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潮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0-01-17 09:58
  • 阅读 2309
分享到:

潮州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卷质析

 

潮州市高三期末测试语文卷,命题形式尽量模仿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1卷,有利于考生更好地稳定地发挥。市九所学校的选择题平均25.4分,主观题平均71.63分,全卷平均97.03分,难度0.65。试题难度合理,较好地反映了考生的语文水平。

一、选择题质析(潮州华侨中学陈树锦老师)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平均1.91分,得分情况正常。

第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分析把握能力。平均2.55分,得分情况较好。

第3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把握能力。平均2.68分,得分情况较好。

以上三题,考生整体得分较好,鼓舞了考生。但与历年高考试题比较,此次论述类的难度偏低。

第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平均2.56分,得分情况较好。

第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平均1.2分,得分情况略差。本题选错误的一项,正确答案D项。“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曲解文意,原文为“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道题有一定的模糊度,属于“偷梁换柱”,考生如果想当然,不仔细分辨很容易上当。

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平均2.4分,得分情况较好。

第10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平均0.40分,得分情况相当差。“罪人系都察院狱者”是定语后置,译为“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实际上不少考生没有弄清楚这个句式,错误地选择A项。可见考生对文言句式,或者说对定语后置掌握不扎实。

第11题,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平均1.02分,得分情况较差。这提醒我们,对古文化常识的复习要适当深入,逐步推进。

第12题,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平均1.27分,得分情况较差。文言文的复习还要持之以恒。

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平均2.57分,得分情况较好。

第17题,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又音节词,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平均1.68分,得分情况较差。这说明对词语的复习要强化,不强轻视。

第18题,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平均2.34分,得分情况较好。

第19题,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平均2.82分,得分情况相当好。

二、主观题质析

㈠实用类第6题(饶平侨中夏一烽老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与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分析】

本小题只要求考生归纳概括“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没有涉及“评价”与“探究”;试题难度不大,几乎是一道“送分题”。

【答题情况】

本小题满分6分,九校平均4.42分,难度系数0.74。其中满分(6分)卷162份,占比1.9%;5分卷4549份,占比53.3%;0分卷103分,占比1.2%。

【答题优点】

    1.答题思路清晰,表达有序。绝大部分考生的表达是: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依材料顺次作答,清楚明确。

    2.能准确寻找和判断文中关键信息点与得分点(主要是“关键词”)。比如,材料二中的“特点”,材料三中的“问题”“风险”等。

【典型问题】

1.理清语段内部逻辑关系(或者说:语段内在的隐含层次)能力欠缺。比如,材料一,实际上是从“全球”与“中国”两个角度来阐释的,但答卷中,从这两个角度来归纳概括的不多;考生大多只强调“中国”角度,从而导致答案要点不全。

2.归纳概括能力不强。大部分考生能找到答题区域,但只要该区域没有出现显性的“关键词句”,一部分考生就只会做简单的压缩,或者是从中去摘抄几个词语,不会用文本之外的词语来准确地归纳概括。比如,材料一第一段的两句话:“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不少考生只会简单地压缩为“启动智慧城市计划是为了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或挑战”,而不会概述为“智慧城市产生的背景或原因”这类词句,没能真正体现出“归纳概括”的精髓。

概括能力不强,还表现在答案的文字量上。部分考生答题区域字满、句满,答案臃肿不洁。

3.少数考生“标点”意识较弱,每个答案小点末尾都无标点符号。

【备考建议】

1.帮助学生理清语段或文章的层次结构(尤其是隐性的逻辑结构)是复习备考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学生理不清语段和文章的层次结构,必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其基本内容和中心内涵。

2.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是复习备考的难点和重点,因为在考题之中处处有体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只属于能力层级里的C级,但要真正“整合”得简洁、准确也并非易事。“整合”即归纳概括,不是语用题里面的“压缩语段”,它重在“概括”。“概括”是“压缩”的升级版,源于“压缩”又高于压缩。

㈡文学类第8题(饶平二中张春燕老师)

【命题立意】

本题“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鲁迅的小说《明天》中鲁镇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及作用,并要求简要分析。由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熟悉度较高,且选文阅读难度也不大,因而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和主题把握基本准确,得分情况良好。

