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历史

潮州市高二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1-02-07 09:01
  • 阅读 1526
分享到:

潮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高二级历史科教学质量检测卷质量分析

-----以金山中学考生为样本

金山中学  王锡澍

一、命题立意

高二期末考试历史科试题充分凸显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纵观试题,在落实考试大纲、课标要求的情况下聚焦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作用。本次命题依据新高考命题结构和题型变化,结合全国卷I及广东历年历史试卷的命题特点,探索单科命题的规律。本试题难度稍大,区分度明显,一定程度为本届高二级教师教学及学生备考提供参考。命题立意主要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为基,回归知识本位

本试题单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的题目很少,绝大多数题目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历史知识和自身历史素养分析、解读历史现象,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正确、准确、精确的掌握和理解,是不可能解读这些现象的。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了知识点:春秋时期小农经济的影响;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个体家庭地位提升,使得行孝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只有学生牢固掌握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经济发展情况,才能选出正确选项。第4题考查了知识点:宋代分割相权加强君权;第8题考查了知识点:国民大革命期间建立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第9题考查了“双百”方针对学术界的影响;第16题考查了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才能对以上题目做出正确的判断。

2.能力为重,突出能力考查

试题注重回归知识本位,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并非停留在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上,而是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因而需要学生综合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答案。可以说,这套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加大了对历史知识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表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1)历史知识获取能力

本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知识建构能力等,选择题基本都是依托新材料、新情境,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及信息获取能力、知识建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选择题第12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对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行整合,形成网状的知识联系,才能各种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而主观题第18题,第一小问要求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学生只有具备信息提取及分析能力,才能做好这道题。

(2)历史思维能力

本试题尤其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第17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根据材料判断出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准确说明理由。例如战国组:材料表明的是儒学的学术地位,结论表明的是儒学的政治地位,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另外,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崇尚武力,儒家思想尚礼义,所以未受到诸侯国国君的普遍重视。宋代组:材料表明宋代具有尊师传统,结论是中国古代都有尊师传统。宋代的现象无法代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学生如果具备了逻辑推理能力,这道题很快就可以找到切入点,迎刃而解。再比如:主观题第20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在具体要求中,强调所罗列出来的三点内容之间的联系要符合逻辑,足见对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重视。

(3)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表述能力

    本次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转换能力、组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第17题涉及到材料与结论之间的互证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在战国、唐代、宋代三个时期的变化,这不仅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凸显出表达能力、信息转换能力的重要性。第19题要求学生根据表1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任意选其中两个阶段),并分析其理由。这要求学生要懂得从不同阶段的数据中总结出阶段特征,凸显出对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综合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3.价值引领,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此次命题基本遵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一核四层四翼”,在“四层”方面,充分凸显了“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彰显立德培根的价值引领。试题情境中增加反映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增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促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爱国热情。例如,第2题考查了古代的礼制、第10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第17题重点考查了儒家思想,第18题考查了古代民族政策和抗战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这些都是必备知识和热点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此次命题通过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通过历史关注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获得借鉴和启示,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功能。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以市金山中学考试得分情况为例)

选择题各选项分布情况:

 

2.jpg.png

1.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选择题共16道题,每道3分,共48分,金山中学全年级(含实验班)平均分为32.15分,由此可见,对于学生而言,选择题难度偏高。在16道选择题中,中国史占了10道(1-5题为中国古代史;6-10题为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内容占6道题。本次考试大部分试题的设计体现了高考考纲的重要知识点,如小农经济、古代礼制、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府三司制)、近代进步思潮、“双百”方针、国民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工业革命、两极对峙等等,根据上表统计结果学生答题情况较差主要集中在1、4、5、10、11、14题,平均分分别是1.55分、1.43分、0.98分、0.78分、1.67分、1.72分。

主观题各小题得分情况

 

1.jpg.png


 

 

 

 

2.主观题答题情况分析

非选择题共4道题,六个小问,分值为52分,市金山中学的平均得分为33.67分,得分率不高,特别是17题第(1)(2)题,分值共15分,平均分不足7分,这说明学生对此类题目答题技巧掌握较差,学生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明显不足。得分情况较好的是第18(1)题,分值9分,平均分为7.3分左右,说明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比较高。

经过系列分析,笔者认为本次考试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遗忘率高。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了春秋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个体家庭作用有所提升,从而使行孝的主要形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即使对A选项不能有十足把握,亦可根据“春秋时期”这一关键时间点排除掉其他选项: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趋于崩溃而不是强化,排除B选项。C选项,孔子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此时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显然不符合史实。D项:君主专制的建立,根据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可将其排除。本题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选错,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着实不够扎实。16题题干中有“矛盾”、“怪诞”、“不合逻辑”等关键词,若学生能牢固掌握现代主义的特点,则可以快速选出正确答案,但仍有30%的同学答错此题,可见此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当不扎实。

    2)时空观念有待加强,阶段特征把握不清晰。如选择题第10题,本题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学生看到“改革开放”便将A选项排除,认为既然改革开放就不能是“在计划前提下”,此部分学生明显忽视了时空的渐变性,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在计划前提下扩大市场调节”符合史实,从本题的答题情况可以反馈出学生对社会转型时期时空特征的渐变性和复杂性把握较为薄弱。选择题第14题,只要捉住关键时间点“二战前夕”便可迅速得出正确选项。其中,A项凯恩斯主义被广泛接受、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及D项多极化趋势明显增强都是二战后的历史现象。43%的学生选错,可见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再如主观题第19题,任选两个阶段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部分同学对阶段特征的概括脱离材料,背离史实,原因分析更是无从下手,说明学生的时空观念及对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掌握确实有待加强。

3)对概念理解不清,缺乏思辨能力。如选择题第5题,67%的同学错选了B选项: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是出现雇佣关系,而题目当中根本没有涉及到雇佣关系,学生之所以错选,就是由于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并不理解,充分暴露了学生的知识短板。

4)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此次考试暴露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明显不足。主观题第17题,考查材料与结论是否能成为例证关系,很多学生过后表示无从入手,这明显体现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而从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看,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均有待提高。

三、教学建议

1.构建知识体系,关注历史时序性和阶段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图表等形式绘制知识体系,形成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点汇聚到同一张图表中,促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某一个时段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时空特征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把握理解。

2.加强概念解读,注重知识外延与拓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历史概念有清晰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历史概念的透彻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概念的正确解读,并适当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3.注重史料教学,全面提升理解分析能力:新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是依托新材料、新情境,如果学生材料读不懂或者不能正确理解材料,那就无法正确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调动,因此全面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特别重要。建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采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4.强化真题训练,精准提高解题技巧:不少学生对于期末复习甚至是高考备考,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反复背诵,这样根本无法适应新高考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训练、研究高考真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解题思维,精准提高解题小技巧,为高考备考做好充足准备。


上一篇:潮州市高二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0-2021 下一篇: 潮州市初三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0-2021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