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 jys
- 2021-08-04 10:50
- 阅读 1551
潮州市高二级语文期末统测试卷质量分析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潮州市绵德中学 吴洁
一、试卷概况
试卷按适应性考试(八省联考)模式命制,在内容上由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构成。设置了23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1道,每题3分,共33分,主观题12道共117分。试卷总体难度适中,有难有易,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抽样统计人数150人,平均92.37分,最高113分,最低54分,选择题平均23.94分,主观题平均68.43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教学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Ⅰ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文本核心,选取了两个阅读材料,设置3道单项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19分。
第1-3题 分别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推断、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选择题共9分,总体难度较低,平均得分分别为2.58分、2.74分、2.58分,共7.9分。
第4题 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题目分值4分,平均2.93分。该题要求学生概括“《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说法的原因,可从材料一的第三段提取相关信息并概括。学生答题时出现了角度单一,只从重要理论研究著作角度思考的问题,部分学生所答照抄原文,且与“填补空白”并不相关。
第5题 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题目分值6分,平均3.51分。题目为典型的“问题类”设问,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对信息进行整合并简要表达。学生答题时主要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只从材料一中找答案,忽略了材料二;第二,部分学生将答案表述成了意义或措施。
教学建议:《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的文章《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写道:“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现代文阅读Ⅰ涉及的即“信息类阅读”,其考查呈现出多文本阅读、因文设题的特点,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而教学中应梳理相关的文本类型,掌握基本知识,理清文脉抓思路,提升思维水平。同时,在题型比较中指导学生进行审题训练,认清题干要求,审清答题的范围及限定的角度。
2.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的文本为小说《孙少安重建学校》,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取材于经典名著。单项选择题侧重对小说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观题则是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共4道题16分。2道单项选择题,各3分,两道主观题为4分和6分。
第6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该题A项设错点在于小说情节的理解,难度较低,平均得分为2.8分。
第7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平均得分为2.04分。小说的叙述语言简洁朴实,选D项将之表述为“庄重华美”,需要学生对小说语言风格的进行鉴赏辨析。
第8题 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该题共4分,平均分为3.01。从评卷情况看,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孙少安不迷信和有责任心的精神品质,但也存在概括不到位、分析不准确的问题。
第9题 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题目分值6分,平均3.05分。题目所选取的两处环境特点各不相同,一处颓败,一处幽静,但均很好地为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现服务。多数学生能答出两处环境的各自特点并展开分析,第一处答题情况较好,第二处环境描写或由于未直接关联具体情节,学生回答未到位,出现“表现人物内心”的泛泛之谈和“为下文做铺垫”的套路术语。
教学建议:完成小说阅读的基础是读懂小说,还需兼以良好的文体意识。作为基础年级的高二,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的经典小说小品作为样本,提升学生小说的阅读能力,从而真正答好小说题,避免答题时流于表面,拼凑术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篇目摘编自《新唐书•白居易传》,传主为学生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设置了5道题,共20分。其中三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一道翻译题8分,一道简答题3分。
第10-12题为单项选择题,共9分,总平均分4.3分。第10题为断句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平均得分1.42分,失分学生多数未能看出“篇”应接前“新井”二字作《新井篇》,误选C选项。第1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文化常识类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题目对“谥号”的知识设计了两处错误点,包括授予对象和感情色彩,属于较常见的文化常识,平均分仅1.5分。第11题考查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C级,平均得分1.38分。学生答题时应结合B项内容语境,理解“多出宫人”并非“赈灾款多由宫人捐出”,而是“请多放出一些宫人”以省开支和利百姓。
第13题 考查考生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共设置两道翻译题,每题4分,均采取2个采分点加2分句意的评分方式。第1句平均得分2.06分,句意翻译上较好,问题主要在于重点字词“工”和“谒”字错译,“工”字有不少学生翻译为“写”,“谒”字较多学生不能译出。第2句平均得分2.48分,“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的重点字词和句意翻译得较好,“宰相天下具瞻”一句则出现了译文语法不通、“瞻”漏译或错译为“了解、眼光”等情况。
第14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平均分仅0.93,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第一,照抄原文;第二,所答非问,答案与李师道无关,或与赎魏征故第无关。第三,理解有误,如魏征的后代不一定忠于朝廷、浪费公款、官员不应滥用职权等。
教学建议:高二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肩负文言积累的任务,教师需想法设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设计多样化的方案,做好督促和检查测验的工作,力求让学生能尽量多地读懂文本,进一步形成对文言内容的分析能力。
2.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材料是诗人刘长卿的作品《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语言平实易懂,感情深切。设置了两道题共9分,包括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
第15题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平均分1.36分。设题点在诗歌表达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上,设错点为“几处移家逐转蓬”句的手法分析,需要考生辨析出该句使用的是比喻,而非借景抒情。