【答题情况】

本小题满分6分,平均3.48分,难度系数0.58。其中满分(6分)卷0份;5分卷413份,占比5.03%;0分卷161分,占比1.96%。

【答题优点】

    1.学生对“众人物”的形象“冷漠无情”的把握大致是准确的。

2.人物作用分析上绝大多数学生能从“衬托主要人物”“主题”“社会环境”“情节”等方面寻找角度分析作答。

【典型问题】

1.缺乏题干意识

①学生对“众人物”的形象“冷漠无情”的把握大致是准确的。只是部分学生没能抓住题干中的第一问:“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显然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概括出区别于主要人物“单四嫂子”的“一众人物”的共同特征,而部分学生只粗抓题干前半部分,把四个人物逐一进行分析,造成答案组织中的重复啰嗦又答非所问,似是而非。

②题中中还要求“请简要分析”,又是一幅“众生相”,那么出题者明显的意图是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强化其“整合”意识。而本次答题,基本上没有学生能够认识到四个次要人物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典型热点。只要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多些思考,加入“整合”,显然不难发现:“何小仙”和“店伙”一些细节上的相似点,他们更明显的表现出置身事外的冷漠,他们是盘剥者;“王九妈”和“老拱们”等则是底层百姓,面对“宝儿”的死,他们是凑热闹式麻木的自私。

2.学生对人物“王九妈”形象特点的把握有分歧

不少学生认为“王九妈”是个善良、热心、有同情心的人,是冷漠社会的一抹亮色。显然,粗读文本时,“王九妈”在“宝儿”死了,“单四嫂子”嚎啕大哭时,自发地组织邻居帮忙安葬“宝儿”确实是一个“热心”人,但细读文本,又应该发现一些“鲁迅式”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发命令”“作抵”“替……借钱”“备饭”等,细细推敲又要看出鲁迅笔下人物的复杂性,“王九妈”依然摆脱不了一些小农心理的劣根性。

3.人物作用上

学生基本能从“人物”衬托的角度和小说“主题”的角度来答题,但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答的学生较少。这应该引起重视,从答题上反映出学生对小说“环境”的概念把握不够透彻,很多学生可能认为“环境”就只是指向“自然环境”,而忽略了“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而小说一开篇就先交代了“鲁镇”是一个……,那么众多的人物自然是这个特点叙事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

【备考建议】

既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强化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模式;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真正读懂一篇小说,避免答题时流于表面,拼凑术语。

㈢文学类第9题(饶平二中沈晓萍老师)

【命题立意】

    本题属于标题探究类题目,考查作者拟题的用意。

【试题分析】

题目要求探究以“明天”为题的用意,实际是在明确标题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其作用。

从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看,①③点主要是从主题表现的角度去探讨,第②点结合人物形象进行探讨,结合该考点的复习和学生的实际,改卷时对参考答案做了补充:

   “明天”代表将来,是一种希望。

①从人物的角度看,主人公单四嫂子总是幻想着“明天”会变好,靠幻想来摆脱现实的悲惨,事实证明这样是没有“明天”的。

    ②从情节的角度看,对于“明天”的期盼散落在小说各部分,照应了标题。

    ③从主题的角度看,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单四嫂子”,还是漠然视之的众人,整个社会这样的民众必然是没有“明天”的,“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就得“在这寂静里奔波”,鲁迅之“呐喊”,意在以现实的悲惨来唤起对这病态的社会的“疗治”。

从艺术效果看,“明天”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美好的希望,而小说的情节却展示出一个悲惨的现实,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答题情况】

    满分6分,平均2.97分,难度0.495。试卷总量8529份,0分卷213份,1分卷230份,2分卷1653份,3分卷4098分,4分卷2185份5分卷149份,6分卷1份。多数考生答题立足于人物形象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优点】

    1.多数能从第7题的D项提炼出主题: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2.部分学生关注到“明天”预示的美好希望与现实的悲惨形成反差,答对比、反讽手法的运用。

【典型问题】

    1.答案组织没有分点,书写潦草。

    2.答案未能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套话、空话太多。如1分卷,“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行文紧凑。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黑暗社会的思考。”“用鲜明的题目突出了作者的忧虑,批判中国封建社会。”

    3.未能加以概括提炼。如2分卷,“明天象征光明与美好,单四嫂子幻想到了明天,宝儿的病就好了,但是明天却非常慢,最后这个明天带来的却是更加痛苦的,儿子的离去让她生无可恋;渲染气氛,与结尾的悲惨形成鲜明对比。”

    4.未能结合小说主旨去分析作者拟题的用意。有部分考生认为明天是希望,单四嫂子期待明天,明天总会到来的,一切还有希望的,未能看到人物耽于幻想,是没有希望的。如分析标题对人物的表现时,“表现单四嫂子的勤劳、隐忍,祈望明天,表现她对宝儿深厚的母爱。”

