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潮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 jys
  • 2021-08-04 10:19
  • 阅读 1068
分享到:

潮州市高一级语文期末统测试卷质量分析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潮州市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试卷概况

    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课内部分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内容,课外部分包括古代诗歌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命题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为目标导向,力求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全卷100分,我校平均分67.5分,最高分87分,试卷难度系数0.63;客观题16分,平均11.1分;主观题84分,平均56.4分。

二、试题特点

    试题难度适中,考查的内容贴近教材,适合高一学生。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诗歌考查虽是课外篇目作者是著名诗人杜甫作品思想内容学生学过的必修上册登高以及下册诵读篇目《登岳阳楼》均相似之处情境式默写考查的是第八单元背的重点篇目《阿房宫赋》、《六国论》以及初中考纲规定的名篇《桃花源记》文学类阅读选自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九十七、九十八回有调整主观题关于主要人物林黛玉死因的分析探究;语言运用题为常规的补写句意表达的比较分析,句意比较的文段摘自第六单元鲁迅的《祝福》;作文审题难度适中

三、学生答卷情况及教学建议

下面以客观题的全级数据和主观题的全级数据作为分析依据。

(一)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题目依次考查了通假字、特殊句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文化常识以及重要句子翻译,共18分。

第1至4题为选择题,各2分,难度依次递增,平均分分别为1.851.11、0.980.73,总体作答情况比较理想。

第5题翻译题10分,平均分为7.29

5题翻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得分点:“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各1分,大意1分。

学生答卷出现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理解“风乎舞雩”的意思,翻译五花八门,例如“在风中起舞”、“在风中快乐”、“吹风像是在跳舞祭祀一样”等等。

第5题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得分点:“衣”、“黎民”、“王”各1分,“未之有也”,宾语前置1分,大意1分。

学生答卷出现的问题“王”称王、统一天下,很多人不能正确翻译,如翻译成:帝王、强盛兴旺等;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部分学生没有译好。

教学建议:重视课内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对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自己进行归纳整理的习惯;积累相关文化常识,为以后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做好准备;翻译时导学生以直译为主,字字对译,注意把握关键词、特殊句式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译后检查,文通句顺。

    2.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选取的是唐代杜甫的《野老》,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8分。其中第6题选择题2分,平均得分1.48分;第7题人物形象6分,平均得分3.25

第7题:“请结合全诗,分析“野老”的形象特点”,考查的是对诗歌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作答情况如下:大部分同学能答对忧国忧民”这个特点。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些同学没有先概括形象特点再分析;一部分同学答为孤苦伶仃”,酌情给分生活贫苦不给分;很多同学不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只是照抄诗句,或者曲解诗句;同学把野老理解地名。

教学建议:诗歌题失分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读不懂诗歌字面意思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对诗人的经历及其常表达的情感不了解,或不懂运用课内所学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等进行知识迁移;三是不能恰当选用概括形象特点的鉴赏术语。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除了在读懂诗歌字面意思上下功夫外,还应在教学中结合课内诗歌对教材中多次出现的著名诗人的经历、其作品常表达的情感和创作风格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积累一些概括形象特点、思想情感等方面鉴赏术语。此外,强调分点作答规范答题格式。

    3.名篇名句默写

第8题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篇目均在考纲范围之内,分别考查了《六国论》、《阿房宫赋》和《桃花源记》,兼顾高中必修教材和初中背诵名篇。3小题6个句子,共6分,平均分4.16

学生答卷出现的问题:第情况很好;第题主要失分在“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缺少“而”字,“哀”写成“衰”,“也”写成“矣”;第“黄发垂髫”的“髫”字不会写,“并怡然自乐”缺“并”字或“乐”写成“得”。

    教学建议:对要求背诵的篇目,要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解,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将背诵的篇目分散记忆,多次复习,反复巩固;注意同音字、易错、难写字,避免写错别字;作答时要明确题干的指向范围,避免填错句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共14分,其中第9题为选择题,分值为2分,平均分1.85;第10、11题为主观题,共12分,平均7.81

第10题考查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林黛玉对贾府众人的绝望,体现了她纯洁和忠贞”,“体会到了贾府的冷漠无情”这个点很多学生没有提到,其他意思对就给分。该题平均得分2.98分。

