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资源平台 语文

潮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 jys
  • 2023-03-05 12:12
  • 阅读 536
分享到:

潮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潮州市语文科评卷组

 

一、试题总体评价

高三语文期末统测试卷参照2022年新高考Ⅰ卷命,题目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掌握情况和迁移运用能力,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和诊断教学复习情况和质量。从评卷情况来看,市十一所学校统评92.79分,客观题18.96分,主观题73.83分潮州市辖统评93.29分,潮安区90.26分,饶平县94.7分。

二、数据统计

1.全部考生成绩统计

单位

平均分

标准差

最高分

优秀率

及格率

金山中学

103.12

9.4352

129

2.52%

94.04%

高级中学

96.46

9.2361

121

0.09%

80.42%

绵德中学

82.75

11.5311

116

27.65%

南春中学

87.29

11.9314

121

0.12%

45.88%

瓷都中学

88.48

12.9706

115

52.24%

潮州侨中

98.26

8.7418

121

0.47%

85.58%

松昌中学

82.88

14.1869

120

0.10%

34.49%

潮州华附

91.91

10.7665

119

63.72%

饶平二中

96.81

9.0356

130

0.47%

82.37%

饶平侨中

90.51

11.0417

121

0.12%

58.54%

潮州暨实高级中学

98.88

8.7804

123

0.51%

85.57%

潮州市辖

93.29

13.1224

129

0.73%

65.44%

潮安区

90.26

13.595

121

0.21%

58.84%

饶平县

94.7

10.4344

130

0.34%

73.52%

全市

92.79

12.7917

130

0.50%

65.52%

2.市十一所学校统评成绩

题目

市平均

金山

侨中

饶二

高级

暨实

华附

饶侨

瓷都

南春

松昌

绵中

1

1.31

1.22

1.06

1.35

1.24

1.22

1.18

1.37

1.39

1.38

1.53

1.39

2

2.65

2.85

2.72

2.82

2.76

2.83

2.64

2.5

2.51

2.56

2.49

2.36

3

1.66

2.01

1.83

1.92

1.9

1.94

1.49

1.5

1.26

1.38

1.47

1.31

6

0.93

1.37

0.73

0.8

0.75

0.91

0.83

0.87

1.06

0.8

0.99

0.98

7

2.2

2.43

2.31

2.16

2.32

2.22

2.24

2.17

2.08

2.21

1.99

1.94

10

1.83

2.21

1.95

1.9

1.93

1.78

1.72

1.71

1.7

1.7

1.66

1.52

11

2.53

2.69

2.62

2.53

2.69

2.6

2.51

2.5

2.46

2.35

2.35

2.49

12

1.01

1.2

1.11

1.01

1.16

1.09

0.92

0.95

0.96

0.9

0.82

0.87

15

1.94

2.2

2.15

2.2

1.98

2.09

2.02

1.75

1.75

1.8

1.77

1.47

21

2.91

2.97

2.96

2.97

2.97

2.97

2.94

2.85

2.86

2.89

2.83

2.77

4

2.14

2.34

2.48

2.34

2.42

2.3

2.37

2.14

2.12

1.86

1.73

1.43

5

1.77

2.12

2.02

2.04

1.92

1.75

1.7

1.81

1.55

1.46

1.44

1.39

8

3.06

3.67

3.33

3.36

3.23

3.42

3.09

3.02

2.67

2.64

2.47

2.53

9

1.62

1.95

1.79

1.82

1.72

1.81

1.65

1.68

1.39

1.46

1.23

1.22

13(1)

2.34

2.99

2.48

2.58

2.69

2.51

2.36

2.03

2.04

2.1

1.77

1.9

13(2)

