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纲靠本 注重能力考查
- jys
- 2019-09-23 10:58
- 阅读 1029
依纲靠本 注重能力考查
----2019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分析及下一年度复习备考的若干想法
黄仰奕
2019年高考生物试题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试题总体难度不高,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紧贴课本,没有出现偏、难、怪题,大多数试题贴紧课本,贴近现实,侧重基础知识、核心概念的理解、综合分析、运用和实验探究思维能力的考查,在强调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多方位考查的基础上,凸显生物学科鲜明特色,聚焦科学探究,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引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保持一贯的风格特征;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倡导学以致用、开拓创新,体现了高考在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能力考查、助推素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对中学生物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 、考点分布及难度比例
近五年全国卷理综生物试题考点分布:
题型 | 题号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单选 | 1 | 细胞中的核酸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间信息交流、细胞膜的功能 | 膜的结构功能 | 细胞凋亡 |
2 | 植物激素-生长素 | 物质运输的方式、ATP | 课内实验试剂及用途 | 细胞中的核酸和蛋白质 | 中心法则 | |
3 | 内环境稳态维持 | 酶活力测定 | 植物激素的作用(实验分析) | 根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 植物生长 | |
4 | 生态-群落 | 神经传导与传递过程 | 免疫中的过敏反应(实验分析) | 药物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实验分析 | 神经和激素调节 | |
5 | 蛋白质 |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 种群数量变化 | 伴性遗传 | |
6 | 遗传概念 | 人类遗传病、基因频率 | 遗传规律的运用 | 微生物培养与遗传变异实验分析 | 种群数量增长 | |
填空 | 29 | 光合与呼吸 | ATP、DNA结构与复制 | 核酸的化学组成、DNA和RNA病毒的鉴别(实验题) | 进化与生态 | 植物激素与代谢(实验题) |
30 | 神经—激素调节 | 光合与呼吸、变异 |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排尿反射 | |
31 | 生态学 | 免疫、细胞物质输入输出 |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 小鼠水平衡调控 | 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和信息交流 | |
32 | 遗传定律 | 遗传相关实验 | 遗传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 遗传规律的分析推断与实验设计 | 遗传规律 | |
选做 | 37 | 细菌分离与计数、定量实验设计方法 | 微生物培养 | 生物技术实践 | 微生物培养 | 微生物技术 |
38 | 细胞工程 | 基因工程 | 现代生物科技 | 基因工程 | 基因工程和PCR技术 |
2.各模块中考点分布及占比:
考点 来源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
题号/分值 | 总分 | 比例 | ||||||
选择题 | 非选择题 | 总分 | 比例 | 总分 | 比例 | |||
必修一 | 1、3 (12分) | 29(12分) | 24分 | 26.7% | 32分 | 35.6% | 21分 | 23.3% |
必修二 | 2、5 (12分) | 32(11分) | 23分 | 25.6% | 18分 | 20.0% | 28分 | 31.1% |
必修三 | 4、6 (12分) | 30、31 (16分) | 28分 | 31.1% | 24分 | 26.7% | 26分 | 28.6% |
选修一 | 37(15分) | 15分 | 16.7% | 15分 | 16.7% | 15分 | 16.7% | |
选修三 | 38(15分) | 15分 | 16.7% | 15分 | 16.7% | 15分 | 16.7% |
3.近三年必做题部分实验题比分:
时间 | 题号 | 分值 | 比例 |
2017年 | 2、3、4、30、32 | 39 | 52.0% |
2018年 | 4、6、30、31、32 | 41 | 54.7% |
2019年 | 2、6、29、32 | 35 | 46.7% |
4.试题难度及比例:
题号 | 必做题 | 选做题 | ||||||||||
1 | 2 | 3 | 4 | 5 | 6 | 29 | 30 | 31 | 32 | 37 | 38 | |
分值 | 6 | 6 | 6 | 6 | 6 | 6 | 12 | 8 | 8 | 11 | 15 | 15 |
难度 | 低 | 中 | 中 | 低 | 低 | 中 | 高 | 低 | 低 | 中 | 中 | 低 |
比例 | 必做题:低档题5题,共34分,占全卷总分37.8%;中档题4题,共29分,占全卷总分32.2%;高档题1题,共12分,占全卷总分13.3%。 |
二、试题特点和高考解读
1.依纲靠本,突出理解
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点内容、学科主干知识的透彻理解的考查,全卷有不少题目的设计或答案来自课本。试题主要出现的知识点有:必修1的细胞的物质基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代谢与生长、细胞的凋亡等;必修2的遗传基因的表达、遗传基本规律、伴性遗传等;必修3的种群数量变化、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和人的神经-体液调节、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和信息交流等;选修3的基因工程和PCR技术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考点。
如第1题,本题以细胞凋亡的概念为切入点,考查了胎儿的发育、细胞的自然更新、病原体的感染以及基因的影响与凋亡的关系,都是课本中较为基础的知识,虽然简单,但涉及多处课内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须掌握好课内的相关知识点,才能正解解答。
又如第30题,本题以人体排尿反射为切入点,考查人体在排尿反射过程中的神经活动的基础知识。难度不高,但很好地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突出学以致用的考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理解生命现象。
2.突出主干,注重综合
今年的试题继续保持往年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生物知识的透彻理解、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活学活用。今年题目的难度比去年要低一些,但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方面仍然是很突出的,这对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如第2题,以体外用实验的方法合成多肽链的切入点,考生要从题目提供的五项材料,结合题目的要求,联想课内知识,选出正确的材料,题目既涉及同位标记,又涉及蛋白质合成和中心法则及相关的酶,这些都是高中生物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制融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必须熟练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又如第3题,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多种代谢的综合表现,特别是光合作用,考生首先要明白植物体重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由此再联想到光合作用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贮藏在有机物中,从而实现植物体重的增加。本题表面上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但需要考生综合植物体的各种代谢,全面分析,要清楚鲜重和干重、要明白吸水与吸收无机盐、要分析有机物的合成与能量的贮藏、要明确有机物合成的原料是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题目的难度不高,但综合性不小,题目的设计新颖。
3.联系实际,强调应用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设计特别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考查,要求考生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生活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些能力包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如第4题,本题以动物受惊吓时体内的神经、激素的活动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动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神经和激素的综合作用、动物的应激表现。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很贴近的题目,这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会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又如第31题,以果园生态系统为例,考查食物链、种间关系等生态系统基本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反映出生物防治害虫方法快速高效、环境友好的特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导向。