第16题 考查学生分析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总分6分,平均分2.19分。题干要求分析第二联“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的“语浅而情深”,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对其浅显平实的语言风格进行简要分析。从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审题不过关,所答内容并非第二联,或只回答“情深”而忽略“语浅”,对诗句语言上的分析只字未提;第二,理解诗意有偏差,认为诗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等。第三,答题不规范,仅回答感情上悲伤的倾向,没有回答悲伤情感产生的缘由。
教学建议:第一,指导学生通过标题、意象、注释、关键句、作者等切入口读懂大意,进而置身其境去想象揣摩;第二,重视整体把握,综合所有信息点从而全面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3.名篇名句默写
第17题 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名篇名句默写部分共6分,3道小题,每小题两个空格,每空1分。高中篇目考查两小题,分别是李煜的《虞美人》和李白的《蜀道难》,初中考查的一小题为周敦颐的《爱莲说》,学生平均得分2.43分。《虞美人》和《蜀道难》的句子,多数学生能写出。初中篇目《爱莲说》虽然属于短篇,但是学生仍不够熟悉,或错答为“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或写错别字,如把“宜乎众矣”的“矣”写为“已”等。
教学建议:名句名篇默写近几年考查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能熟练背诵并理解到位。教师当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识记和书写技巧,利用课内和课外的零碎时间进行记忆和巩固,对错字重点标记,防止再次犯错。
(三)语言文字运用
这一板块共提供三个语段,设计了5道题,共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使用了近期三星堆遗址挖掘的一个整体语言材料,命制2道单项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考点安排在考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病句修改上,考查考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Ⅱ设置了两道主观题,共11分,分别考查语段补写和信息压缩。
第18题 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题目难度较低,平均分2.98分。
第19题 考查考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平均分2.56分。原文句子所用修辞为“拟人”,学生只要掌握了拟人手法的知识,则可以分析出原句手法并判断出正确选项。
第20题 考查考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平均分1.95分。原文存在主客颠倒和滥用介词两个问题,题目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并修改出正确的句子。近半学生能正确修改第一处,但未能找出或未能正确修改第二处。
第21题 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衔接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文段中3个句子需要补写,每句2分,共6分,平均得分3.29分。补写句子是常考的题型,做好这种题目,关键在于把握补句前后的关键信息,确定补句的关键词。学生答卷显示,第三空答得较好,另两空不甚理想。第一空应承接上文人类需要睡眠之意,对动物需要睡眠的原因进行提问。一些学生忽略问号答成陈述句,一些学生忽略下文只看上文,答为“这是为什么呢”“那动物需要睡眠吗”。第二空有一定难度,它总领了下文的三个句子,学生只要结合下文对动物睡眠时易被天敌抓获的内容,加上理解假设句所述的不睡眠动物比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就可以写出答案。学生的错误答案包括“动物没有不睡眠的能力”“动物是不需要睡眠的”“睡眠有利于生存”等。
第22题 考查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赋分5分,平均3.44分。信息压缩应看语段的功用进行压缩。这段话属于是新闻报道,其关键信息应该是时间、地点、事件、主要内容等。存在问题:第一,忽视了“首架”的重要信息;第二字数多于要求的60个字;第三,标点符号未占一格,和文字挤占同一格。
教学建议: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本身,是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修辞鉴赏、标点符号、表达效果辨析、语句赏析、综合性语病修改等内容都在考查范围内,补写句子和压缩语段也是经典的题型。面对变与不变,教学既要落实好基本的常考内容,也要做好拓展。如既做好拟人、比喻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拓展到其他修辞手法,理清各种修辞手法的核心要素,进而进行鉴赏。
(四)作文
第23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E级和F级。总分60分,平均37.14分。
该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提供了现象类、观点类和名言类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要求学生以子女的身份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主题是“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对于多则材料作文的写作,学生应当在不同中寻求共同点,把握材料中心。材料一所展示的父亲竭尽所能培养孩子各种人生“绝技”的情况,是社会现象的缩影;材料二提出的“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的观点,反映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和对孩子深沉的爱;材料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教育的看法,点明了家庭教育的做法和意义,材料蕴含比喻义。学生写作需要结合材料,围绕“我想成为这样的人”的写作主题,对自主发展的自我设计和对当前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用给家长写信的文体形式体现出来,与家长交流,充分表达自我。
从学生写作情况来看,一些学生能结合材料分析,选择观点展开思考,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结合事例进一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情感真挚,思路清晰,有一定文采。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重点不突出,均衡使力分析三则材料,最后提出做什么人。第二,角度有偏差,偏谈与父母的感情,或感恩父母含辛茹苦养大自己,或批判父母给的压力过大,或只谈补习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却缺少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思考。第三,脱离材料自行写作。部分学生仅在开头引述材料,其后偏离中心大谈理想,或谈某种品质,如写“我想成为独立的人”,如谈爱国等道德品质。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未提及材料,忽略了“结合材料”的写作要求。第四,能注意到写信的文体格式要求,但是格式不规范。
教学建议: 提供材料,创设写作情境,提出特定情境下的写作任务,是当前热门的命题方向。所以学生要熟悉各种应用性文体,加强应用写作的练习,培养应用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情境”这一概念,引导学生读懂考题,了解写作情境,明确考题的写作任务和要求,按考题的任务和要求构思文章。此外,教师还应强化学生合理利用材料的意识,尤其是留意题目“结合材料”的要求,不能脱离材料空谈,要有针对性地写作。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