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历史

潮州市高二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2-01-28 16:27
  • 阅读 1423
分享到:

潮州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市统考

历史科质量分析

                 潮州市瓷都中学  邢慕菁

一、命题的意图和思路:

本次考试试卷采用市统一命题试卷。由于这一届高二学生是使用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的第一年,所以对教材的熟悉度和试题的难度把握都在摸索中。根据开学初中心组的要求,以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两大模块做为统测命题的范围,以现今高考题型题量做参考:一是考试时间,试卷按75分钟的考试时间命题。二是题型题量:仍然是16单项选择题和4主观题。三是难度:预计高考难度应该有所降低但考查知识面较广,结合高二的教学实际,总体命制的思路是以较为全面考查基础为主,引导学生在高二能较为全面落实基础。

从能力上考虑,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考,重视考查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对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史料分析,史论结合等方面能力进行相对全面考查。希望通过试题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试题与考试基本情况:

从知识考查看,试卷除了对基础知识、知识的基本理解与对史学基本认识的考查以外,更重视学生对各个小专题知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认识,体现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这也较符合期末考试的阶段考查任务。

从试卷难度和区分度看,本次考试难度适中,下面以潮州市360截图20220121223416984瓷都中学为例做试卷分析。

360截图20220121222315594
8个班级三种类型,总考生数为489人,其中包含音乐生,美术生和体育生,所以各班的平均分会有较大在差距。全校总平均分为56.26分。

三、存在问题:

1、客观题:

本次考试中客观题失分较严重的四道题目是第9131415题。第9题难度较高,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是可信的,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选C。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D两项。B项“最佳途径”太过绝对,也排除。这道题反应出学生对历史史学本身的掌握不足,同时对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旨无法准确判断,故失误较大。第13题其实有两个关于陈嘉庚的材料,其中只有一则与广告有关,故A排除。B短暂的春天与材料中的1927年时间不符。材料两则信息都体现了陈嘉庚的爱国情怀,故选C。学生失误最大的是选了D项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材料虽然也体现了爱国,但主体是陈嘉庚这个历史人物,而不是群众,说到底还是学生对于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不足。第14题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可知罗马法强调商家在买卖过程中必须诚实,反对隐瞒和欺骗,这是在强调商家要具有商业道德。故选B。商业活动中的社会契约是指双方的约定,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有部分学生选A,说明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清。第15题根据“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人们穿的棉布马甲超过了羊毛和亚麻布马甲,围巾的质地变化也呈现这种趋势。”可知这个现象的出现主要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工厂,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棉纺织品大量出现,而工厂制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C正确。过剩与材料的现象无关,排除A。消费观念变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B。本题学生容易失误最大的选项是D,世界市场的形成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量,但与毛绒袜与棉袜的比例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这道题反映了学生无法透过现象去正确分析其本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知识点理解不透彻。从选择题错选的几道题综合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落实不到位,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要重点落实学生的历史逻辑,使学生能初步区分历史学科的逻辑结构,如原因、影响、内涵、特征、比较等思维的逻辑结构。

2、主观题:

17题满分14分,平均分9.6,(1得分率较高,多数学生能根据材料归纳棉花传入的作用。2概括因素和指出影响,相当于两个问,部分学生没有写明回答哪个问。也有的学生出现时空错乱,将18-19世纪中期的美国错理解20世纪出人美国。18题满分为14分,平均分为6分,1部分同学没法从美国联系到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有的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金融理解为二战后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带来的影响。(2)除了材料的内容归纳外,部分学生不会从币制改革本身的目的影响考虑理由。19题,满分12分,平均分只有1.78分,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提供了一个表格材料,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思路再选择材料补充完整信息。问题史实混乱,材料明确要求是唐朝历史史实和说明,但有学生其他时期的制度胡乱作答在本题上。问题二:审题不清,题目要求是再给出示例的基础上再补充,学生错认为是对材料进行补充,导致失分。问题三:时间线错乱,部分学生作答时没有理解好隋朝和唐前期的“继承”是对魏晋南北朝的“继承”,也没有界定好唐中后期的大概时间段,导致其答题时出现史实(制度)正确,但时期错误,最终失分。20题满分12分,平均分为8.2分,基本没大问题,其中的意义分析,很多学生无法根据材料体现的五十年代这个背景联系起“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把握还不够充分,无法前后联系加深理解。

四、下阶段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专题史是通史的有益补充,它呈现出某一领域的演变过程。专题史既有该领域的自身发展,也有一定时期的政治事件、制度文化或者其他因素对这一领域产生的作用。所以选择性必修的内容庞杂,教材是浓缩概括,学术精专化,但目前高二的学生思维能力跟不上,对历史学科的能力素养落实更是难上加难,比如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时空观念问题就很突出,所以要高一时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通过课堂复习,课后练习和讲评强调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落实关键有二,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与再现,二是历史现象的精准理解。

3、能力培养方面: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特别是历史概念的把握、时空观念的养成、历史信息的获取、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4、积极探索选择性必修的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形成较为高效的选择性必修教学策略。在探索与实施选择性必修的模式、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纲要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时空观念的基础上落实选择性必修各个专题史实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充实、时空观念得到提升。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借助选择性必修的专题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能力,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应放在相关专题的历史概念、比较分析、规律趋势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以专题的微观教学设计,挖掘思考深度、拓展思考宽度、加大史料教学,以实现通过选择性必修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三是重视探索选择性必修的教学与纲要的教学之间的整合,以提高教学与备考效率。

5、抓好训练,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落实选择性必修的专题教学,加强训练更加重要。一是训练选题的内容上,重视专题相关考点与通史历史背景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与学科基本思维。二是训练的能力培养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重视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尽可能形成答题的基本框架,训练提高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回答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潮州市高二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1-2022 下一篇: 潮州市高三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1-2022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