4.重视实验,注重思维
全卷第2、6、29、32题都涉及实验,共35分,占必做题分值的46.7%,占全卷总分的38.9%。试题的设计侧重对实验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充分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结果等,紧紧抓住实验变量、实验测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分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素养。
如第29题第(3)小题,继续延续前几年的实验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实验的、原理之后,才能合理设计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而推出相应的实验结果。此外,学生还要明白“实验思路”要回答的是什么,实验的全过程与实验思路的回答是不同的。
当前,实验教学仍然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大薄弱点,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素养包括二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生物实验思维能力。在教学和复习中,既要尽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又要配合适量的训练和讲评,并加强归纳总结,只有这样,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素养才能得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解答实验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6.选做不难,突出基础
选做题38题与去年对比,总体难度有所下降,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主要是考查基因工程、DNA复制和PCR技术方面的知识。
三、下一轮备考的若干想法
2020年是现行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估计在命题上会维持相对稳定,因此在新一年的复习备考中,“重视基础、培养学科能力、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然是复习备考的重点。具体应做好下面几方面:
1.深化概念和过程的掌握和理解,夯实基础
严格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打好基础,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过程。透彻理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的内涵外延,理解概念从哪里来,怎么运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概念的核心,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适当进行重要概念间的比较和内在联系的整理归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内化概念。注重各种过程的归纳、总结和比较,逐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
2.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构筑体系
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构筑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和落实,提高审题能力和学科内综合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解题的规范性。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概念图、目录索引、关键词串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疏理,形成知识网络。如利用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构建和学情的自我监测,让学生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所有相关知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3.注重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活学活用
今年的全国卷仍然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在新一轮的教学复习中,在注重基础知识强化落实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思考分析,多让学生陈述观点,多让学生动手写;结合学科主干知识去创新情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实验、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等实际问题。通过课堂上的点滴渗透,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此外,课堂上多渗透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生命规律,逐步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课后训练,有意识地增加与新课标卷考查特征相近的训练题的对接,检验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渗透、引导、培养、训练,学生才能慢慢理解生命的本质,才能慢慢领会生物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
4.加强实验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会探究
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实验的分值较去年减少,但仍然占全卷分值的30%,实验考查在仍然高考中的重点,而且全国卷更侧重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考查,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实验思维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实验教学应从高一就重视起来,在高三的复习中,实验教学更要贯彻备考全程,实验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重要操作细节)、实验仪器和用品、实验变量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挖掘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变量;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测量指标;理解相关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领会操作意图。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在准确提取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考虑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等,在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叙述中,要用严格规范的专业术语表达,实验结果预测要科学全面,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得到的结论。学生可以通过例题解析和规范练习来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有条件的话,开放实验室,用新视角观察已做过的实验,做到巩固基础上有新收获、新发现,以实验带复习,并能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对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改编,设计新的实验组合。加强实验设计的专题综合复习和训练强化,使学生掌握好实验题的解题规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题的解答能力。
5.提高训练讲评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实效
复习备考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性地使用教辅,深入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针对课程标准、考纲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针对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易错点,精选训练题,多选用情境真实的题目,合理利用高考真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典型题的审题、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多开展“举一反三”、“举三归一”的变式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多引导学生进行考后自我分析和反思,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下阶段的复习备考的方法策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选择题和选做题的训练,选择题定期进行限时训练、选做题在月考中不回避等,通过日积月累来提高选择题和选做题的得分率。重视对参考答案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把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比,多思考,多问为什么,点滴积累,逐步提高文字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条理性、规范性,提高得分率。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