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2-01-25 09:55
- 阅读 1219
潮州市高三级语文期末统测试卷质量分析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潮州市高三语文评卷组
一、试题总体评价
高三语文期末统测卷,命题参照2021年语文高考全国Ⅰ卷形式,能真实地对学校的教学复习情况和质量做全面检查和诊断。全市84.36分,客观题17.99分,主观题66.37分;市九所学校统评90.83分,客观题19.58分,主观题71.25分。试题难度合适,较好地反映了考生的语文水平。
二、数据统计
题目 | 全市 | 金山中学 | 高级中学 | 饶平二中 | 潮州侨中 | 华附潮州学校 | 饶平侨中 | 松昌中学 | 南春中学 | 瓷都中学 | 绵德中学 |
1 | 2.85 | 2.96 | 2.94 | 2.96 | 2.94 | 2.91 | 2.92 | 2.88 | 2.93 | 2.9 | 2.82 |
2 | 1.51 | 2.45 | 1.93 | 2.09 | 1.95 | 1.46 | 1.42 | 1.46 | 1.56 | 1.22 | 1.36 |
3 | 1.03 | 1.38 | 1.11 | 0.91 | 1.4 | 1.1 | 0.92 | 0.97 | 1.02 | 1.06 | 0.93 |
6 | 1.36 | 1.7 | 1.63 | 1.55 | 1.14 | 1.45 | 1.25 | 1.21 | 1.21 | 1.28 | 1.42 |
7 | 1.81 | 2.39 | 2.13 | 2.13 | 1.93 | 2.01 | 2.01 | 1.85 | 1.68 | 1.86 | 1.75 |
10 | 1.33 | 2.19 | 1.73 | 1.87 | 1.44 | 1.6 | 1.21 | 1.15 | 1.19 | 0.92 | 0.97 |
11 | 0.55 | 0.33 | 1.69 | 1.02 | 0.59 | 0.72 | 0.34 | 0.29 | 0.22 | 0.24 | 0.38 |
12 | 1.16 | 1.78 | 1.77 | 1.73 | 1.4 | 1.41 | 0.85 | 0.94 | 1.05 | 1.06 | 0.99 |
15 | 1.19 | 1.96 | 1.87 | 1.22 | 1.48 | 1.57 | 1.24 | 0.91 | 1.15 | 0.82 | 0.72 |
18 | 1.51 | 2.37 | 1.59 | 1.82 | 1.39 | 1.89 | 1.42 | 1.75 | 1.22 | 1.64 | 1.59 |
19 | 2.58 | 2.94 | 2.91 | 2.89 | 2.91 | 2.77 | 2.73 | 2.68 | 2.72 | 2.67 | 2.6 |
21 | 1.12 | 1.49 | 1.16 | 1.37 | 1.28 | 1.12 | 1.08 | 1.06 | 1.1 | 0.97 | 0.94 |
4 | 2.29 | 2.9 | 2.78 | 2.86 | 2.73 | 2.51 | 2.66 | 2.37 | 2.53 | 2.44 | 2.32 |
5 | 2.56 | 3.53 | 3.25 | 3.38 | 3.41 | 2.7 | 2.8 | 2.22 | 2.37 | 2.75 | 2.43 |
8 | 1.79 | 2.23 | 2.17 | 2.1 | 2.18 | 2.21 | 1.9 | 1.72 | 1.67 | 1.67 | 1.69 |
9 | 2.43 | 3.03 | 2.95 | 3.03 | 3.09 | 2.49 | 2.51 | 2.16 | 2.37 | 2.45 | 2.25 |
13① | 1.82 | 2.15 | 2.43 | 2.03 | 2.15 | 2.17 | 1.94 | 1.96 | 1.9 | 1.9 | 1.75 |
13② | 1.75 | 2.52 | 2.52 | 2.35 | 2.04 | 2.21 | 1.78 | 1.74 | 1.81 | 1.81 | 1.53 |
14 | 0.67 | 0.96 | 1.11 | 1.08 | 0.67 | 1.09 | 0.48 | 0.4 | 0.41 | 0.39 | 0.44 |
16 | 2.63 | 3.65 | 3.48 | 3.44 | 3.37 | 3.35 | 2.97 | 2.35 | 2.7 | 2.52 | 2.36 |
17 | 3.89 | 4.88 | 4.62 | 4.3 | 4.41 | 4.32 | 3.97 | 4.02 | 4.15 | 4.11 | 3.72 |
20 | 2.41 | 3.03 | 2.89 | 2.97 | 3.38 | 2.56 | 2.48 | 2.65 | 2.55 | 2.34 | 2.41 |
22 | 2.73 | 3.3 | 3.24 | 3.25 | 3.24 | 2.81 | 3.03 | 2.92 | 3.04 | 2.85 | 2.88 |
23 | 41.4 | 44.1 | 44.6 | 44.4 | 44.8 | 42.2 | 42.7 | 42.2 | 41.8 | 42 | 42 |
客观题 | 17.99 | 23.9 | 22.5 | 21.6 | 19.9 | 20 | 17.38 | 17.1 | 17.05 | 16.6 | 16.48 |
主观题 | 66.37 | 76.3 | 76 | 75.2 | 75.5 | 70.6 | 69.2 | 66.7 | 67.3 | 67.3 | 65.8 |
全卷 | 84.36 | 100.2 | 98.44 | 96.78 | 95.34 | 90.57 | 86.55 | 83.84 | 84.36 | 83.92 | 82.25 |
三、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九校统评数据)
