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初三政治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0-01-20 17:56
- 阅读 2508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质量分析
潘少珍 丁伟松
一、命题思路及考查目标
本次期末质量检查试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粤教考[2018]12号)及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制试题依据,全卷23道题,满分100分。单项选择题20题,共60分;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导向,同时试题还基于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立足于中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体现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试题悉心厚植学科素养,紧扣时政热点,主要考查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试卷难易程度适中。期末试卷倾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符合九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立意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一份具有教学价值导向且符合教改精神的试题。
二、试题特点
试题覆盖课程标准情况分析
题号 | 考查知识点 | 归属教材 |
1 | 改革开放 | 1.1坚持改革开放 |
2 | 民主意识 | 3.2增强民主意识 |
3 | 文化自信 | 5.1.1中华文化根 |
4 | 民族关系 | 7.1促进民族团结 |
5 | 民生(以人民为中心) | 1.2走向共同富裕 |
6 | 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 | 4.2凝聚法治共识 |
7 | 民族精神 | 5.2凝聚价值追求 |
8 | 中国梦 | 8.1我们的梦想 |
9 | 科技创新 | 2.1.2创新引擎 |
10 |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 4.2.2厉行法治 |
11 | 资源现状 | 6.1.2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
12 | 核心价值观 | 5.2.2构筑中国价值 |
13 | 教育 | 2.2.1创新强国 |
14 | 民主权利 | 3.2.1行使民主权利 |
15 | 环保问题 | 6.1.2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
16 | 文化自信 | 5.1.1中华文化根 |
17 | 公民创新能力 | 2.2.2万众创新 |
18 | 民族精神(模范人物) | 5.2.1高扬民族精神 |
19 | 民主政治本质特征 | 3.1.2新型的民主 |
20 | 对外开放、中国贡献 | 8.1.2新时代 新征程 |
21 | 依法治国 | 4.1.2描绘法治蓝图 4.2.2厉行法治 |
22 |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科技创新 承担责任 | 1.1.2中国腾飞谱新篇 2.1.2创新引擎、2.2.1创新强国 8.2.1圆梦大舞台 |
23 | 中国梦 乡村振兴 责任 | 8.1.1民族复兴梦 1.2走向共同富裕 8.2.1圆梦大舞台 |
从以上的分析表格可以看出,本试题整体考查知识点分布均衡,难易适中,注重基础;既回归教材,又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1.考点覆盖面广,紧扣重点难点
全卷立足基础,紧握教材知识点,覆盖面广,注重基础知识,回归课本。第一单元的经济建设、第二单元的政治建设、第三单元的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第四单元的社会建设都有所涉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2.聚焦社会热点,培养责任意识
试题善于在生活中选取考试素材,既尊重考试范围,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时政材料新颖,与时俱进,并且贴近生活实际,接“地气”。改革开放、猪肉价格、援疆教师、中国梦、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党的初心和使命、潮汕文化等,关注家乡、关注时政、关注生活,体现了学科鲜明的时代性与生命力。同时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和分享中汲取正能量,积聚正能量,弘扬正能量,塑造健全的人格。
3.形式多种多样,彰显学科特色
试题呈现形式多样化,如文字、漫画、表格等。大部分是文字题,有的是直选式,有的是启示类等等,问法多种多样,指向明确清晰。语意、语境材料的理解与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凸显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主法治意识、修身养德、创新精神等学科素养。
三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全市共24940名考生参加考试,平均分为:56.62分,基本符合预设难度要求。
1.本次试卷小题或设问的得分率较高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选择题第1、3、6、10、11、15、16、20小题得分率较高。原因是这些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多数学生能直接得出答案,所以得分率较高。非选择题21(1)、(2)、22(1),学生总体得分也较高,主要考查教材基本知识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较好作答。特别是21(1),以图片的形式考查“落实依法治国新方针”,大部分考生能仔细观察图片,准确理解图片所蕴含的意思,联系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得分情况良好。21(2)主要考查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该问指向清晰,侧重基础知识考查,又是传统热点问题,学生答对率较高。22题(1)列举中国人民创造了哪些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刚好2019年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有感触,回答情况比较理想,得分率较高。
2.本次试卷小题或设问的得分率较低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选择题7、8、13、14、18、19的得分率较低,原因主要是第7题学生很多把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混淆,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不好导致失分严重;第8题反映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理解古诗词的哲理;第13题主要是对教育的重要性把握不好,另外设问是原因,很多学生选项选成怎么做;第14题出错主要原因是要求学生理解好《条例》的内容,很多学生没有联系材料随便选;第18题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文化的作用,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掌握不好,失分严重;第19题主要问题是课本核心观点掌握不扎实。主观题部分,第21题(2)一些学生没有从个人角度回答,答出国家和社会角度,不能得分;第22题(3)接力跑出好成绩学生没能很好理解题意,不知从何作答或者错误联系材料二,错答成怎样成为创新型人才;第23题(1)失分相当严重,特别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学生很多都不知道,答成党的工作宗旨和奋斗目标之类;第23题(2)很多考生是抛开材料直接回答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第23题(3)很多是没有扣紧如何传承和发展潮汕文化题意,胡乱作答,失分情况比较严重。
3.从对学生答题卷的质量抽样分析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掌握不够牢固。如第1、4、7、12、16、19小题,这些题都属于教材知识的再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对这些教材的基础知识没有做到熟练掌握,导致失分较多。
(2)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课本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台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这种现象在23题第(2)(3)问体现最为明显。
(3)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第22题(2)请你对材料二的材料进行点评,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分析说明、总结归纳等综合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规范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导致失分较多。
(4)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指向。如21题(2)设问中的“青少年”限定了行为主体是青少年,部分同学从国家、政府等角度回答,不符合题意要求而失分。第23题(2)设问中“结合材料,谈谈建设乡村美景对新农村的发展有什么意义?”部分学生不仔细审题,领会不到题的内在意义,很粗糙的作答,很难答到点子上。
四、教学建议
为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本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建议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强化基础知识训练
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主观题错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要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稳扎稳打,适当综合,分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归类和疏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组和整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点网络体系,让学生在建构中把握教材内容的要点,达到提高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目标。
2.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关注热点问题,注意将时政教学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把时政教育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精心选取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依据所学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及多角度思考是道法科教师必备的素质。
3.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训练,形成良好答题习惯
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和完整,既是考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在讲练当中,对规范应常抓不懈,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运用道法学科的专业用语,做到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紧扣问题,条理清晰。
4.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每一次检测,掌握基础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注重“三个习惯”的养成:
(1)规范做题,养成答题留下“痕迹”的习惯;
(2)针对错题,养成“错题必改”的习惯;
(3)建立“错题集”,养成“翻卷读题”的习惯。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