2.52

2.96

2.75

2.69

2.66

2.53

2.59

2.35

2.38

2.34

2.06

2.17

14

1.8

2.31

1.94

2.12

2.02

2.1

1.84

1.59

1.39

1.58

1.36

1.28

16

2.76

3.59

3.31

3.15

3.16

3.32

2.75

2.43

2.4

2.22

1.95

1.82

17

3.11

4.32

3.85

2.74

2.95

4.37

2.83

2.47

3.12

3.13

2.53

1.92

18

1.3

1.74

1.4

1.45

1.49

1.39

1.01

1.19

1.11

1.16

0.99

1.08

19

2.76

2.88

2.85

2.82

2.65

3.02

3.02

2.92

2.63

2.79

2.46

2.54

20

2.58

2.78

2.96

2.64

2.69

2.78

2.54

2.57

2.44

2.34

2.47

2

22

2.84

2.93

2.98

2.92

2.97

3.21

2.74

2.84

2.55

2.61

2.7

2.79

23

43.23

45.37

44.67

44.48

44.2

44.71

42.93

43.28

42.66

41.65

39.82

41.59

客观分

18.96

21.16

19.45

19.65

19.7

19.64

18.49

18.19

18.02

17.97

17.9

17.1

主观分

73.83

81.96

78.81

77.15

76.76

79.24

73.42

72.33

70.46

69.32

64.98

65.65

全卷

92.79

103.12

98.26

96.81

96.46

98.88

91.91

90.51

88.48

87.29

82.88

82.75

三、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十一校统评数据)

㈠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Ⅰ选取两则阅读材料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朱苏力《较真“差序格局”:费孝通为何放弃了这一概念?》,设置了3道单项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17分。

1题:D【解析】“不可能”,绝对化表达。而且文中没有明确提到。

2题:C【解析】“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错。原文是“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是说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地缘是决定性因素,而交通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缘已不再有决定性影响了。

3题:A【解析】美国的做法明显是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它把移民分为三六九等按差序对待处理,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差序格局的概念要求。其它三项中,B项“距离虽近,情感却远”这与情感和距离的差序分布明显违背。C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远近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所以不符合差序格局的要求。D项当前社会上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是六亲不认的表现,明显与差序格局背道而驰。

4题: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满分4分,平均2.14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论说文的论证思路。材料二节选自朱苏力《较真差序格局:费孝通为何放弃了这一概念?》。节选文段首先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观点“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然后围绕观点从血缘和地缘两个角度,论证传统社会人与人交往必然爱有等差的方式来进行,从而论证了差序格局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接着从中西方社会结构的比较中指出,即使是认同爱有等差的中国也有兼爱泛爱众的一面,即使是认同团体格局的国家也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行文至此已隐含以差序格局作为中西方社会格局的区别是不恰当的这一观点。文章末尾总结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并再次强调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是乡土中国,至少是不准确的。全文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行文有序,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体现了新一代学人质疑慎思的学术品格和深厚的学养。

【评分细则】

只回答“总分总”结构得1分,后面若有具体展开,则此点不再计分。

回答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不得分。

2点从血缘和地缘两个角度论证差序格局的必然性回答可得1分。

3点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论证差序格局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回答可得1分。

答案概括不完整,要点表述残缺,酌情扣1分。

【答题示例】

0分示例:

①道理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对差序化的定义举出在不同学科上富有爱心的缘由。②通过对比论证对比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差序化的产生,引出下文“交往交流和互惠”是关键。③通过举证,说明人们是如何消除差序化的举措,其中不乏墨子一般的兼爱。

1分示例:

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说明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是很难成立的。②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③用乡土中国和有些团体格局的社会国家这样典型的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内容更有说服力。

2分示例:

①材料二先对差序格局所产生的差序化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②从生物本能与地缘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解释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③还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展开论证,引用了中国古代圣人的言论进一步论证差序格局。④最后举例论证,举出当今一些国家差序化的体现以及做法进行论证。

3分示例:

①首先提出观点“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解释费孝通放弃这一概念的原因。②然后提出差序化的普遍性,分别从生物学、交通不便展开解释。③接着举例古人的克服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但都无果。④最后总结说明差异化是普遍的必要的,无法用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是乡土中国。

4分示例:

①材料运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开门见山,提出用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的描述和概括很难成立。②从生物学、地缘关系的角度说明了差序格局一直存在、无法避免。③接着举墨子、老子、孔子努力克服差序格局来反衬出差序格局的存在。④又从团体格局的社会和国家也有差序格局,说明差序格局无处不在。⑤最后总结全文,再次说明用差序格局概括中国社会是不准确的。

【备考建议】

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和指导。辨析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术语的异同。

指导学生养成圈划批注的阅读习惯,圈出段落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分层概括,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解说关系等等。