第11题“谁是害死林黛玉的幕后凶手?请根据选文信息,结合《红楼梦》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考查的是对林黛玉死因的分析探究大部分同学认为是贾母、王熙凤、王夫人等而且分析基本合理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宝玉,但是分析为“他软弱、不懂反抗”,酌情扣分一部分同学认为是薛宝钗,分析“她耍心机、耍手段抢宝玉,为自身利益和宝玉结婚”等,酌情也有认为是李纨、雪雁、紫鹃、探春、傻大姐等,这些都不给分。另外,一些学生答题不规范,有些学生不分点作答,答题思路比较混乱。该题平均得分4.83分。

   教学建议:重视教材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名著的基本情况或提示必要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实际阅读可能遇到的困难出发,提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设计富有启发性、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经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文学类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小说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积累小说的基本知识,明确并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规范和技巧。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设置4小题,共14分,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其中,13—14题将修辞手法和语句补写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12、13题是选择题,每题2分,平均分分别为1.37和1.71,总体完成较好。

第14、15题为主观题,总分10分,平均得分5.66分

第14题:“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4分,平均分1.9分

第一空,由上文“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可知,理应去拜访,再根据后面句子问号可知,此处应是反问句。大部分学生重复后面反问句“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或模仿句子“我们怎么能不心情澎湃”,一部分学生能写出“拜访托尔斯泰故居”“访问托尔斯泰故居”;弄不清楚前后关系的,错句如“为什么感激他呢?”“为什么不去看他的作品?”等,不分。

第二空,根据上句可知房子座落在一片森林中,而且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见房子和森林合为一体,约四成的学生能写出这个意思,如“与森林融为一体”、“与树木、河流融为一体”等,得2分,不少学生写成“与森林相映衬”、“隐藏在树林中”等,酌情给分,有的写成与前句内容无关的,如“阳光照耀下”“有一片空地”、“铺着红和黄的地砖”等,不给分。

    第15题考查句意表达的比较,让学生写出原文的表达好在哪里?本题6分,平均得分3.76大部分学生能分点作答,能找出“空的”“开裂”等词语,能答出强调作用和突出祥林嫂处境的悲凉之类。其他要点扣分如下:如果只答出“改句比原句更通顺”,不给分;如果答成“改句比原句更起到强调作用”,但未说明是哪些词语起强调作用的,给1分;如果答成“改句比原句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艺术感”之类,分析不到位,也不给分。

教学建议: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应该勤加练习,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可以多进行短文段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概括中心脉络,理清思路,分清主次,辨明轻重;完成概括内容要点的练习时要注意限制字数,完成语句连贯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留意体现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句式、标点符号和常见修辞手法等。

(四)写作

    作文40分,平均28.16分。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⑴分析任务:“对于珠穆朗玛峰探险,你怎么看?”考生需要针对材料作出自己的评价。

⑵分析材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珠穆朗玛峰探险”。

对此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强调了“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不必靠登山来体现”,考生可进一步思考:时至今日,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自我实现)又可以靠哪些方式来体现?

第二种,强调虽“满足了自我,却可能把悲伤留给亲人”,明确表明态度,这是“不负责任”。

第三种,强调“在实现自我和追求梦想的途中,有些代价我们必须承受”,考生可由此思考:在实现自我和追求梦想时,哪些代价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哪些代价是我们不应承受的?

⑶考生可选材料中“有人认为”的观点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甚至三种加以参考,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当然,考生还可以不必拘泥于材料所提供的三种观点,另外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参考立意】

①追求自我和梦想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必靠登山实现

②自私的冒险,会给家人带来伤害,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③实现自我和追求梦想时必须承担风险

④自我实现可在日常

⑤追梦亦有代价

⑥追梦和责任当并重

⑦青年人应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⑧人类应朝着更高的山峰出发

学生出现主要问题:

1.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当成一般材料作文,把材料当成引子,没能充分完成写作任务

2.写作的重心错误地落在了“追求梦想应该如何去追,如制定计划、充分准备、要坚强、要有毅力勇气”等,偏离材料讨论的范围

3.思路不清晰,虽能分层论证但各层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三段式随意拼凑议论;

4.少数学生没有引用材料,一些学生把“珠峰探险”的材料当成了他写的文章的论据,等等。

    教学建议:重视培养学生对材料作文,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强化学生全面理解材料内涵的意识,要紧扣材料,根据材料表明态度,针对材料阐述看法,结合材料提出办法,避免只抓一两个关键词或关键句就匆忙写作;加强对学生议论文文体写作指导,特别是谋篇布局、恰当运用素材的指导。另外,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上一篇:潮州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0-2021 下一篇: 关于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