第4题:满分4分,平均2.63分,难度0.6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结构、理清文本思路的能力,是一道常规试题。试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晰,考生易于理解与把握。
【评分细则】
1.文章首段提出观点,(1分)即“儒、道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1分)。2.接下来从“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1分)以及“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1分)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注】(1)考生答案与“评分细节”相关要点意思接近即可。(2)如果答案接近“参考答案”,即按照“参考答案”评分。(3)如果答成“论证特点”,即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的,若符合文章特点,即给1-2分。
【答题优点】
(1)绝大部分考生能依据文本内容,按顺序依次归纳作答。
(2)绝大部分考生能够分点回答,并写出“首先”“然后”等表顺次的词语,答题思路清晰。
(3)大部分考生能看出文本的“总分式结构”。
【典型问题】
(1)部分考生对文本的观点把握不准,或者说没能从全文出发来概括观点,而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内容断章取义,认为材料一的观点是“道家与儒家两类思想的不同和对立”。(这类答案只给1分)
(2)有些考生对文本观点的表述不精准,过于“宽松”。比如,说文本的观点是谈“道家与儒家两类思想的关系或联系”,没有根据文本具体说明是何种关系或联系。(这类答案一般不给分)
(3)多数考生的归纳不简洁明晰,分点过多,甚至逐段归纳,人为地割断了层次间的严密逻辑。这种以为答得多就可以得高分得思想,值得大家注意。(这类答案酌情扣1-2分)
(4)还有少数考生出现审题失误,答成“论证的特点”。
【备考建议】
(1)常考题要常抓,尤其是这类梳理文本思路脉络的题目更应该重视,这不仅是一类“题型”,更应以此为契机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习怎样理清文本思路、归纳层次大意。
(2)这类题目,许多考生容易犯归纳过细、过多的毛病,以为只要内容全面、分点细而多就能得高分。备考时,要指导学生仔细审题,严格按照试题的要求正面作答,尽量少犯这类错误。如本题中的“简要分析”“4分”,这些字眼就是我们要去揣摩的地方。“简要分析”就是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度,“4分”就暗示了答案要点不会太多(一般是2-3个点)。
第5题满分为6分,平均分2.93分,难度0.49。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论述类文章整体阅读后对“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提供的人物分析他在这两方面是如何践行人生的。学生只要对这两者的内容实质进行比较分析并联系,并结合所选择人物具体分析了这两者在他人生不同时期的表现即可以得较高分数。
【评分细则】
1.“结合材料”3分——“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积极/乐观/出世(思想)(1分),“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消极/悲观/入世(思想)(1分),二者“相互补充而协调”(1分)。
2.“选择一人谈理解”3分——分析人物“兼济天下”的情况(1.5分),分析人物“独善其身”的情况(1.5分)。
【注】(1)与各答案要点意思接近即可,如果句子不通畅,可酌情扣分。(2)如果选择2-3个人物作答,只按照第一个人物的分析给分。(3)如果另选他人则扣3分。
【答题优点】
(1)学生基本能选择其中一人进行分析,选用较多的是陶渊明和苏轼,这两人在高中教材接触较多,学生比较容易入手,并借助读过的课文内容《归园田居》、《赤壁赋》等文章为例,分析他们在穷时、达时,年轻时、年老时等不同境遇不同时期中怎样体现“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
(2)分点作答,要点较全面,条理性较清晰。
【存在问题】
(1)学生阅读时没有认真理解题意,题目中“谈谈对此的理解”中“此”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没有重点注意,因此,大部分同学忽略了对“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比较分析和连系,只是在所选人物中进行简单的分析,缺乏明显的对比,因此只得3一4分居多。
(2)有一部分同学选用的材料错误,并非所选之人的作品,例陶渊明与《陋室铭》,李白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等而被扣分。
(3)有些选用材料较牵强,对“有为”、“无为”的佐证说服力不够强。
【备考建议】
(1)加强学生在审题时的指导,指导他们在读懂读透题意的基础上怎样抓住要点作答。
(2)本次空白卷511份确实不该,应指导学生尽量作答,尽量从文段中查找组织答案,力求多答或能得较多的分数,避免空白。
第8 题:满分4分,平均1.95分,难度0.49。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小说中标题的意蕴。标题的意蕴主要有2点,分别是:“我爷爷”决定是否让老范进客栈,最终的抉择是让他进来,并为他保密;“我爷爷”决定把魏鸣之的事情告诉老范,为解放青沙城赢得了战机。这在深层次上也体现了“我爷爷”对民族大义和正义立场的选择。学生需答出2处意蕴,每一点2分。
【评分细则】
