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潮州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3-03-05 12:56
  • 阅读 1291
分享到:

潮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级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潮州市饶平县第二中学高二备课组

一、试卷概况

试卷按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模式命制由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构成。分值为150分,设置了23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0道,每题3分,共30分主观题13道共130分。试卷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作为考查内容,重视教考衔接,试题设置有梯度,总体难度适中。

全市最高分122分,平均74.2分。市区8校平均81.8分,潮安区平均69.4分,饶平县平均71.5分。

饶平县第二中学全卷平均90.8分,选择题平均18.88分,主观题平均71.92分。

、学生答题情况及教学建议

    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Ⅰ,以中国华夏文明历史为文本核心,选取两阅读材料,设置3道单项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17分。

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选C项。2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选D项。根据原文第⑨段“‘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可知是强加因果关系。3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案选D项。根据原文第①段“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可知,“以书论史”必须是以叙述真实历史的书籍来论史,有作者个人的部分想象成分。D项书籍不能用来论史。ABC项书籍能用来论史。

    4题考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文外考古学家观点的能力。题目: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是:①从遗址的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可见黄帝时期已有繁华的都市群②从天文遗址可见五千多年前就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③从出土的家蚕雕刻品可见五千多年前先民已经养蚕缫丝,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④包含外来文化因子的出土器物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平均分为3分,整体作答情况良好。答案区域在材料二的4-7段,学生能读懂题干要求,作答时大多能找准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存在的典型问题:1.没有根据题干找出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仅摘取照抄原文,概括能力有待提高;2.有部分学生没有分点答题,因为答案文字量较多,有些答卷文字不工整、条理不清晰3.少数学生只答两个方面。

5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目:沿着从上古传承到清末中国历史五千年的完整脉络,请梳理“华夏5000年文化”从“被忽略”到“重现人间”的轨迹。(4分)参考答案是:①由于古代中国以书论史,忽视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②殷墟与甲骨文的出现证明中国文明可上溯到殷商③三星堆的横空出世旁证了夏朝的存在④双槐树遗址(或河洛古国)让炎黄二帝的时代重现人间。本题要求学生结合题干关键词“华夏5000年文化”“‘被忽略’到‘重现人间’”找到信息点,分层次梳理历史轨迹。本题满分4分,平均分接近2.9分。多数考生能按照题干关键词组织答案,从“被忽略”到“重现人间”,层次清晰。但也存在部分考生忽略题干“梳理”“轨迹”的要求,答案过于笼统,特别是“重现人间”部分,不少学生一句话带过,或主次不分,将“被忽略”部分无端细化,讲秦汉之人,讲清代读书人,讲司马迁,其实只要讲清“被忽略”的原因就行。少数学生理解误差比如甲骨文只能证明殷代,无法实证5000年文明,所以还不是终点。此外,照搬原文句子,不懂得筛选概括。

教学建议: 现代文阅读Ⅰ的考查呈现出群文阅读、因文设题的特点,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而教学中应梳理相关的文本类型,掌握基本知识,理清文脉抓思路,提升思维水平。同时,强化审题能力,加强对关键词句的筛选和后期加工能力。答题规范必须常抓不懈,概括能力的训练肯定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的文本节选自孙犁的小说《纪念》,以解放战争中后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为背景,反映了解放军与当地恶势力进行斗争、解放军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以及军民鱼水情。共4道题18分。两道单项选择题,各3分,两道主观题都为6分。

6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答案选A项,“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误,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第7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选B项“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错误,“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表现了小鸭的担心,她并没有坚持要让父亲回来,和母亲没有分歧,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没有差别。

8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题目:文中有三处画横线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是: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答题需要结合情节发展,对文中三处“望”的解读,分析“我”的内心世界,即分析“我”的情感、思想。平均分2.5分。参考答案3点,每点2分,各点分析“望”的对象1分,“我”的内心世界1分。第1点得分关键词是“保卫家园”“警惕和专注的心理”,第2点的得分关键词“撒播革命种子”“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第3点得分关键词“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必胜的信念”。各点答案意思符合即酌情给分。

答题优点表现为能结合文本人物所处情境和人物描写内容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处“望”的情感分析能结合前文“肩头加上很重的东西”回答出“我”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使命感、责任感等。

典型问题:1.没有紧密联系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的提示,阅读理解有误,对“我”的内心世界解读不准确。如第一处“望”是在“我回到岗位上去……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望着堤坡”表现出“我”是想保卫家园,提高警惕,专注提防还乡队的复辟。很多学生受上文父亲来信中有关“我”的家园已经解放、革命取得一定胜利等内容的影响,认为“我”的内心世界是思念家乡、怀念亲人、革命胜利的喜悦兴奋之情等。2.对于一些比喻象征义的意象分析不透彻,比如第二处“望”的对象是“三星”,结合文中“那明亮的三星……播撒的种子”,说明“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革命的火种已深入人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没有人能答出“望”的对象“西方”指代革命圣地,根据前文很难得出这个结论,这需要结合6D选项“冀中地区”指河北,由河北向西望就是革命圣地陕西。能结合前文“肩头加上很重的东西”回答“我”的心理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使命感、责任感等可得分。