(潮州市绵德中学邱熹老师供稿)

5题:如何辩证看待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满分4分,平均1.77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提取及辩证思维的能力。由题干“如何辩证看待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可知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差序格局”,材料一论述的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合理性,材料二论述的是“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和概括,很难成立”,即“差序格局”有其不合理性、片面性。题干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考生应从材料论述过程提取相关要点。

【评分细则】

合理性2分理由:与中国学者结论一致(意思近即可,如在中西文化对比基础上提出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符合中国社会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结论。(能答出关键词即可)(理由1分,分析1分)

不合理性2分理由: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答对一点即可得1分)分析:“爱有差等”是天性,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地缘”的实质已有变化。/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差序化具有普遍性。(答对一点就可得1分)(理由1分,分析1分)

【答题优点】

不少学生对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方面理解比较中肯,也能进行分析。

【典型问题】

1.关联思考能力欠缺。

2.审题出错,如理解为对“差序格局”的分析、我们该怎么做、材料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

理解为对“差序格局”的分析例:①“差序格局”中各群体以“情感取向”构筑起来,客观与主观同时存在。②“差序格局”存在局限性,生物本能及地缘关系对此有影响作用,且“差序格局”的某些做法是不合理的,须予以废除,③应客观辩证看待“差序格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理解为我们该怎么做例:对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我们要①理解差序化的普遍和必要,在社会中为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这个找寻合理利益为己所用;②同时要对其他人提供同等必要保护,废除压迫性、不合理的差序做法,在差序社会中构建相对公平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⑶理解成论证如:引用古代名人的例子来解释“差序格局”,但这些例子都从不好的方面论证,没有多角度论证,未起到对比效果。

如:①对比论证,用“团体格局”的国家来与之进行对比,得出了“团体格局”的国家也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②举例论证,举出其他国家、社会也有差序,证明了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生活中的现象。

3.对差序格局的合理方面理解不当,或是合理与不合理的分析混淆。

如:差序格局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是生物学上以及古代交通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认识到这一点。但其仍存在不合理的,压迫性的,应予且必须废除,故,我们应扬长避短。

4.获取关键信息能力差。少数学生还不懂得从材料二关键句提取信息。

5.答题未能照应题干的关键词“辩证”,更多的是堆砌提取的信息。

【备考建议】

新教材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并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师应做到考学结合,引导学生从理解、思考逐步推进到推理、判断、质疑,加强思辨性阅读训练。

强化审题意识。要高度重视题干中的提示语,细心揣摩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看到题干背后的信息。

⑶要求学生规范作答。分点答题,且分点应体现其逻辑性。

(潮州市华侨中学方炯老师供稿)

2.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的文本节选自王愿坚的小说《妈妈》,共4道题18分。两道单项选择题各3分,两道主观题6分。

6题:C【解析】“推进了情节发展”分析错误,这两处环境描写暗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没有推进情节的发展。

7题:B【解析】“我”带着孩子去买东西,并不是因为孩子而迷失。从一开始“我”带着孩子朝着目的地走,以及后面坚持完成任务可以看出。

8题:文中有关革命同志女儿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满分6分,平均3.06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情节作用考生要从推动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突出使主旨更为凸显照应了题目等方面作答

【评分细则】

答案每点2分。准确概括出推动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突出使主旨更为凸显明确或照应了题目的给1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正确给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恶劣反映出当时革命环境恶劣的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适当给分。

【答题优点】

    多数学生能从推动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突出、突出主旨这几个方面作答空白卷很少。

【典型问题】

    答题角度不明确,许多学生把情节人物主旨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交叉混杂在一起,不能一点一个角度作答,且分析角度不全面

    多点同一个角度,答案写了三、四点都是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旨分析不透彻、对情节理解有偏差、对人物形象概括不准确到位

    照应了题目这一点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答到

【备考建议】

强调读懂文本,对小说的主旨分析要透彻对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概括要准确到位

答题角度要思考全面,作答时情节、环境、人物主旨、读者等角度不一定每点都必须有,但思考时必须分析到位

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各拟一个要点,避免因混杂而导致答题要点交叉或不清晰

(潮安区松昌中学陈丽璇老师供稿)

