生学科思想。
分组研讨由各片区教研组长组织进行,各小组老师们围绕“道法科如何提高教学实效”的主题,从本校近一年来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教学方法进行交流研讨,思维的碰撞激起了大家深入教研的紧迫感及对新时代道德及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责任感。
此次的市级教学专题研讨会,促进了全市道法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更为潮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扬起教研激进的风帆,一场活动让大家收益良多。
研讨会图片:
陆晓萍老师上课精彩瞬间
参会老师在认真观看部优优课
市中心组老师在评课
城南中英文学校李健校长在做专题发言
市教研室教研员蔡伟俊老师在给老师们做专题教学指导
分组研讨进行中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