1.抉择的内容1分,抉择的结果1分,答对2处意蕴得4分。
2.按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作答,深层含义能答及选择正义,站在人民立场,支持解放军等,得3—4分。
3.不分点的扣1分。
【答题优点】
大多数学生能答出抉择的内容,即在帮老范和帮魏之鸣之间做抉择,在往日情谊和大义之间做抉择,在解放军和国民党之间做抉择等。
【典型问题】
1.不少学生审题不仔细,答成了标题的作用,回答“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想象空间等”。
2.部分学生只提到抉择的内容,没有提到抉择的结果,即没有点出最后选择了帮助老范,选择了民族大义和人民立场。
3.部分学生没有分点作答。
第9题:满分6分,平均2.67分,难度0.4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作用。主要从主题、人物、情节及读者感受几个角度作答。
1.主题上,把老范和魏鸣之进行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国共两党对普通老百姓的不同态度,凸显了主题,表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主题。
2.人物上,小说的两个场景恰到好处地把老范和魏鸣之进店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区别性塑造,暗中推动抉择的进行,突出了“爷爷”在大是大非前的方正不阿。
3.情节上,前后对比,让小说基本框架自然清晰,简约而不简单,更好串联起题目抉择二字,能充分展现为何有“抉择”的核心原因。
4.在读者感受上,虽没有直接写战争,却处处围绕大战之前的各种针锋相对而设置场景,貌似淡化,实则从心理预期上让读者更深刻去感受战争的惊心动魄。
【评分细则】
①主题上,把老范和魏鸣之进行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国共两党对普通老百姓的不同态度,凸显了主题,表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主题。②人物上,突出了“我爷爷”在老范和魏鸣之前的不同表现,突出了人物形象。③情节上,前后对比,结构清晰,便于表达主题。④在读者感受上,让读者体验到紧张的战争氛围。(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补充评分标准:
1.主题能点出老百姓拥护解放军,爱国的主题也可得分。
2.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时应主要围绕爷爷对老范和魏鸣之表现的不同,突出爷爷正义爱国的人物形象,而非分析老范和魏鸣之的人物形象。
3.答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可酌情给1分。
【答题优点】
满分卷18份。大部分考生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准确,能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分析主题,并答出渲染出紧张的战争氛围。
【典型问题】
1.考生对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角度不明确。
2.分点作答意识不强。大量笔墨重复作答。
3.情节角度大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完整作答。
4.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只分析了老范和魏鸣之的不同表现,或只分析爷爷的紧张,没有点出爷爷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刚正不阿。
【备考建议】
1.小说鉴赏答题角度有规律可循,应加强学生审题能力,明确考点,同时巩固小说基本文体知识和不同题型答题角度相关知识。
2.强化分点意识,答题应有条理。
第13(1)题:满分4分,平均2.03,难度0.51。
【试题分析】
(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
参考答案: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得分点为:“若”“循”和“罔”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评分细则】
“循”可译为:追寻、按照、遵循、沿袭、效仿。
“罔”可译为:欺骗、迷惑、蒙蔽。
字译对,如果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答题优点】
大多数学生懂得要直译句子,能结合语境翻译句子。“若”“循”两个字正确率较高。
【典型问题】
1.漏译,不能字字对译。
2.乱补成分,造成语意改变。
3.没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备考建议】
加强文言的翻译训练,画线句子所在的段落,可尽量串讲,对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还要重点讲,让学生重温文言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做题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的习惯。还要培养翻译完后检查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错别字、语病。
第13(2)题:满分4分,平均2.05分,难度0.51。