9题:小说在叙事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满分6分,平均1.62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的叙事”,和2018年全国一卷的《赵一曼女士》第6小题属于同类题型,难度适中。答题时可从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对话、现实与回忆交织(或时空变换)等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的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评分细则】

每点2分:答出叙述技巧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作用给1分,意思符合即可。具体如下:

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分)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代入感,使叙述更加真实、亲切自然。(1分)②借助对话。(1分)借大嫂和冯司长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述集中紧凑,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跃然纸上。(1分)③回忆和现实交织展开。(1分)文中既有冯司长对往事的回忆,又有现实场景,还有历史背景,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和可读性,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思索。(1分)(或“以时空变换的方式安排情节,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有利于主旨的表达。”其中“时空变换”1分,分析作用1分)

【答题优点】

大部分学生能答出人称及其作用,对答题术语掌握得比较好。

对小说的文体特征比较熟悉,懂得结合文本,从三要素和主题角度切入答题。

对人物、主题的解读比较准确。

【典型问题】

总的来说,考生对“叙述安排上的技巧”这一考点不够熟悉,没能准确地点出手法技巧,尤其是“借助对话”和“回忆和现实交织展开”这两个技巧。

很多考生把“对话”和“语言描写”混淆了,因此就直接照搬第6小题的A选项。

很多考生把“回忆”错误地理解为“倒叙”,更有甚者理解为“插叙”。

⑷部分考生把冯司长讲述的部分理解为使用了第一人称,听司长讲述的部分理解为使用了第三人称,答成“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备考建议】

情节手法在高考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要做好这类题,首先就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方向;然后根据小说内容,着眼全篇,准确解读小说各个要素;最后再联系小说情节叙述安排的方法技巧进行答题。只讲理论学生很难记住,强化训练更能带动学生识记叙述技巧并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附答题实例:

6分:①回忆与现实相交织,突破时空限制。文章以冯司长与儿子几十年后再聚为起点,通过倒叙讲述母子的分离及革命经历,极大地拓展情节内容,富有张力。②运用大量的对话叙述,更好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及其形象,如母子分别时忍痛的欺骗,凸显司长为革命事业的牺牲。③用第一人称视角,真实可信,情感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5分:①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司长亲历者的角度展开叙述,使故事更亲切真实,拉近了讲述者与听者、读者的距离,有利于故事的顺利展开。②现实与回忆相交织,讲述过程中时而回到现实,拉长了故事跨度,使故事更具完整性与动人,也烘托了冯司长牺牲小我换大我的形象。③以对话形式展开,使故事叙述安排更加合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深思。

4分:①采用了冯司长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使叙事的情节更加饱满,更加能流露出革命工作者的伟大和母爱的伟大;②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使叙事更加富有真情实感,让读者融入其中;③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叙事,推动情节发展;④采用正叙的顺序进行叙事,使叙述的事件条理清晰,具有逻辑性。

3分:①采用第一人称,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可感;②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多种艺术手法,刻画出一位慈爱而富有革命情怀的母亲形象,极具艺术感染力;③采用环境描写,先后渲染了悲惨凄凉和轻松喜悦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④现实与过去交织,在冯司长的故事中穿插“我们”的反应,也写出了冯司长这一人物形象的不易。

2分:①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出以为慈爱而富有革命情怀的母亲形象。③采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让叙事更加贴近生活。

1分: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平与其他孩子的经历作对比,突出了革命工作者为工作做出的牺牲,表现了冯司长的艰辛,突出了人物形象。②语言纯朴真实,富有乡土气息,通过描写大嫂卖儿女这一潮汕传统,表现底层百姓因战争而难以生存,贫困交加。③运用细节描写,“我”将手指向平平,大嫂掰开平平手指等细节,表现了冯司长与平平难以割舍的情感,凸显革命者的伟大。

0分:小说运用了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多种艺术手法,刻画出一位母亲,从文中“那手有千斤重”中的“千斤重”,写出了母亲当时为了革命不得不把我卖掉的悲痛,在“我”被欺负之后,母亲用仅有的钱给我买了衣服和吃的,这是一位富有革命情怀母亲的形象,生动真实,极具艺术感染力。

(饶平华侨中学张静君老师供稿)

㈡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文本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设置了5道题,共20分。其中道单项选择题3分;道翻译题8分,一道主观3分。

