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初三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1-02-07 09:06
- 阅读 1252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质量分析
潘少珍 丁伟松
本次期末质量检查试题为第I卷单项选择题20题,共60分;第II卷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本次考试的范围为九年级上册内容,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难易适度,能较好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试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导向,同时试题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立足于中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凸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试题特点
表1: 潮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测市直及各县区各科平均分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满分80分) | |||
单 位 名 称 | 考试人数 | 政治平均分 | |
金实 | 526 | 58.2 | |
高实 | 564 | 53.4 | |
湘桥区 | 5416 | 46.4 | |
潮安区 | 8381 | 40.5 | |
枫溪区 | 九年级:1295 | 44.0 | |
饶平县 | 8631 | 43.1 |
本卷选择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题目综合性比较强,不能用单一知识点来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客观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题目设计偏重考查学生的审题和理解分析能力,更需要学生细心阅读、理解材料和选项内容。选项之间的区分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辨析掌握程度,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水平。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问题设计理解性要求很强,且与材料结合程度较高,需要学生结合课本知识点来解读材料的内容,设问上有一定迷惑性,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紧密联系材料,灵活分析,故主观题有一定难度。从以上的分析表格可以看出,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链接热点话题,提升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试题通过考查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选择命题材料,还是设计各类的题型,都能够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契合,反映社会热点和本地发展的实际,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国家和当地实际的热点话题。同时,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试题,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坚强领导,培育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如:中国抗疫、政府两会、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试题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家国情怀,凸显了学科的时代特征。如:客观第1、5、11题;主观第21、22题。
2.凸显育人功能,激发人文情怀
试题能体现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凸显生命价值教育,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考试中也能接受熏陶和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考查,更是对学生道德、理想、信念的一次再教育,要使考试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如第11题联系习近平视察潮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如第13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第17题90后广东姑娘邵书琴援疆;第22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钟南山被颁授共和国勋章等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展示,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考查主干知识,注重落实基础
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如选择题考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民族团结、中国梦等。如非选择题第21题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热点,考查学生对我国的制度优势的理解;第22(1)题结合学生生活中抗疫现实,考查对中华文化以及钟南山高尚道德的认识;第23题通过实践活动综合考查环保内容。都体现试题重在引导学生落实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下学期的课堂教学。
4.呈现各种生活情境,创设多元化试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各种题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通过结合生活情境材料、图表、漫画等进行设问,使设问层次性更强。如第8题问“对我国政府这样做的目的理解错误的是什么”要求学生先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选择,考查学生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第21题第一问,通过调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要求学生分析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原因;第二问接着要求面对当前形势,谈谈青少年能为脱贫攻坚做些什么?又如第23(2)题通过中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如何参与民主生活,问题层层递进,难易结合,设问多元、开放,但是指向性很明确,通过生活情境的呈现与开放性设问相结合着重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尝试让学生逐步适应并与新高考政治学科主观题开放性考查方式对接。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表2:潮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测成绩统计表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满分80分) | |||||||||||||||
项目 | 考试 人数 | 平 均 分 | 最 高 分 | 各 分 阶 人 数 | |||||||||||
≥ 72 分 | 比率 | ≥ 64 分 | 比率 | ≥ 56 分 | 比率 | ≥ 48 分 | 比率 | ≥ 40分 | 比率 | 40分以下 | 比率 | ||||
全市合计 | 24736 | 43.5 | 80 | 440 | 0.02 | 3151 | 0.13 | 7210 | 0.29 | 11141 | 0.45 | 14796 | 0.60 | 9940 | 0.4 |
从以上的分析表格可以看出,本次考试,全市共24736名考生参加考试,平均分为:43.5分(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按满分80分计算),基本符合预设难度要求。
1.得分率较高的题目及原因分析
选择题难度适中,多数学生能理解清楚,选择正确的选项。选择题的第3、4、5、8、9、10、12、15、16、17、18、19、20题考查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而且选项的观点是非较易区分,学生答题情况较好,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实。
非选择21题涉及脱贫,22题涉及文化,23题涉及绿色环保,都是今年的热门考点,出卷老师借助热门时事出题,有利于提醒学生平时要多了解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有利于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答题技巧、能力。
其中21题的两小题得分率都比较高,该题结合脱贫攻坚背景,从青少年角度,围绕脱贫攻坚的做法作答,审题出错几率较低,学生基本能从意识和行动两大方面作答,从责任感、宣传、建言献策、参与扶贫活动等方面分析,说明大多数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方法。