【备考建议】

    1.强化学生审题意识,善于从题干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1919年前后”这个背景;如《呐喊》这个集子鲁迅的写作意图;如“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明显的反差等等。

    2.落实结合文本分析及规范答题,如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从哪些角度入手,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以避免空话。答案应明确分点。

    3.明确小说主旨的指导意识。答题时答案的组织应以主旨为指导,来加以验证。

㈣文言翻译质析

第13⑴小题 (潮州市金山中学杨敏老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言文的理解又取决于根据上下文对文中关键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理解。

本题选取的是传主的一段经历,有起因、经过、结果,其中的关键实词是“下吏”“白”,关键虚词是“以”“已”,重要句式是被动句。

参考答案是: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

补充评分细则如下:

1.解词部分,3分。“见”能体现被动, 翻译为“受到” 、“遭到”、“ 被”等,均得1分。“下吏”翻译为“交付(交给、移交)司法官吏(相关官吏)”, 可得1分。“已”翻译为“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过后”“之后”等可得1分。

2.大意部分,2分。本题句意分落在事件的起因、结果上,其中“得白”能翻译出“清白”“洗清”的意思就得1分。

答题情况

    满分5分,平均2.71分,难度0.54。

答题优点

42.5%的考生得3分,24.7%的考生得4分,说明大多数的考生已具备较好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做到字字落实。

【典型问题】

    1.能得满分的极少,主要是“下吏”这个词语考生不能正确理解,一般理解为“下面的官吏”“被贬为下吏”“下狱”“下放到吏部”等;

    2.有不少学生没有补出整个句子的主语或错误判断主语是其他人如“王汝霖”;

    3.错别字问题突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诬蔑”写成“诬灭”,“诬陷”写成“污陷”。

备考建议

1.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整体理解文本的能力。

2.巩固并扩充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词汇量。

3.强调翻译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4.书写要规范正确,完成后要检查,做到文从字顺,避免因粗心导致失分。

    第13⑵小题 (湘桥区南春中学林梓德老师) 

答题情况

    满分5分,平均2.03分,得分率40.6%。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延”“简”“报”的翻译。

命题立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

    1.实词义3分:“延”翻译为“邀请,延揽,聘请,迎请”得1分。“简”翻译为“挑选,选拔”得1分。“报”翻译为“批复,回复”得1分。

   2.句意分2分:翻译出“公赏罚,择守令”大意,1分。翻译出“优诏”大意,1分。

答题优点

考生基本上能补充句子主语,翻译出句子大意。卷面也比较整洁。

典型问题

    关键实词不少考生不能落实,实词积累不够。而且课内知识迁移能力太差,以题解题能力也不强。

【备考建议】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部分固定考查的题型,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延”“简”“报”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㈤诗歌鉴赏质析(潮州市绵德中学吴洁老师)

    第15题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对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鉴赏,尤其是艺术手

法的鉴赏,属于炼句题。

试题分析

    学生需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使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写出句子大意和感情各得1分,手法4分,每个手法2分,其中点明手法1分,分析手法1分。“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色彩组合”、“色彩对比”、“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等手法不得分。

答题情况

    满分6分,平均2.42分,难度中等。

答题优点

    多数学生能理解句子大意,感知句中蕴含的时光流逝之意和悲伤之情。

典型问题

1.只答出句子大意和表达的感情,未能答出手法。学生得分集中在2-3分的区间,多数2分卷的考生纠缠于句意和感情,重复分析,对手法这一得分点只字未提。

2.只点出手法,对于手法未加以分析。

3.手法理解有误,如回答虚实结合和比喻等。部分的学生的手法名称有错别字,如将“拟人”写成“似人”。

4.一部分学生认为红和绿呈现出了生机盎然的美好春景图,以乐景衬哀情。

0分:表达了作者平静的内心,看淡功名利禄,所有荣华富贵让人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就像已成熟的樱桃和芭蕉。表达了作者一生的感悟及看淡一切,只想归乡,平静地生活下去。

1分:①通过对流光、樱桃、芭蕉等景物的描写,塑造了一副时光来去匆匆、转瞬即逝的画面。②写出诗人对时光易逝,自己在外漂泊的感慨与惆怅;③世事无常,人在这浩瀚的世间,也就显得渺小,时光一去不复返,而自己又何时才能回到故乡的无奈;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很多事自己无力改变的无奈与哀伤。