10题:C

11题:D【解析】志:记,记住。

12题:A【解析】襄王呼唤贯珠者而询问,是担心他的话语被泄露,暗藏杀机。

13题: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满分4分,平均2.34分。

【试题分析】

参考答案:田单有这些善行而大王嘉奖他,赞扬田单的善行,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善行。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难度中等。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把握句意,对文中的关键词作出准确推断。

【评分细则】

得分点:是、嘉、善(第二个“善”,动词),各1分,句意1分。

是:这些、这样、如此。(1分)

嘉:嘉奖、褒奖、夸奖、赏赐、表彰。(1分)

善(第二个“善”):动词,赞扬、称许、称赞、赞许。(1分)

句意:主要看语意通顺、符合语境。(1分)

【答题优点】

 “嘉”字,学生基本能答出;“善”字的意思,大部分的学生能把握;句意翻译也基本通顺。满分卷964份,3分卷2991份,2分卷3457份。

【典型问题】

“是”字,部分学生省略不译,如译为“田单有善行”。第二个“善”字,很多学生不注意语境,错译成“发扬、善待”等意思。

历史常识缺乏,有的学生在译文中称田单为“单于”、“襄王”、“皇帝”。

存在0分卷425份,绝大部分为空白卷。

【备考建议】

本题反映了学生对文言实词掌握不够全面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加强常见实词的教学,特别是引导学生强化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实词的积累和记忆。

13(2)题: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满分4分,平均2.52分。

【试题分析】

参考答案:(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下它。

【评分细则】

得分点:谢、遂、克,各1分,句意1分。

谢:告辞、告别、道别、辞别、辞谢。(1分)

遂:于是、就。(1分)

克:攻下、打下、攻克、攻陷。(1分)

句意:主要看语意通顺、符合语境。(1分)

【答题优点】

”字正确率较高;“遂”字,大多数的学生能得分;句意大体通顺、符合语境。满分卷1084份,3分卷3450份,2分卷3447份。

【典型问题】

学生没有回归文本,没有把要翻译的字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阅读文本粗心大意,导致翻译错误。例如:“谢”字,错误地理解成“感谢、拜谢、答谢等”导致失分;“弗”字,错译为“拂袖、挥手”,导致曲解句意为“挥手离开”。

学生没有补出省略的主语“田单”,或错误理解为“鲁仲子”。

【备考建议】

加强文言文的翻译训练,画线句子所在的段落,要逐字落实。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答题习惯,翻译句子要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14题:田单攻狄,始而谦,继而骄,三而惧,请简要分析。满分3分,平均1.8分。

【试题分析】

 参考答案:田单在攻狄之前拜见鲁仲子,有谦虚求教之意。(1分)但是,他自认为有大破燕国、恢复齐墟的功绩,骄傲自负,接受不了鲁仲子攻狄不下的战争预见。(1分)后面他急躁冒进,对狄久攻不下,心生忧惧。(1分)

【评分细则】

①答出“田单在攻狄之前去拜见鲁仲子”的意思,即可得1分。

②答出“田单自认为有大破燕国、恢复齐墟的功绩,骄傲自负”“田单接受不了鲁仲子攻狄不下的战争预见”、“田单对鲁仲子没有告辞就离开”等均可得1分。

③答出“田单对狄久攻不下,心生忧惧”的意思,可得1分。

④如果学生照搬原文,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总体酌情扣1分。

【答题优点】

学生普遍能够答出第③点“田单对狄久攻不下,心生忧惧”的意思。满分卷2996份,2分卷2465份。

【典型问题】

学生审错题意,阅读文本理解错误,没有弄清楚事件对象。

1:“始而谦”是因为开始士兵们士气很足,大家都填饱了肚子,有力量有精神;“继而骄”是因为打过狄国感到骄傲;“三而惧”是因为宗庙被破环,所以恐惧。

2:第一次,田单身先士卒,有雄心壮志,战士们也都做好献身的准备,因而成功。第二次,田单与将士身边有夜邑的上奉,以及淄上的供应,造成失败。第三次,田单巡视城墙,亲自击鼓,士气大振,于是成功。