【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言文的理解又取决于根据上下文对文中关键词和句式的准确理解。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庶政”和“关掌”。
【评分细则】
解词部分(2分): “庶政”,日常事务/政务/各种政务,1 分;
“关掌”,掌管/把关掌控/掌理,1 分。
大意部分(1分): 前半句---正确补足主语:唐高祖/唐王/李渊,1分。后半句---能表达出萧瑀对大小各种政务的重视,1分。
参考答案(4分): 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
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
【答题优点】
本题得分率为51%,33.8%的考生得到3分以上,7.6%的考生得到4分满分,说明这部分考生已具备较好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并根据上下文判断关键词语的含义。
【典型问题】
1.未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句中关键词。例如将“庶政”翻译为“次要的政务”、“繁琐的政务”、“百姓的政务”;将“关掌”翻译为“合上掌心”、“逃不出手掌心”等。
2.翻译过程中未能补足主语,无法做到文从句顺。将近三分之一的考生未能补足主语或者主语理解错误,将主语理解为“隋恭帝”等。
3.错别字问题突出。
【备考建议】
1.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整体理解文本的能力。
2.重视文言文常用常考实词、固定搭配的积累。
3.强调翻译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4.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第14 题:满分3分,平均0.7分,难度0.2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评分细则】
1.能写出“国家兴亡在天”,“隋灭唐兴在天”,“大唐建立在天”之类意思的,给2分。
2.写出“宽大处理隋朝王室后裔”之类意思的,给1分。
【答题优点】
一部分学生能够完全答出李渊说这话目的,拿到满分。
【典型问题】
不少学生不能理解文意,只能想当然,写出“国家兴盛需要依靠人才,君主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之类的话,只能拿到0分。
【备考建议】
建议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平时可多做类似的练习。
第16 题:满分6分,平均3.03分,难度0.5。
【试题分析】
一首刘因的诗,诗名为《渡白沟》,16题的题目是:后人评价本诗“联联含情,一联一愁”,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一联一情”?考查诗歌的感情,属于常规题型,难度适中。
【评分细则】
参考答案:
①首联表达了羁旅独行之愁。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
②颔联表达了怀念故国之愁。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
③颈联表达了触景悲秋之愁。诗人通过描写黄云弥漫、孤零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秋雁孤飞,生发了悲秋之愁。
④尾联表达了知音难觅之愁。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补充细则:
1. 首联“表达了触景悲秋之愁。诗人看到了蓟门飞霜、秋水长天,生发了悲秋之愁”也给分。
2. “尾联表达了无处可归(投、诉)、身世飘零之愁”也给分。
3.每点概括、分析分别1分。
【答题优点】
多数学生对诗歌的意思理解比较准确,能概括分析诗歌的感情,多数人能答对两种感情,并加以分析。
【典型问题】
1.审题错误,抓不到关键点。题目问的是分析这首诗的“一联一情”,不少考生错误答成艺术手法。如“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每一联都含愁绪之情”。
2.对感情理解有误。有些考生认为末联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对“一联一情”理解错误。不少考生没有每联具体分析感情,而是笼统分析整首诗抒发的感情。
4.答题不规范,只概括,缺乏分析。
【备考建议】
1.指导学生注重整体理解诗歌,避免断章取义。
2.加强审题指导,题型研究,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明了答案构成要点。
3.让考生明确分点作答的要求,强增规范答题意识,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17题:满分6分,平均分4.24分,难度0.7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情境下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前两道小题分别考查《蜀道难》、《赤壁赋》和《陋室铭》,第(3)小题名义上是一道开放式命题,学生只要填写唐人关于杜鹃鸟的诗句就好,从改卷场上看,学生的答案基本都在参考答案的考虑范围内,即都是出自于中学课堂,但我们也很欣喜的发现有个别学生给出了不同答案,体现了我们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开阔。期中学生的主要有“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顾况《子规》)”、“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杜甫《子规》)”。