9题考查转述方式在小说中的效果,题目: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是: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设问新颖灵活,能够考查小说叙述角度转换的艺术效果。平均3分。近八成学生能答出“转述使情节更加凝练简洁、详略得当”这一点;能准确把握小鸭父亲的人物形象、“我”的情感和小说的主题。

典型问题:1.审题不清,答题方向有误。题干问的是“转述”的方式,很多学生答成叙事人称、叙述视角的方向。2.对读者接受角度的理解有误,认为转述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或是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等,此类效果并非“转述”所独有,不能自圆其说。3.套路化答题,分析鉴赏不够细致。堆砌答题术语,如“表现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等,没有结合具体文本,细化答案。

教学建议:1.加强文学类文本内容的阅读和理解,强化文体意识。凡是考察小说的艺术效果,一般都离不开“情节”、“人物”、“主题”、“读者效果”四方面,应该让学生学会紧扣这几个方面,全面考虑。2.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应该更加细致。理解小说的情感和主旨是最重要的,应在读懂的基础上,再组织答案,力避套路化答题。3.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名家名著为主。

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文本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讲述了颜率智助东周拒齐夺九鼎的故事。设置了5道题,共20分。其中三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一道翻译题8分,一道简答题3分。

10题为断句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第11题考查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12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3题考查综合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准确、通顺、得体地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共设置两道翻译题,每题4分13题翻译“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平均1.5分。本题四个分点。“画”同“划”,“画计”译为动宾结构“谋划计策”得1分,若翻译成“出谋划策”不给分;“不若”固定结构,翻译为:“不如或不依顺”,此处根据语境译成“不如”。学生都能精准翻译。“归”为120个高考文言实词之一,本处译为“送给”。句意分1分。

13题翻译“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平均2.5分。本题四个分点。“纵”译为“即使”“纵使”。“何……之从”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宾语前置句,意为“从何”:从哪条路。因为“九鼎”是实际的物象,本处翻译“用什么途径/方法”则不给分。“窃”为“私底下,暗中”。句意分1分。学生对宾语前置句的掌握和“窃”的翻译比较好。

14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目:颜率两次出使齐国,两次游说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是:第一次游说以利相诱,侧重借兵救国护鼎;第二次游说以无法确定运输道路为由,侧重打消齐国索要九鼎的念头。平均2分。都能读懂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有部分学生的表述比较含糊,未能中关键要素,或直接借鉴12题的D选项,忽略了题干中要求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教学建议: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精读课内文本,懂得合理迁移,触类旁通。多做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搭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并根据不同语境灵活理解运用,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优化语言,力求信、雅、达。同时,练习时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译对得分点

2.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材料是清代诗人陈沆的组诗《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第一首写雪中迎客,第二首写梅下送客。来客是作者的伯父,是位年事已高的长辈,作者谨敬相待,诗题“枉过”、“赋呈”之语,即体现了这一点。这两首诗,清幽雅丽,为人称道。设置了两道题共9分,包括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15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答案选C项第二首诗的三、四两句写伯父为人虚怀若谷,畅怀高论,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

16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诗句含义、表达技巧的理解鉴赏能力。题目:第二首诗的结尾句“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诗人借物写人,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是:以“梅花香满林”的景物描写,写出愚谷先生冒雪柱杖上山来访给诗人留下的美好印象;他的学问、人品与情义,都像梅香之幽远一样长驻人心,令人难忘;(或:雪中梅花,高洁清丽,喻愚谷先生的道德文章。)诗人借物写人,含颂扬而不直露,情味深浓。平均2.5分。能答出写人手法1分,结合两首诗分析“愚谷先生”的形象特点2分,手法效果3分。部分生能结合诗句分析出“以花喻人”,写出家伯的学识和品行,表达出诗人对家伯的赞赏和敬仰之情,并进一步指出“花香”喻指家伯来访对诗人学识品行的熏陶。少数学生能结合两首诗对“梅”的描写变化来分析对人物的表现,能结合“梅花香满林”明确结尾以景结情,文本阅读细致。但也存在生未能准确理解题干指向,“借物写人”的“人”理解为诗人或两人;有的能体会诗人写“梅花”是指人,但对手法的掌握不扎实,错答为借代;有的能结合上一题的选项,一味谈诗人情感,未明确如何写人。

教学建议:1.加强审题指导,强化审题意识,明确掌握题干要求;2.重视整体把握,综合所有信息点从而全面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标题、意象、注释、关键句、作者等切入口读懂大意,进而置身其境去想象揣摩;3.落实诗歌基本手法的熟练掌握规范答题,强化结合文本分析意识。