【备考建议】

提升学生对文段的整体理解能力,把握事件概貌。

平时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弄清事件和对象的关系。

(潮州市高级中学陈浩烁老师供稿)

    2.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材料是宋代王庭珪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其二)》。设置了两道题共9分,其中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15题:D【解析】“表现胡邦衡的知足常乐”错误,诗人用典目的是借此来安慰胡邦衡,而非表现胡邦衡的知足常乐。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平均2.67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属于常规题型。

细则

参考答案:

胡邦衡忠精神的美。面国家危亡,奸臣荀且偷安的社会现实,胡邦衡依旧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撑危局,力挽狂,令人赞叹秦桧等奸邪小人的批判。大厦将的局面,正是如秦桧般的“痴儿”造成的,但众多士大夫却畏惧其威,苟且偷安,不敢声。胡邦衡的慰与勉励。只要能心怀苏轼不以迁谪为意,那么不管到哪儿,江山神祗都能他平安。(每点2分)

补充细则:

每个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

补充:第点答:对胡邦衡“拄倾危”,全力支撑危局精神的或对胡邦衡“一木支大厦”、“要为天下奇”精神的也可得分。点答:对忠臣遭受迫害、势单力薄“只心知”的惋惜、痛心也可得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也可酌情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答题优点】

多数学生对诗歌的意思理解基本准确,能写出诗人的感情。

【典型问题

理解错误。一些学生错把诗人当做胡邦衡,对象完全弄错。

不少学生答案没分点作答。

缺乏分析,失分严重。

考建

指导学生读懂诗歌文本,整体阅读理解,避免断章取义。

加强审题指导,题型研究,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明了答案构成要点。

让考生明确分点作答的要求,强增规范答题意识,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瓷都中学李泽芳老师供稿)

3.名篇名句默写

17题考查在具体情境中补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共6分,3道小题,平均3.11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重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不容易写错字、别字。

【评分细则】

参考答案: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著)我扁舟一叶 /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如有其它答案,符合要求均可得分。)

【答题优点】

3分卷、4分卷较多,满分卷993份,0分卷786份。

【典型问题】

对语句的理解未落到实处。如第较多学生错填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错别字严重。如第“长”写成“乘”,“济”写成“寄”;“沧”写成“沦、苍”;第“蜉蝣”写成“浮游”“虫浮虫游”,“粟”写成“栗”;第不少学生能填“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两句,但“驾”写成“架”,“匏”写成“鲍、举包”,“樽”写成“尊”,“属”写成“嘱”。

答案顺序错位。如第“着我扁舟一叶”放在第一空。

【备考建议】

加强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语义理解,注意循环训练。

加强指导性背诵,抓好易错字、难写字的落实。

强调书写,特别是名句默写更要一笔一划认真书写,要严格做到字体端正,字迹清晰。

下阶段的备考请务必严格落实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潮州学校谢舜卿老师供稿

㈢语言文字运用

1.语言文字运用Ⅰ因境设置了三道主观题,共11分。

18题: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满分3分,平均1.3分。

【试题分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成语积累和语段的整体理解能力。

【评分细则

第一空:默默无闻、隐姓埋名(1分)

第二空:只言片语、片言只语、一丝一毫、一星半点(1分)

第三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白手起家(1分)

【答题优点】

部分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答题。

【典型问题】

没有联系上下文语境,忽略成语的搭配和感情色彩,如第一空错填“人间蒸发”、“不翼而飞”;第二空错填“一毛一线”、“一分一毫”;第三空错填“闭门造车”、“焚膏继晷”。

错别字现象较为严重,如“隐姓埋名”错写成“隐性埋名”;“自力更生”错写成“自力更生”。

生造词现象严重,如“埋头隐姓”、“一言一句”。

【备考建议】

成语的积累,区分近义成语,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法功能,增强语段整体阅读意识。

19题: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满分4分,平均2.76分。

【试题分析】

该题与22年高考第19题一致,考查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句子语法基础。首先选择一个基本句,然后将其他成分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入,注意核实有效信息是否遗漏。

【评分细则】

按照答案,四个句子各一分。

总述句放在开头或结尾均可。

“他从1962年加入核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可断成两部分“他1962年加入核试验研究,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句子通顺大意不变,即可得1分。