【评分细则】
本题严格按照参考答案的评分标准,即每空一分,该空多、少、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答题优点】
1.从得分分布来说,五分居多,平均分4.24分,优良率和得分率较以往有所提升;
2.第(2)、(3)两小题得分率比较高,尤其是第(3)题,这说明考生有注重落实背诵内容。
3.涂改不清情况较上次联考有明显改善。
【典型问题】
1.考生在面对这类题型时缺乏严谨的学习精神,以致普遍出现能背而不能得分的情况,错字、别字、多字、少字现象突出,尤其是“扪”、“历”、“仰”、“胁”、“徘徊”、“痕”、“帘”、“夜月”等。
2.对背诵内容不够理解,也缺乏应有的文化常识,其中第一题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星宿”,所以该题得分率很低,再比如第三题因不懂月出鸟惊这样的常识而写成了“啼月夜”。
【备考建议】
1.注重考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将能背变成能写,因此应该结合高中生背诵能力的特点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尤其是初中的相关篇目。
2.最好引导考生养成回头看的意识,特别是书写准确率不高的考生,这样就可以规避一些笔误。
第20题:满分5分,平均2.76分,难度0.5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要求对画线句子的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要从修辞的构成和表达效果两方面作答。
【评分细则】
选比喻:
①答出本体“历史轨迹”“历史发展过程”等给1分;答出喻体“车辙”给1分。
②答出“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给3分。
③答出效果"凸显留下的轨迹之深”给1分,“形象生动,深刻鲜明,富有感染力”给1分。
④答“突出觉醒的重要性”不给分。
选设问:
①答出“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问题”1分;答出“做出回答是觉醒”1分。
②答出效果“凸显觉醒重要”1分;“起到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作用2分,只答“引起思考”1分。
【答题优点】
多数学生对比喻和设问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分析较完整、准确。
【典型问题】
1.很多学生没审清题目的要求是“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对两种修辞都进行分析。
2.不少学生没有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只答修辞的表达效果。
3.不能准确把握比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错答成“把应对方法比成路”“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或中国的封建制度)比成车辙”,或把本体和喻体颠倒。
4.没审题,答成对情节、对结构、对主题的作用,或长句、短句、整句的表达效果。
【备考建议】
1.加强修辞手法复习 ,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2.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第22题:满分6分,平均3.09分,难度0.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1.“但”表转折,可断定①处所填内容与下文内容相反;根据“但”后面的内容,新发现认为地震是可以提前测定的,可判定①处内容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
2.由例证“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可以推断②处内容为“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越提前”。
3.最后一句话是结论,是由首段新理论内容和例证“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整合而成,③处照应前文的新理论,“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照应例证内容。推断出③处内容为“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
【评分细则】
1.本题6分,需要填三处,每一处2分。
2.第①处,“地震”1分;“不可预测/预报/预告”或“没有征兆”1分,答“没有规律”不给分。意思相反如“地震可以提前预知”“地震上空的电子(密度)会发生变化”或意思与上下文无关如“地震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半个小时内才能检测到地震的发生”,整空不给分。
第②处,“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1分,“越提前”1分。答“电子密度……越……”给1分。
第③处,“不仅”(“不只”“不但”也对)1分。“提示地震即将发生”1分,其中“提示”可写为“预示、暗示、表明,预报、预告”等,写为“预测 预知 预见”与“电子信息”不搭配,不给分;如果整体表述不通顺,这1分不给。答“会表明即将发生地震”给2分,“会表明……”与“还会表明……”能统一。
字数超出整体扣1分,错别字1个扣1分
【答题优点】