3.名篇名句默写

17题考查在具体情境中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共6分,3道小题,平均2.9分。第⑴题补写的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学生主要错在:青(轻)。第⑵题补写的是《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主要错在未写出“故”字。第题补写的是古代诗词中的“草”意象。得分率极低,学生没注意“寄予悲愁、凄凉之情”的情感要求,多数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未能联系初中课内或课外背诵内容。

教学建议:名句名篇默写近几年考查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能熟练背诵并理解到位。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识记和书写技巧,利用课内和课外的零碎时间进行记忆和巩固,对错字重点标记,防止再次犯错。

语言文字运用

1.语言文字运用Ⅰ,语境材料是介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及意义。因境设置了三道主观题,共11分。

18题考查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平均2分。第①:根据前文“名场面”及后文“人们还记得”,应填与“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意思相近的成语,如: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等。第②:根据前文“别样的体验”及后文“倍感新鲜”可知,应填与“感到新鲜、没见过”有关的成语,如: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耳目一新等。第③:根据前文“星空浩瀚无垠”可知,探索没有没有尽头,可填“永无止境”。大约60%的考生能正确回答第①与第

典型问题:①部分学生积累不够,分不清四字词和成语,填写的不是成语,如有学生第①“印象深刻”;②大部分答错的学生对文本的联系不到位,只追求句子通顺,没考虑上下文,如有学生第①“拍案叫绝”,不给分。

19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平均2分。答案分4点:①三名宇航员创下纪录;②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夜饭;③年夜饭包括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④这一纪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创下的。每点1分。  

典型问题:1.部分学生将修饰“吃年夜饭”的“首次”放在“创纪录”之前,这两句都不给分;2.修改成4个简单短句没有单独的主谓宾结构,写成4个短语不给分。

20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分析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平均2.5分,主要问题:1.有部分学生没有区分两种手法,而是连在一起作答“运用设问和排比,增强了语势”;2.“设问”手法的分析不准确,没有结合内容分析而是套答直接写“设问吸引读者”,效果中的“避免平铺直叙”没有同学能出来。

2.语言文字运用Ⅱ,语境材料是关于食盐的作用,因境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9分。

21题考查正确掌握并使用人称代词的能力。答案选B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家”是代词,但不限定范围A“大家”指的是大方之家的意思B“大家”为代词,但不限定范围C“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D“大家”为代词,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22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平均4分。第①句能补写出“发挥的作用”得1分,“各自”“不同”等语意得1分。第②句补写“高盐饮食引发高血压”得2分,如表述“高盐饮食会引发疾病”或“主要引发高血压”都得1分。第③句的关键词为“我们日常的食物”,应是填入一个可以做主语的短语,如是句子不得分。很多同学都能准确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关键词,特别是第③句,能注意到应填入一个短语,得分相对较高。

教学建议: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是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填写成语、修辞表达效果、标点符号、句式变换、语病修改、补写句子等内容都在考查范围内,人称作用、词语含义辨析是新题型。面对变与不变,教学既要落实好基本的常考内容,也要做好拓展。要加强成语积累,掌握好各种修辞手法的基础知识;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段与段之间句群之间的关系。

㈣作文

23题作文题总分60分,平均41.6分。

    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从“变”的角度进行阐述:党史百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国家从落后走向辉煌,从贫穷走向小康,变的是祖国的模样和发展的步伐,变的是社会阶段,变的是发展速度,变的是生活质量。第二部分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不会变,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会变!

作文需要透过“变”的表象去抓住“不变”的内核,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里所谓的“变与不变”,从哲学层面来说,指的就是“形式变而内容不变”。在具体写作时,应该统一在一起写,而不能前半部写“变”,后半部分写“不变”,如此就显得水乳不相融了。

行文构思时,学生可以就自身的经历,所面临的身份的改变(从少年到步入青年、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学校、同学朋友)、思想认识的改变(能力、见识、胸怀、目标)。面对诸多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底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不能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美德不能变;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也可以放眼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变化,写这时代变迁之中,唯有初心不变,方得玉成。

参考立意:

1.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2.非“变 ”无以为进,非“不变 ”无以为守。

3.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4.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

5.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答题优点:绝大部分生审题正确,立意中肯,字数超要求(均在九百字左右),能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思考。

典型问题:1.标题不准确,未能很好体现观点,甚至出现漏写标题情况。2.思辨能力较弱,不懂得在“变”与“不变”两个核心概念间找对立面和统一点,把两个观点融合在一起。在论证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并揭示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只写一方,出现偏题情况,40分以下。3.论据材料不足,很多生扩写题目提供的材料。4.书写、卷面较差。

教学建议

1.继续加强写作强化训练,确保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作文字数最好在九百字左右)。2.强化标题意识,明确作文标题要精心提炼,能鲜明体现主旨。3.明确材料用法,写作要从材料入手(导火线)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文章才有血有肉有灵魂,但不能变成材料扩写。4.加强书写训练,字迹要端正,卷面要整洁不要随意涂改。


上一篇:潮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2-2023 下一篇: 潮州市九年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2-2023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