⑷“这些核试验占我国核试验总数的70%以上”,这个句子中如果缺主语,不给分;如果缺“这些”,视整体情况,如果整个答案句子通顺大意不变,可酌情给分。

【答题优点】

能准确审题,将句子改写成四个短句,大意不变。

【典型问题】

缺乏基本句子结构成分,其中大多数是缺主语,如:从1962年加入核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为我国筹划主持了30多次各种类型的核试验,占我国核试验总数的70%以上,程开甲是当之无愧的“核司令”。

审题不当,没能改成短句,“程开甲”的定语太长。如:为我国筹划主持了30多次各种类型的核试验,占我国核试验总数的70%以上,当之无愧的“核司令”程开甲是从1962年加入核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的。

四个句子的排列缺乏逻辑顺序,把主干句夹在其他三个句子中间。

【备考建议】

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强化训练,巩固语法知识,特别是句子基本成分的语法。

20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满分4分,平均2.58分。

【试题分析】

题目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效果,这是新高考的一大创新。2020年和2021年都考查了这一考点,题与高考题相似,考查设问和排比两种手法。

【评分细则】

分析各1分设问:先用“如何进行研究”提问,然后进行作答/一问一答1分)排比:连用三个“一次次”的语句1分)

表达效果各1分设问:提醒注意/引导读者思考/强化(强调)回答内容的效果1分)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程开甲研究氢弹的艰辛与不懈有层次地表达出来1分)

答案示例:

4分准确答出设问和排比的组成形式和表达效果。

3分忽略设问的组成形式或排比的组成形式。

2分忽略设问的组成形式和排比的组成形式。

1分只分析设问或排比的表达效果,或把设问和排比放在一起

分析,没能区别各自的表达效果。

【答题优点】

大多数同学能结合文本内容,有效答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典型问题】

审题不当,忽略题目中的“简要分析”,没能各自分析设问和排比的组成形式。

在分析表达效果的时候没能结合文本内容只简单地套用术语。

【备考建议】

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强化训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各自修辞手法,进而结合文本感受各自不同的表达效果。

(南春中学李哲老师供稿)

2.语言文字运用Ⅱ因境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共9分。

21题:C【解析】C项表示特殊含义,其它三项表示引用。

22题: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满分6分,平均2.84分。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补写句子,主要考查语言连贯能力,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既要重视对文本的阅读、语境的把握、语言作用的分析,又要重视由已知到未知的推断。

【评分细则】

严格按照“如果说读书可以养颜”得2分,其它答案不给分。

曾把化妆分为三个境界(等次、三种、三类等)均给2分。

读书使人变得更加美丽(更有质)给2分, 读书使人抚平皱纹(变得更加精神等)给1分。

【答题优点】

答案“如果说读书可养颜”,绝大多数考生能准确答题。第答案“曾把化妆分为三个境界(或:认为化妆有三种等次)”,考生基本上能解答,准确度较高。

【典型问题】

答案为:但读书能使人变得更加美丽(更有气质),整体得分较低,学生答到精神或心灵等,答案五花八门。

【备考建议】

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文段,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学会结合语境分析。

(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李庆林老师供稿)

㈣作文

23题是作文题,总分60分,平均43.22分。

【试题分析】

本次作文题是引语式材料作文,包含二元辩证关系。审读材料,抓取两则材料各自的核心关键词,二元互补,整合出作文的中心话题。

材料一中提到“为一事须专而精”的观点,以荀子庄子的名言加以阐释和佐证。以“专”致“精”,只有做到了“专”,才能有机会到达“精”的程度;由此可知该材料的关键词为:“专”,可理解为“专心、专注、专一”,做事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切勿一心二用。

材料二根据材料出处《信息乌托邦》中的“信息”一词及材料中“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可整体解读出材料核心观点“广博”或“全面”。

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看起来似乎矛盾对立,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所以需要找准角度,找到这对矛盾观点间的结合点:“做事既能专而精,又要突破自己选择的领域广博涉猎,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接纳更多的信息,能拥有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立意上,要切中材料的中心话题,找到与“专”对立面的“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那么就需要有大局观,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是谓“广博”。可从“做事既贵专精,又须博涉”或者“‘专注’是‘广博’的基础,‘广博’能够助推‘专注’走向精深”等角度进行立意。 

