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2-01-25 09:55
- 阅读 1156
潮州市高二级语文期末统测试卷质量分析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潮州市高级中学 陈树锦
一、试卷概况
试卷按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模式命制,在内容上由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构成。设置了23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2道,每题3分,共36分,主观题11道共114分。试卷总体难度适中,有难有易,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据我校统计评卷情况,平均97.3分,选择题平均23.2分,主观题平均74.1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教学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Ⅰ,以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文化为文本核心,选取了两个阅读材料,设置3道单项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19分。
三道选择题,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第2题,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第4题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4题平均分为3.3分,整体作答情况良好。学生在作答时大多能按照要求,准确的回答要点。少部分同学的主要失分之处在于只作答了内容或者手法中的某一方法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导致了扣分。
第5题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平均分4.3分。大多数同学能答到“学习借鉴了中国戏曲”。但未能答到“是为改革西方的戏剧表演的需要”,扣1分 。大部分同学能答第二点 “西方戏剧舞台强调客观真实,但受舞台的限制。” 给2分。只有少部分同学答到第三点“中国戏曲舞台能够运用程式和手法来表现无限时空”,很多同学答,运用了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手法,也给1分。部分同学仍然没有养成分点答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现代文阅读Ⅰ涉及的即“信息类阅读”,采用了论述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合并考查的创新模式,是先前“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综合。新题型的文本在内容指向上属于论述类文本,在形式指向上借鉴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模式。
其考查呈现出多文本阅读、因文设题的特点,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而教学中应梳理相关的文本类型,掌握基本知识,理清文脉抓思路,提升思维水平。同时,在题型比较中指导学生进行审题训练,认清题干要求,审清答题的范围及限定的角度。
2.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的文本为叶圣陶的小说《夜》,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屠杀革命志士的滔天罪行以及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反抗的意识。共4道题16分。两道单项选择题,各3分,两道主观题为4分和6分。
第6题:本题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D级。第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第8题 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表达技艺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平均分3.1分。“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使得故事达到高潮,升华主旨。学生基本上都能答到,也能够结合小说分析。有些学生的回答比较笼统,没有结合小说具体写出来,并且很多同学是从女儿女婿的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爱国的革命者形象出发。但是,“字条”对老妇人的形象塑造更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推动了老妇人思想与性格的转变,这一点比较少答到。参考答案:阿弟对革命者的不理解,也暗示了社会环境。很少学生答到的这个点。
第9题 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艺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平均2.3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答出或无法正确答出双线各自是什么,对何谓明何谓暗也无法判断,多数把老妇人的心理变化当成暗线,把革命者的事情当成明线,因此这个点几乎都不得分。对双线之间的关系能正确理解的也较少,多数只提到线索在表现主题和结构的作用。给分主要在这个角度给。
教学建议:小说阅读一是要抓住6大任务: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理解或探究小说标题的意蕴。二是提升学生小说的阅读能力,从而真正答好小说题,避免答题时流于表面,拼凑术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篇目摘编自《梁书·列传第十七》,描写了传主王珍国为官廉洁,爱护百姓等优秀品质。设置了5道题,共20分。其中三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一道翻译题8分,一道简答题3分。
第10题为断句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2题考查文言文意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
第13题 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共设置两道翻译题,每题4分,第13题翻译(1)情况:平均分2.4分。起,翻译为起兵、发兵、发动给分,翻译为出发、兴起不给分。众,翻译为众人、一群人不给分,翻译为军队、兵对、部将、部下给分。顿,翻译给入驻、驻扎、驻守、扎寨安营、安顿给分,翻译为整顿、停顿、攻打不给分。第13题翻译(2)情况:平均分2.8分。句意1分基本全给,其他按点给分。主要失分点在“因”,翻译成于是,趁机给分,回答成然后,因此,或当等不给分。“苦”也有比较多同学回答成劳苦,辛苦,愁苦,困扰等,不给分。