22题第(2)问“为什么称钟南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本题得分率也较高,多数能从意志坚定、承担社会责任、热爱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作答。
23题第(1)、(3)问的得分率较高。题目注重实际生活,考查“垃圾分类”、“节约粮食”相关常识,体现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主要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设问也不太难,综合考查知识点也不太多,难度系数适中。
2.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原因分析
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有:第1题,迷惑性较强,材料提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再加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很多学生据此选了C选项,只有一部分学生有考虑到还没官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选了正确答案A选项;第6题,考查民主方式,本来题目不难,但学生对材料理解不到位,认为干部选拔任用是选举,故大部分学生选了A选项,得分较差。第7题考查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需要理解好习主席说的话: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摆设的,大部分同学觉得表达的意思是“不虚假的”,故选了D选项,事实上意思是“管用的”,需选择B选项,故得分率较差;第12题的错选,反映出学生的语文课外积累欠缺,不能很好理解古代成语故事的寓意;第14题,该题要求学生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选出错误观点,为逆向选择题,有的学生以为选对的,有的学生认为城镇和农村属于区域,故没选C选项,有的学生以为只说到比去年增加467万人,没体现“不断增加”,故选了B选项。总的来说,主要存在问题有:①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尚不够落实,未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综合、迁移能力较薄弱;②阅读、审题能力不强,未能提取有效的信息,造成失分。
非选择题22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医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失分严重。原因主要有: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例如:很多学生能掌握中华文化特征这一课本的知识点,但不懂得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而只写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造成不必要失分。②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落实,未能正确表述文化特征,如“源远流长”写成“历史悠久”。③部分学生文化素养低,错别字较多,如:博大“经”深,“远”远流长。
22题第(2)问,该题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先生的事迹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得分率也较低。主要原因有:①审题能力欠缺。不少学生对所提问题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把该题按照“为什么”类答题逻辑作答,如回答:钟南山先生这样做的意义,钟南山先生这样做的必要性、重要性等。②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理解该题是要作答钟南山先生做了什么事的内容,因此只是直接照搬材料原文作答,没有说明该行为体现什么优秀品质;或在分析优秀品质时,角度单一,没能结合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作答。
23题第(2) 问考查“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这样的建言征集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部分学生因未完整审题,被材料误导,理解为从学校角度提出参与建言征集活动的途径,答成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而“参与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须紧接第一问从民主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但大多数学生却从“拒绝浪费、节约粮食”的角度分析,回答生态建设的意义而导致失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答题时只会照搬课本知识,不懂得结合材料或题目的具体要求来加以灵活取舍和变通;部分学生尚缺乏对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记忆,逻辑思维欠缺,读题审题能力较弱。
三、教学建议
本次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整张试卷覆盖了九上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的知识考查起到很不错的作用,从学生的答题内容也能让老师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查漏补缺。针对本次考查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教学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认真领会课标要求,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抓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与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力争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用正确的言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两个转变: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2.关注社会生活,聚焦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围绕“核心素养”的新课改,要求本学科更注重考查能力和学科素养,我们只有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种题型训练,才能围绕基本信息或知识点培养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尽量从多个角度(如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角度;如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层面)有选择地组织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自觉地在解题思路上多加训练,以养成解答各类题型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关注热点问题,注意将时政教学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把时政教育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教学中可选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鲜活素材,创设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情境,精心选取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举一反三,尤其要多培养学生的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关键能力。
3.掌握学科必备知识,强化实践应用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要淡化知识的机械灌输,要用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材和艺术的语言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爱上”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学生梳理主干知识、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论断等基础性和通用性的知识,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框架及知识的内在关联,从微观上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心中有世界、眼里有家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如科学的记忆方法,审题、解题、答题的技巧技能方法,语言表达艺术等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考,以提高学习实效和应考能力。
2021年2月2日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