议论要做到一破一立,有破有立。

【评分细则】

    1.评分标准

本次改卷平均分控制在45分左右。

要紧扣材料的关键词“专”(获取信息时的“专注”“专心“专一”和“博”(或“全面”,但要注意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全面看待事物”应跟“专”相对应,针对认识、能力、格局等)来写。

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本次评卷学生作文中有提及两则材料,两者关系有所体现,字数达800字就可得45分左右。要综合两则材料来写,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如“做事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能从原因分析(为什么要融合/结合)适当提高2-3分。

只写其中一则,另外一则完全不提,40左右;虽然写到两则,但对其中一则完全否定,36分左右。

有亮点的,往高分打。能将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讲清楚高分一点;能紧密联系现实和在精神意蕴上进行总结升华的可以高分一点;③语言文采好的能增分)。

力避打保险分,要有差异性,好作文分数要打上去;问题严重,也要给低分。

    2.具体细则

一类文53~60分

能精准理解两则材料的含义,紧扣关键词,且揭示两者的内在关系;

能结合材料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中心明确,结构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能立足学生身份,联系现实谈感悟与思考,对材料中的关键词有较有深度的解读;

论据足,举例典型恰当;

语言流畅,富有文采,书写美观,有亮点。

二类文48~52分

能比较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含义,紧扣关键词,且揭示两者的内在关系;

能结合材料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

能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整洁,亮点不突出。

三类文44~47分

能理解两则材料的含意,较为准确地指明内在关系,能扣紧一方关键词,另一方的关键词表述不够准确;

有联系材料,但中心不甚明确,内容不够充实;

基本能联系现实;

语言较为通顺,结构较为完整,无亮点。

四类文36~43分

基本能理解两则材料的含意,但没能指明内在关系,分而述之;

文章开头虽提及材料,但文章主体部分与两则材料的关系不明显;

未能联系现实或不明显;

行文结构松散。

五类文及以下:完全不提及材料内容,偏离题意。

【答题优点】

1.大多数考生能引述材料,并提取第一则材料的关键词“专”

2.大多数学生能把自己的思考写成议论文,有联系现实问题或结合名言名句(特别是教材中适用的,如《劝学》《师说》)进行论证的意识,文体特征较为鲜明

3.完篇情况良好

4.最高57分,53分及以上76份,48分及以上1443份,44分及以上5092分,44分及以上占比57.4%。

【典型问题】

1.审题立意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足,片面割裂地理解材料,不少学生把第二则理解为:“全面发展”、“走出生活舒适圈”、“摆脱桎梏”“突破自我”、“拓展创新”;只侧重写一则材料,如“专一是取得成功的密匙”。细读材料的意识淡薄,不能深挖关键词和材料对立点之间的联系。第一则材料比较容易提取关键词“专”,但第二则材料虽然能抓住“全面”一词,但忽略了它是作为“能力”的修饰语,“专一事”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那么其对立面的一种“能力”则为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能看到“一事”之外的全局,这种“能力”应该理解为“广博”或者“深广”。其实对应第一则材料中有关键词“纷”,含意也是繁多。思辨能力较弱,当能理解材料含意时,却不懂得找对立面和统一点,用有效的方式把两个观点融合。在论证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并揭示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分而述之后简单说要将两者统一才能成事。

2.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的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能理解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却不能用准确词语从正面表述,比如对于核心词“专”,是用“分散”、“分心”、“不专注”“不是专一”来表述。

3.内容稍显单薄,论据素材不够充分,多数考生字数仅超800多一点点,感觉局促不充分。

4.框架意识单薄导致结构层次不够清晰或结构失衡。

【备考建议】

1.强化材料审读训练,努力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细读题目材料并做到整体把握,有效提取关键词;指导学生通过深挖材料关键词,多侧面、多角度地建立多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2.以近年高考和有影响力的联考的优秀作文为范本,整体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确保关键词表达准确,作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紧实。

3.有意识地分类整理各类素材,通过联系现实的热点问题来思考材料的含意,并在写作中灵活使用,充实作文内容。

(饶平县第二中学郑柔昀老师、潮州市金山中学杨敏老师供稿)


上一篇:潮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2-2023 下一篇: 潮州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2022-2023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