2分:①时光的流逝容易把人抛弃,红的是樱桃,绿的是芭蕉;②运用拟手法突出作者感叹时间过得快;③隐喻了作者在异乡的漂泊之感,思念家乡的情感。

3分:运用拟人手法,把人们在时光中流失描写得生动形象,突出了随时光的人被动、无奈之情;“红”“绿”写樱桃、芭蕉变成熟,使动用法使得诗文中意象更生动,且两句对偶、工整。

4分:时光不待人,时间飞逝,樱桃红了,芭蕉绿了。①手法妙,运用拟人的手法,“抛”将时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之飞快、无情。②长短句结合,对仗工整,红对绿,樱桃对芭蕉,读来有音韵美。③色彩鲜明,意象组合妙,红、绿分别准确写出樱桃、芭蕉的颜色,给读者以色觉上的渲染;④表情丰富,既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叹,又借“樱桃”“芭蕉”写出了思想之情、漂泊之苦、思归之切。

5分:①这句词的意思是,流光总是容易把人抛下,一下子樱桃都红了,一下子芭蕉都绿了。②这句词把时光流逝得飞快,一下子,用大自然的自然规律来表现这种效果,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流光拟人化,其中“红”“绿”用得尤为传神,两字采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植物生长的过程。③采用拟人手法,使时光富有人情味,也生动写出了时光的飞逝。

6分:①将“流光”拟人化,赋予人的行为动作及情感,使樱桃变红。使芭蕉变绿,化无形为有形,使之更为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②表明随着时光流逝,事物变迁,词人心中蕴含有无法排解的漂泊之感、思归之请。③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就连樱桃都红了,芭蕉都绿了,表现词人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备考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基本知识的积累,如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要准确掌握各艺术手法等。

2.引导学生进行基本题型的积累,面对经典题题型时,具备一定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㈥默写质析(瓷都中学佘少青老师)

命题立意

    理解性默写,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性默写。做题时,一定要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和易错字形。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默得准、写得对、看得清。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不能潦草,不要卖弄书法。本题应注意“腊、豚,臾、也、驾、匏、属”等字的准确。

答题情况

    满分6分,平均3.98分,难度0.66。   

答题优点

    理解准确,默写正确,大部分人书写字体端正,清晰, 得分率较高。参评8529人,得4分2141人,占25.1%,;得5分1659人,占19.5%;得6分1830人,占21.5%.

典型问题

    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这次默写写得较好,但第(1)句的“腊、豚”一些学生字写错,把“腊”写成“叟”,“豚”写多了一点”;第(2)句的“臾、也” 一些学生字写错。把“臾”写成“谀”;“ 也” 写成“矣”;第(3)句的“驾,匏,属”一些学生字写错。把“驾”写成“架”,把“匏”写成“袍”,把“属”写成“嘱”。

备考建议

    1.要能熟背考纲要求的篇目;

    2.要理解内容;

    3.要抓住题目中提示性的词语或句子;

    4.句要写得对、字数要不多不少;字要写得准、字形要笔画清晰,看得清,不能潦草。

    ㈦语用第20题质析(潮州市高级中学彭洁老师)

命题立意

    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试题分析

    本题中心集中,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三个空的难度逐个加深,有明显梯度,题目质量较高。

答题情况

    满分6分,平均3.36分,难度适中。

答题优点

    1.绝大多数能理解段落大意,抓住“垃圾分类”这个关键词造句,第一空完成最好。

    2.第二空大多数考生也能答出对有害垃圾的处理。

典型问题

    1.部分考生对语段重心理解有所偏移,比如把垃圾分类的作用理解成“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2.概括归纳能力不足,比如第二空中未能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归纳成“有害垃圾”。

    3.第三空未能从上下文归纳出“垃圾分类”和“环保”两个词。

备考建议

    1.在备考中应强化对语段的整体解读能力的训练,强调在把握语段中心的情况下去推测空白部分内容;

2.各处空白部分的关键词一定要从上下文中抓取或进行提炼归纳,切忌自说自话,以为念着通顺即可。

3.要通过典型例题进行方法归纳,以适当的题量进行巩固。

    ㈧语用第21题压缩语段(潮安区松昌中学陈丽璇老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主要考查理解、分析 、概括 、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对一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保留关键信息。解答压缩语段类题目,考生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本题选文是新闻,根据体裁特点,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目的、影响)主要在导语、结语部分,即第一、三两段,考生应在这信息区间提取关键信息。

