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城 ——《围城》整书阅读指导设计
- 2018-08-27 08:00
- 阅读 2633
潮安区宝山中学 黄立荣
【对象】文学社全体成员
【阅读书目】 《围城》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自主阅读现代文,提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2.思维拓展:在小组讨论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
3.知识技能:了解《围城》的基本情节、结构、主题;把握方鸿渐、赵新楣、孙柔嘉、李梅亭等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探究、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学会驾驭语言,作文时能准确、生动、形象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4.情感态度: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围城》的语言艺术特色欣赏和借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简介】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以方鸿渐的个人活动为线索,描绘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该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这样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妙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骨三分。《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因为作者本身是鸿儒,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总之,《围城》是部外行人读来有趣、内行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学情分析】
1.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时间紧、任务重,接触文学经典著作偏少。选择的文本必须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要能引起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围城》结构相对简单,语言诙谐风趣,可读性强,容易为高中生所接受;
2.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从极具张力的语言中去领略中国汉字运用的精妙绝伦,分辨善恶美丑,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任务驱动法
【总体构思】
立足宝山中学学生实际语文水平,结合日常教学情况,利用学校文学社这个载体,以《围城》生动、形象、有趣的现代文文本,带动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此次设计,主要从语言艺术特色兼人物品评、思想内涵等角度对《围城》进行研读。以读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写,注重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促使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的自我生成,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为一个月时间,第二学段为一个半月时间,第三学段为一个月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进城 (通读文本 )
前期准备:
教师应先精读围城,搜集并熟悉、掌握《围城》相关资料;学生每人自备《围城》纸质书一本,笔记本一本(作读书笔记用)。
文本简介:
教师对钱钟书的个人生平和取得成就进行介绍:钱钟书其人多趣闻轶事,这正是中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他求学和治学的传奇性,也正是学生所向往的。这些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触发学生阅读动机。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拜,爱人及书,阅读其著作时自然兴趣盎然。教师同时对《围城》的创作过程、创作背景、文学史定位等做相关的介绍。
熟悉文本:
每个学生均制定一份个性化的读书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自觉通读全书,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了解、熟悉《围城》的基本情节。
组织一次以《围城》情节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以教师口头提问学生抢答为主要形式,检查学生对文本熟知程度。让学生自行对照学月初制订的读书计划,进行自我评价,评定完成情况。
文本摘录: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小说中自认为最精彩的人物描写片段摘录出来,同时将一些存疑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上。教师将每一个学生摘录出来的片段收集,编辑并打印成册,印刷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利用文学社活动时间进行自由朗读,探讨,简单把握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学生的存疑也收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便于在第二学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探究,给予明确的解答。
文本感悟:
在第一个学月的后半段,布置学生每人完成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内容以赏析语言艺术为主,兼以人物形象赏析、情节结构赏析、思想内容分析均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建立简单的整书框架。
第二阶段:观城 (研读文本)
1.学生讨论: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成立探究小组,各组分工,组内再自行分工分工,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角度收集《围城》的相关资料,如语言艺术特色、修辞手法运用、人物描写手法等赏析或探究资料,其中以语言艺术特色为主要探究方向。
然后结合进行文本研读,进一步熟悉文本,开展小组内交流探究,总结《围城》语言艺术特色和语言的表现手法,得出结论。
2.读书分享:
利用每周一次的文学社例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发言,畅谈本小组的读书心得和探究成果。每次读书心得分享安排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每小组发言完毕,其余小组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议。教师最后对所有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
3.教师指导:
利用文学社集体活动时间,教师本人或邀请资深语文专家开设《围城》“语言艺术赏析”的讲座,或者播放一些专家学者解读《围城》的讲座视频,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指导学生从更多角度更多途径去探究《围城》的语言艺术。
4.文本改编:
《围城》人物语言幽默滑稽,适合表演。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选取原文任一情节,将原文改编成小品或剧本,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在本学月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上进行演出比赛。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将学到的理论、技能应用到创作中来。
5.配音比赛:
《围城》曾被拍成电视剧公映并引发热潮。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截取相关视频,进行消声处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剧本进行配音比赛,配音以普通话为主,潮汕方言不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配音的过程中更深刻感受中国汉字内在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6.撰写论文:
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挖掘文本内涵,及时记录,整理感悟和心得,将之连缀成文,撰写全书的读书笔记,围绕《围城》的语言的语言艺术特色,撰写读书笔记。要求立足原文文本,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进而形成学术小论文。
示例:
“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说话常有“Tiens!”“Ola,la!”那些法文慨叹,把自己身躯扭摆出媚态柔姿。她身体动一下,那气味又添了新的一阵。鸿渐恨不能告诉她,话用嘴说就够了,小心别把身体一扭两段。”——钱钟书《围城》原文
结论:
比喻、夸张等修辞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
反讽手法的运用营造诙谐风趣表达效果。
第三阶段:出城 (悦读文本)
重读文本;
让学生重新通读全书,回首初读时存疑之处是否已得到明确的答案,如存疑仍在,则及时在小组内提出,小组探究、解决。如还不能解决,及时和教师交流。
学生在阅读过程如有所悟,要及时捕捉灵感的火花,用红色笔在句旁空白处作标记,写批注,注解,加阅读心得,通过思考获取更深刻的感悟。
推选优文:
在组内成员互评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组内评出五篇优秀小论文,在课堂、教室宣传栏、班级公众号等处进行优秀读书论文展示。
辩论比赛:
为加深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从文本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取辩题让同学们进行辩论比赛。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点燃激情,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拓展思路,培养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反应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示例:
辩题:
“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是否有真爱”、“方鸿渐和孙柔嘉最后是否会分开”。总结:
方鸿渐和孙柔嘉由“不爱到爱再由由爱到不爱”这一过程恰好充分地体现了题目“围城”的内涵: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在城内的人想冲出来。
创作比赛:
因为《围城》是开放式结尾,所以可举行一次以“续写《围城》”为主题的创作比赛。评比时以语言接近原著为优作标准。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检查学生在“整书”阅读过程当中是否真真正正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成果展示:
将整个“整书阅读和研讨”过程中形成的读后感、读书笔记、征文、剧本创作等文字材料集结成册;将视频材料,活动照片等整理存档。并根据各小组和个人表现,评选一个“读书先进小组”和五个“读书先进个人”,报学校教研室予以表彰和奖励。
教学反思:
当前的高中生绝大部分没时间也没兴趣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多读经典。《围城》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使它容易为高中生所接受,该书的语言运用也堪称是白话文著作的典范。《围城》还被改编成电视剧,为我们在研讨文本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直观素材,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解读视野,有利于我们发掘小说内涵。学生在阅读中,在活动中,深深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浓厚,活动参与度高,创作热情高涨,实实在在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限于执教老师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限制,一些地方仍不够完善,如个别小组组员语文素养跟其他小组差距较大等,影响了教学效果,以后仍将继续探索,对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本教学设计获得潮州市2018年“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