第14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平均分1.7分。大部分学生能答对两点,很多学生把战功和推让金帛和官职当成忠心的表现。
教学建议:高考文言文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还是特殊句式,很多都是来源于课本,所以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积累,教师需想法设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同时,通过对教材课文的反复诵读强化文言文语感,形成对文言语言的心理认同。
2.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材料是宋朝诗人赵师秀的作品《岩居僧》。
《岩居僧》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赵师秀尊崇贾岛诗风,该篇作品中可以看出贾岛对赵师秀诗风的影响。设置了两道题共9分,包括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
第15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第16题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主要失分在于没有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没有对这个字进行解释,甚至没有解释诗句的意思,直接回答作用。部分曲解诗意的同学理解为:这里鸟都不愿意停留,环境凄苦,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无力改变现状的心情。数花一句理解为无数的花晃动着藤蔓,一片生机勃勃;风一吹花就落下,满目疮痍。
教学建议:第一,指导学生通过标题、意象、注释、关键句、作者等切入口读懂大意,进而置身其境去想象揣摩;第二,重视整体把握,综合所有信息点从而全面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3.名篇名句默写
第17题 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名篇名句默写部分共6分,3道小题,每小题两个空格,每空1分。平均分3.9分。第二题基本上都是对。第一题主要错在:惊(金)卷(堆)。第三题得分率极低,混淆了几个人物的对话。可见高一的默写遗忘了许多。
教学建议:名句名篇默写近几年考查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能熟练背诵并理解到位。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识记和书写技巧,利用课内和课外的零碎时间进行记忆和巩固,对错字重点标记,防止再次犯错。
(三)语言文字运用
1.语言文字运用Ⅰ,要求考生阅读三个描写西安的文段,完成两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3小题,11分。
第18题,该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正确的辨析和使用词语,准确地表达达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19题,该题重点考察考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20题 该题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所起作用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平均分2.8分,主要问题在于答题角度不够全面,尤其是没有回答什么排比句式。排比的表达效果也不能准确把握。
2.语言文字运用Ⅱ,要求考生阅读三个介绍“德尔塔”毒株的文段,完成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2小题,9分。
第21题,该题重点考查考生选择正确句式使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22题 该题考察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简明地衔接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平均分3.9分,第一小题大部分同学写“和其他毒株相比”,得1分。并未写出特点、特征二字,第二小题得分较好,很多同学能写出疫苗能起作用,部分写成可能性小,比例偏小,没提到疫苗,不给分。第三小题得分最好,基本都能写出该如何去治疗!
教学建议: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本身,是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修辞鉴赏、标点符号、表达效果辨析、语句赏析、综合性语病修改等内容都在考查范围内,补写句子和压缩语段也是经典的题型。面对变与不变,教学既要落实好基本的常考内容,也要做好拓展。如既做好拟人、比喻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拓展到其他修辞手法,理清各种修辞手法的核心要素,进而进行鉴赏。
(四)作文
第23题 作文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总分60分,平均39.9分。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
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
存在问题:
1.关键词缺失,部分同学直接忽略“改变”,单写“选择”的重要性。
2.割裂两者关系,一段写选择,一段写改变;人生需要选择和改变,把两者独立分开来写。
3.部分确立为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比较难以阐述好。
4.缺乏有关选择的表述,或者论据中没有选择的成分,混淆“决定”和“选择”。
5.忽略材料的限定“人生路上”。
6.没有注意后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为国家而选择,使国家改变。三个主体段至少要有一个涉及到。
7.部分学生缺乏积累写作素材,把所给材料中的彭湃和彭士禄的事例当成论据来使用。
教学建议:近年高考作文题的内容丰富,理解的角度和层次多,考生要准确把握题目的关键,读懂写作导向,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结合近年高考题,指导学生审题,确保在审题上不失分。同时引导学生多关心时事政治,国计民生,学习先进人物,积累典型素材,充分运用素材进行论证,力求有理有据,中心突出。
1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