答题情况

满分5分,平均3.03分,难度0.6。

典型问题

    1.陈述对象错误:该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沉船出水瓷器”,许多学生答成“国家博物馆”“泮庐集团”“ 泰兴号沉船”,如“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艘中国商船,对研究19世纪中国历史情况有重要的价值”“ 泮庐集团将拍卖所得的部分泰兴号沉船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2.关键信息遗漏,旁枝内容较多:如“以青花瓷为主,兼有少量白釉瓷,褐釉瓷,红绿彩瓷等多件瓷器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3.以偏概全:如关键信息里面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内容比较多,许多学生不能概括,就随意选其中一点做答,答成“对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有重要价值”“对外销产品结构有重要研究意义”等。

备考建议

    1.压缩语段在去年是个重要考点,我们在备考中也应重点关注,适当加强这一考点的训练。

    2.压缩语段训练中要让学生明确压缩语段的分类(记叙类语段、议论类语段、说明类语段),掌握把握不同文体语段主要信息的方法,做到有针对性地解题、答题。

    3.复习过程中多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㈨作文评卷质析(潮州华侨中学丁伟俊老师)

试题分析

此次期末作文属言论型材料作文,考生要在全面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对两则材料进行简单比较,说出更喜欢哪一则,阐述态度和理由。

第一则材料: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关键词:永远、追寻意义。考生可以从人生方向、价值、个性、追求等角度写人生意义,但要注意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是立德树人等正面积极的价值倾向,如果写成对归隐、出世、金钱、利益等的人生追求则不符合题意。

第二则材料:第一层:人生的意义是让你周围的人感到生活更加美好。第二层: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处于“生而平凡”、“ 小有所成”、“ 身居要职”等不同境遇(条件、遭遇、境况等),都可以让家人、团队、社会和国家更好。两层合并概括:无论是何种境遇(条件、遭遇、境况等),人生的意义就是让你周围的人感到生活更美好(利于他人、利于社会)。

评分标准

1.此次作文最高分不要超过55分,平均分控制在44分以上。超过700不足800的每50字扣1分,600-700字看完篇与否酌情给分,不能上二类,500-600字就25-30分,400-500字就20-25分,400字以下就数行酌情给分。

一类文48以上,立意深刻,层次清晰,素材丰富,语言生动,扣题紧密。上一类的文章要体现现实意义,于时有补,书写工整,标题好,有引用名言、素材使用多的文章可酌情提分。

二类文43-47,立意较深刻,素材较丰富,语言较生动。

三类文36-42,能扣这次作文要求写作,立意较准确。

    四类文35以下。

    本次作文,应尽可能拉开分数差距,争取不多打中间分。

    2.结合语言、内容的情况,按下面三个要求进行赋分:

    ①能点出“人生的意义”,字数800字以上。

    ②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

    ③两则材料有进行简单比较,或者能说出更喜欢哪一则。

    满足①,可得38-42分。

    满足①②,可得43-47分。

    满足①②③,可得48分以上。

    3.两则并重全写,不超过38分;只写一则材料,最高不超过47分。

答题情况

第22题小题:作文,分值:60分,统计8529份试卷,平均分:42.86分,难度:0.71。

典型问题

    1.标题不好:追求意义的人生很有意义/生而有意/不忘初心/选择……

2.概括能力较低,泛泛而谈某种人生的意义。如: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不忘初心/为国奉献/努力奋斗/付出/乐观/自信……行文过程详尽论述具体的人生意义,缺乏与材料的 “永远”、 “人生意义”、“境遇”、“让周围的人活得更好”等关键词句的结合。

3.审题能力较差:立意不深刻,态度不明确,抛离任务要求“更喜欢”;没有进行比较,不能突出“更”;对另一则材料完全舍弃不顾及;完全抛离两则材料另想其他。

4.不能阐述理由,转换写成“怎么做才使人生有意义”。

5.对两则材料进行扩写,不分详略,没有主次。认为两则材料都好都喜欢,面面俱到。认为两则材料都好,但自己更喜欢的是……(抛离材料自己设想,有套作之嫌)

6.材料老套;所举的例证生拉硬扯,有些例子甚至是不准确的;例子不能扣紧题目来分析,不能点题,缺乏针对性。

 7.语言幼稚肤浅,平铺直叙,啰嗦重复,毫无深度。

 8.文章结构不合理,有些文章套题明显。

备考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

 2.培养分析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

 3.注重素材积累。

 4.注重语言训练。

 5.注意篇章结构的处理。

 

 

上一篇:潮州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19-2020 下一篇: 潮州初三期末统测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新鲜出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