得3-4分的学生占比高,可见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连贯的基本要求,在上下文找对应或相关的内容组织答案。
【典型问题】
1.没有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段内容,导致理解不准确。比如第①处答意思相反或与上下文无关的不在少数,如答“地震可以提前预知”“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密度能预测地震”“地震发生半小时内都难以预测”“地震是由版块动荡引起的”“动物的行为能预示地震的发生”等。第②处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准确写出对象“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第③处很多学生没结合上一句“所以说”的提示,照应前文的新理论做正确的结论;同时没有结合下一句的“还”字进行思考,没有写出“不仅”等体现两句关联的词语。
2.写错别字,最典型的是“预兆”的“兆”写为“召”“诏”
3.粗心大意,缺乏打草稿的意识,卷面涂改严重;没检查,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比如 “密度”写为“密集”。
【备考建议】
1.提高理解能力,注重上下文的联系,做到瞻前顾后。
2.要养成写答案先打草稿,再检查的习惯。
第23题:满分60分,平均43.19分,难度0.7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写作指导:
1.写作身份:高中生读者
2.写作目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心声
3.写作对象:《美好时代》栏目编辑
4.写作文体:书信
写作要求:
(1)结合材料。
第一句:引用,审美重要性——人生四种境界的最高境界。
第二句:现状,正——审美境界提升;反——不懂审美,对美麻木、淡漠(重点)
第三句:引用,现状——美盲很多
第四句:现状,美丑不分、以丑为美
第五句:现状,低美感社会、审美病征
(2)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
这种现象:低美感/低美感社会、不懂审美、对美麻木、对美淡漠、美盲、以丑为美、美丑不分、审美病征
判断:否定、反对
思考:低美感具体表现、特点、危害、产生原因、改正的方法……
(3)写一封信。
【评分细则】
1.此次作文最高分不要超过56分,平均分控制在44分左右。超过700不足800的每50字扣1分,600-700字看完篇与否酌情给分,不能上二类,500-600字就25-30分,400-500字就20-25分,400字以下就行数酌情给分。
一类文48以上,书写工整,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扣题紧密。
二类文42-47,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语言较生动,能完成部分任务。
三类文36-40,能基本扣作文要求写作,立意较准确,中心基本明确。
四类文35以下。
本次作文,应尽可能拉开分数差距,争取不多打中间分。
2.评分细则:
(1)紧扣“现象”进行否定、反对、反驳,从是什么或为什么角度分析,46分以上;
(2)紧扣“现象”进行否定、反对、反驳,从是什么或为什么角度分析,能写到怎么做,50分以上;
(3)大篇幅写正面“如何审美”,能结合材料谈及反面,42—46分;
(4)全文写正面“如何审美”,40分左右;
(5)抛离材料中的现象,另起话题,36分以下。
(6)书信体格式错误扣1分;
(7)能明确写作身份、写作目的,酌情加分。
【答题优点】
本次作文材料较为简单,通俗易懂,考生基本上能读懂材料,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任务要求明确,易于把握,许多考生能审清题意,按照要求写作。
【典型问题】
1.抛离“现象”,围绕“美”论述,如:
生活中处处有美得存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寻找人生之美、增强文化之美、建立大美国家、人性之美、健康美、精神美、自然之美、书法美、绘画美、运动之美、书中之美、拼搏之美、奉献之美、勤劳之美……
2.全文或大篇幅写成正面,论述审美的意义,如:
学会审美,可以让我们发展身心/陶冶情操/荡涤心灵/升华灵魂/提升格调/未来更美好/社会更和谐/国家更进步……
3.全文或大篇幅写成正面,论述如何审美,如:
审美,必须擦亮眼睛/提高水平/整本书阅读/加强审美教育/不受诱惑……
4.内容肤浅,缺乏深度,简单写低美感的种种现象,判断与思考不够充分。
5.结构不合理:结构混乱,段落要么太长,要么太短,段落之间衔接不紧密。
6.层次不清晰:正反、破立结合混乱,没有逻辑,模糊不清,缺乏整体意识。
7.说理不充分:没能点明写作身份和目的,泛泛而谈,不能结合高中生(中学生)和社会行文,对于材料现象的判断与思考,要么重复啰嗦,要么复杂牵强,认知水平和思想深度有限。
8.书信格式错误。
9.语言问题:幼稚肤浅,平铺直叙,啰嗦重复,毫无深度。
10.素材问题:缺乏生活、社会素材,一味空发议论。
【备考建议】
1.鼓励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自己独特的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认识;
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深度;
3.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加强思辨能力的训练;
4.训练多种立意方法:正向立意、反向立意、辩证立意、延伸立意等。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